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回顾性整理我科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9例共同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欠矫、过矫的原因,总结斜视矫正术的注意事项。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9例病人中,男9例,女20例,初次手术年龄自2岁半至20岁。有2例病人作过3次斜视手术,其余病人均作过2次斜视手术。1.2眼部情况初次手术中,共同性内斜视11例,斜视度 15度~ 40度,有2例合并有A-V征;共同性外斜视18例,斜视度自-15度~-45度,其中有5例病人有外斜A-V征,1例病人同时患有上睑下垂。所有病人术前均经过扩瞳验光检查,术后眼位与屈光度无明显相关关系,均需再次手术。1.3手术经过及效…  相似文献   

2.
共同性斜视术后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欣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2):109-110,118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立体视觉的重建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 1 2 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应用同视机、三棱镜分别进行术前、术后斜视度检查、视功能检查 ,分析结果。 [结果 ]用统计学分析 1 2 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觉恢复情况。其中 79例获得立体视觉 ,功能治愈率6 1 .72 % ,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性质、眼位矫正效果、术前矫正视力、斜视度与术后立体视觉的恢复密切相关。 [结论 ]斜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 ;早期矫正眼位有利于获得立体视觉 ,达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觉恢复的情况。方法:对480例共同性斜视术前、术后应用同视机、立体视觉图检查立体视觉,分析临床结果。结果:共同性斜视选择的手术时间对不同年龄组术后立体视觉恢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共同性斜视的手术时期与立体视觉恢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胡晶晶  孙建宁 《现代医学》2010,38(3):269-271
目的:探讨影响共同性斜视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时间因素,为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在一次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球正位的67例共同性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分别用同视机行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67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前均无立体视,术后3个月有29例获得立体视觉,功能治愈率43.2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卡方检验发现发病年龄、病程、接受手术时年龄与术后立体视觉的恢复密切相关.术后两周、1个月、3个月立体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斜视的发病年龄、病程、接受手术时年龄与术后立体视的恢复密切相关,而术后近期随访时间与术后立体视的恢复无关;早期矫正眼位有利于获得立体视觉,达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5.
闫玉梅 《中外医疗》2016,(17):97-99
目的:双眼视觉训练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建立的疗效探讨。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接受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复健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双眼视觉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立体视建立的情况。结果术后训练3个月,实验组立体视锐度为(154.1±20.3),对照组为(170.2±21.2),两组患者立体视锐度明显提高,且实验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训练6个月末,观察组中的中心立体视人数较对照组要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眼的视觉训练有助于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的建立,提高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6.
7.
熊飞  刘双珍  吴小影  闵晓珊  李凤云 《广东医学》2002,23(11):1148-1150
目的:观察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和间歇性外斜患者手术前后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将52例7-42岁符合标准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恒定性外斜组和间歇性外斜组,同视机测定远双眼视觉级别,《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d、1个月、3-6个月的斜视度、远双眼视觉、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斜视手术前后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与恒定性外斜组近立体视觉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歇性斜组术前近立体视觉损害较其他两组轻(P<0.05)。结论: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组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与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和恒定性外斜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8.
双眼视觉是指物像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在双眼视网膜相对应的点上成像,再经过视路传至大脑高级中枢综合成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知觉的过程。立体视觉是双眼视觉的最高知觉,是人体双眼整合视觉的高级功能。在影响立体视觉的诸多因素中眼位异常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笔者在斜视、弱视儿童的功能治愈中观察到调节性内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及有或无控制点的共同性外斜视中眼位与立体视建立的相关性,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采用 Titmus、Randot 图谱对99例成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近立体视功能检测,对可能影响术后近立体视功能重建相关因素(是否间歇、斜视开始年龄、术前斜视持续时间、术前斜视度)与术后近立体视功能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间歇对其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持续时间(P =0.002)和开始年龄(P =0.048)对其影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斜视度数对其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3)。成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近立体视功能可获得不同程度重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了探讨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觉的重建问题,现将手术矫正资料完整的137例共同性斜视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供同道们商榷。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患者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术前立体视缺失且术后眼球正位的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的随访资料139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64例,纳入患者均使用维视顿视功能检查治疗系统检测立体视;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性别、斜视类型、斜视程度、主导眼、发病时长、眼底旋转情况对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恢复率的影响。结果:(1)性别差异对斜视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的重建无影响,男女性患者立体视恢复率分别为24.00%和14.06%(P=0.14)。(2)斜视类型对患者术后1月立体视重建无明显影响,内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恢复率分别为21.05%、22.73%、16.67%(P=0.763)。(3)斜视程度对术后1月立体视重建无显著影响,斜视度<60 PD和≥60 PD的患者立体视恢复率分别为27.08%和15.38%(P=0.097)。(4)主导眼差异对术后1月立体视重建无明显影响,主导眼为右眼和左眼的患者立体视恢复率为22.06%...  相似文献   

12.
陈莉莉 《医学综述》2011,17(13):1979-1981
共同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病,是临床上造成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目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多数学者都认为斜视手术矫正眼位后双眼视觉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关于斜视手术仍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手术时机。视觉训练能改善双眼视觉,但它的有效性、规范性等需进一步研究。现就共同性斜视双眼视觉恢复或重建的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手术对远近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内斜视患儿204例,按手术治疗年龄分为<2岁组(24例),2~9岁组(105例),>9岁组(75例);根据戴矫正眼镜后患儿的残余斜视度分为≤25△组(129例)和≥25△组(75例);按不同发病年龄分为<2岁组24例,≥2岁组180例。比较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手术前后的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功能,以及不同发病年龄和手术年龄对患儿立体视功能的影响。结果 <2岁组患儿的融合存在66.7%(16/24)、近立体视87.5%(21/24)、远立体视75.0%(18/24)以及立体视91.7%(22/24)存在率高于2~9岁组融合存在42.9%(45/105)、近立体视48.6%(51/105)、远立体视34.3%(36/105)、立体视59.1%(62/105)存在率和>9岁组融合存在33.3%(25/75)、近立体视40.0%(30/75)、远立体视32.0%(24/75)、立体视46.7%(35/75)存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双眼立体视与术前比较,术后患儿中心凹立体视13.2%(27/204)、黄斑立体视33.3%(68/204)率提高,周边立体视11.8%(24/204)率、无立体视觉41.7%(85/204)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岁组和≥2岁组患儿存在立体视觉率分别为91.7%(22/24)和53.9%(97/180),高于术前66.7%(16/24)和42.2%(76/180)(P<0.05),且<2岁组高于≥2岁组(P<0.05)。结论共同性内斜视患儿的手术年龄越早,立体视恢复程度越高,然而,患儿的发病年龄越早,立体视恢复程度越差,共同性内斜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早期手术可提高远近立体视觉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视觉训练对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斜视患者124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斜视手术,给予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联合视觉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双眼的视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觉训练后观察组开散性融合范围较对照组显著较大,辐辏性显著较小,33 cm和5 m斜视角较对照组显著较大,33 cm和5 m立体视较对照组显著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觉训练有利于斜视患者术后双眼立体视的建立,患者双眼的运动协调能力加强,斜视逐渐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远立体视觉与手术量的关系,以期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更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按常规手术量矫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病例资料,查验其术前有无远近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情况;另对间歇性外斜视中具有远立体视患者进行手术量调整的研究。结果:术前无立体视觉和只有近立体视觉的患者,术后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有远立体视者,其术后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只有近立体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资料中,术前有远立体视觉的患者均在常规手术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手术量,术后眼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仅有近立体视而采用常规手术量的患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术前远立体视的存在与否,调整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量,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常因眼位偏斜被破坏。手术的目的除改善容貌外,更重要的是恢复双眼视,恢复或重建立体视。我们对近10年来观察3年以上的110例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110例中男51例,女59例,手术年龄5~38岁,平均17岁。手术以最大斜视角设计,以后徒加截除1mm矫正5△为基础,局麻者术中调整缝线保持正位或略过矫。记录术前、术后1周、8周及3年的斜视角(三棱镜 遮盖法),双眼视采用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是否存在,立体视看远用随机点定量画片,看近用颜氏图,以通过60s为正常。用t检验及χ2检验作统计…  相似文献   

17.
斜视会导致远、近立体视功能不同程度的破坏,不同类型的斜视对立体视功能破坏程度不一致。手术是目前改善立体视功能的有效办法,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非常重要,术后也应关注患者双眼立体视功能的修复及重建情况,争取达到功能性治愈。而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受斜视类型、患者年龄、病程、术前及术后早期的立体视功能、术后眼位、视功能训练等因素影响。该文就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评估立体视功能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知觉学习对未成年共同性外斜视眼位矫正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重建作用,进一步探讨知觉学习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90例4-12岁共同性斜视术后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0.9,且斜视矫正治愈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进行双眼视觉性感知觉学习,被试者配戴红绿眼镜,均在标准条件下(CRT显示器,刷新率85Hz,荧屏亮度30~50cd/m^2)进行脱抑制、双眼交互平衡、内外融合力、双眼多维空间感知图像训练,每天早晚各20min,每10分钟间隔休息一次;对照组49例未经治疗。均应用同视机检查两组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知觉学习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同视机Ⅰ级功能的人数比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68,P〈0.05);知觉学习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融合范围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知觉学习对双眼视觉的重建有促进作用,即感知觉学习对大脑皮层的可塑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儿童共同性斜视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共同性内斜视多见。本文系统综述了该病的临床特征,分析比较了近期国内外对儿童共同性斜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诚  袁红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08-108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发生复视的几率及若干相关因素,方法:统计分析共同性斜视病例83例,其中内斜61例,外斜22例,于矫正术后均随访半年。结果:年龄大、过矫、斜视度大、外斜术后均发生复视几率大,有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复视发生几率小。结论:成人大度数的斜视宜欠矫或分期手术,早期同视机训练有利于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消除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