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偏瘫患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接受普通针刺治疗的同时接受腹针治疗,对照组只接受普通针刺治疗,4星期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普通针刺与腹针配合普通针刺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但以腹针配合针刺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耿浩  张超龙  郑海丽 《新中医》2021,53(3):56-5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1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应用电针治疗,研究组在电针治疗基础加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疗程均为30 d,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66(GMFM-66)评分、躯干损害量表(TI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生活质量(QOL)评分、稳定指数(S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GMFM-66评分、TIS评分较前改善,研究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GMFM-66评分、T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动态运动功能较前改善,研究组治疗后ADL评分、10 m MW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运动功能的改善比单纯使用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从2009年1月-2011年2月共收治的8例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可接受的文化程度给予健康教育:一般教育、心理教育及特殊指导.结果: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原发病治疗的同时健康教育以后,住院时间7-19天,平均13.45天;基本掌握了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无护理纠纷发生,护理满意度100%.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在治疗的同时应给予健康教育可达到早日康的效果,有利于护患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两组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相同,治疗组辅以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定偏瘫侧腕关节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记录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偏瘫侧腕关节AROM、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FMA上肢部分评分的提高均比对照组显著。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优于仅应用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金翊思  袁波  张桂珍 《河南中医》2015,35(1):142-144
目的:观察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8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A组采用Bobath疗法进行上肢康复功能锻炼,每日30 min,每日1次。B组在A组康复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患侧肩髃穴、臑会穴针刺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治疗20 d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手、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07、0.000、0.000);且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P=0.003、0.004);治疗后,A组的Fugl-Meyer评分为(25.00±6.32),B组的Fugl-Meyer评分为(33.06±6.00),B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04);A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61.11%,B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5.56%,B组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01)。结论: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减少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传统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程为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FMA-UE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及FMA-UE、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鹤宾  林映欣 《中国针灸》2003,23(5):310-310
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我科1999~2001年住院病人,以脑卒中后遗肢体痉挛为观察对象。29例患者,男25例,女4例;年龄48~80岁,平均63.6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6年,平均6.1个月。脑梗塞21例,脑出血7例,脑梗塞合并脑出血1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11例。诊断参考《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  相似文献   

9.
章国伟  陈双钱 《新中医》2020,52(16):107-110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运动结合毫火针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肌电F波相关参数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上肢偏瘫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改良强制运动训练,观察组给予改良强制运动训练结合毫火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wo1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 (上肢)]评分、Ashworth肌张力评分和肌电F波传导速度及波形特点。结果:治疗前,2组WMFT、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WMFT、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WMFT、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肌张力评分和F波传导速度较治疗前降低,F波出现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运动训练结合毫火针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有助于促进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改善肌张力和肌电F波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于康复治疗的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痉挛程度、肌力及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和康复治疗组,每组20例。康复治疗组予基础康复训练,每次45 min;生物反馈组在康复治疗组基础上予生物反馈疗法,每次30 min;电针+生物反馈组在生物反馈组基础上予电针治疗,针刺穴取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等,足三里、太冲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5 Hz。3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3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患侧胫前肌肌力,并测量3组患者三维步态分析时空参数(步频、步速)及运动学参数(患侧踝关节最大背屈及最大跖屈角度)。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下肢FMA评分高于康复治疗组(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康复治疗组(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两组患者均予以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以PNF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互动式头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评估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的Berg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两组Berg评分、FMA评分、BI评分均依次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14.6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提高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体内神经因子水平,促进神经修复,缓解痉挛状态,改善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各组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A组采用针刺穴位治疗,B组采用体表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C组采用神经刺激(PNS)治疗。各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100%,B组总有效率为90%,C组总有效率为30%,A组和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A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为(41.3±4.3)分,B组为(34.5±3.5)分,C组为(28.6±2.9)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A组高于B组和C组(P0.05)。治疗4周后,A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为(46.3±4.5)分,B组为(40.2±3.9)分,C组为(36.5±3.5)分,A组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采用肩髃、曲池、外关和合谷四个穴位进行针刺利于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治疗组35例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35例仅用常规药物治疗。以简式Fugl-Meyer评分法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较好治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磁极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选用磁极针及普通毫针在患侧取穴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均依据简化Fugl-Meyer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积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2组Fugl-Meyer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磁极针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上肢功能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予以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上肢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试验组NIHSS评分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上肢功能训练治疗,具备显著的临床疗效,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而研究组则采用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采用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漩涡浴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5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纽(30例)和对照组(z9例),治疗组给予预设条件的漩涡浴治疗,并配合常规的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运动疗法进行治疗。每住患者的治疗周期为一个月,分别在漩涡浴治疗的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功能评定,并记录评定结果。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结果:患者经漩涡浴治疗一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肌张力评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要较对照组情况改善更明显。结论:漩涡浴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训练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均给予神经发育疗法、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上肢机器人训练疗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MBI、FMA、MS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训练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鸿萍 《中医药研究》2010,(9):1062-1063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4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CIMT组和传统治疗组,CIMT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5 h,连续2周,同时使用休息位手夹板和吊带限制健手的使用,每天8 h;对照组采用传统PT和OT等康复方法,不限制健手的使用。采用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BI)评定上肢灵活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经过两周的治疗后,CIMT组与对照组间CTEF、BI检查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MT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灵活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其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展开探讨。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66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展开研究,33例患者为一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肢体功能训练,主要为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而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再加上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患者在训练前、训练4周后的进行检测、评定、评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从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及训练后肩、肘、腕的活动度、Lindmark评分的改善情况上看,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加以上肢康复机器人康复可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以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