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究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模式下镜像视觉反馈训练(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对老年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科129例老年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64例给予TOT,观察组65例给予基于TOT模式下MVF训练,3个月后比较疗效。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躯干控制能力测试量表(TCT)评分为(70.29±6.02)分高于对照组(58.77±6.05)分,对侧倾斜量表(SCP)评分为(2.10±0.26)分低于对照组(3.58±0.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TOT训练模式下MVF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Ⅰ—Ⅲ级的学龄前期脑瘫儿童接受普通学前教育的康复效果。方法:将GMFCS分级为Ⅰ—Ⅲ级的学龄前期脑瘫儿童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3例。对照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医学康复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医学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普通学前教育3个月。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和WeeFIM评分分别为(76.84±6.45)分和(78.52±5.37)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和WeeFIM评分分别为(98.29±5.07)分和(101.32±4.85)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Ⅰ—Ⅲ级的学龄前期脑瘫儿童接受普通学前教育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列石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偏瘫、四肢瘫患儿4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夜间睡眠时联合系列石膏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评定2组患儿拇指桡侧外展角、上肢技巧质量测试量表(QUEST)A区、B区及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中自理能力项。结果:2组治疗3及6个月后拇指桡侧外展角与治疗前比较均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增加更明显(均P<0.05)。观察组治疗3及6个月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QUEST评定A区、B区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提高更明显(均P<0.05)。2组治疗6个月后WeeFIM量表中自理能力项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提高更明显(均P<0.05)。结论:系列石膏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内收异常姿势,提高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组式作业疗法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104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组式作业治疗组(观察组,n=52)和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n=52)。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精细运动功能、自理能力、躯干控制能力、生活质量、家庭关系的差异。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独立性检查量表(WeeFIM)、躯干控制测试量表(TCT)、生活质量量表(CPQOL-Child)、家庭亲密度和适应量表(FACESⅡ-CV)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组式作业疗法应用于脑瘫患儿康复训练中效果较好,可在提高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同时,提升其自理能力,亦能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促进患儿家庭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5.
学龄前脑瘫儿童医学康复并教育康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 目的:研究学龄前脑瘫儿童医学康复并教育康复的康复效果。 方法:选取60例学龄前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医学康复手段(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进行训练,实验组在采用医学康复基础上增加学前教育、引导式教育。康复疗效评价采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评定量表(WeeFIM),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6个月后对两组脑瘫儿童进行评估。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软件包。 结果:训练6个月后,两组脑瘫儿童的GMFM功能区得分均较前显著提高,两组分别做训练前和训练6个月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实验组的得分又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训练6个月后 WeeFIM评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医学康复并教育康复可以明显改善学龄前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患儿的认知、言语和社会功能。综合康复的效果优于单一的医学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在社区进一步康复的模式和途径。方法:45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5例;观察组采取由医院康复医学科直接参与和指导的社区康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康复治疗。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干预6个月末,观察组GMFM和WeeFIM 评分均较干预3个月末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2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较干预3个月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由医院康复医学科直接指导模式下进行社区康复的新模式,更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小儿功能独立性评定(WeeFI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无不良反应。观察组WeeFIM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能促进运动疗法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早期推拿手法治疗对脑瘫患儿头部控制的影响。[方法]按入院顺序将48例头部控制不稳的脑瘫患儿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训练,治疗组在常规PT和OT训练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头部控制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2周和1个月后头部控制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2周头部控制评分为(7.33±3.47)分,治疗1个月后头部控制评分为(10.54±4.0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50±2.47)分和(6.21±3.18)分(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实施超早期头部控制推拿治疗可提高患儿头部控制质量,对患儿头部控制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活体肝移植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将11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并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量表4.0(PedsQL4.0)中文版调查干预后患儿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可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CARS、ATE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RS、ATEC的语言、社交、感知觉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WeeFI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WeeFIM的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ASD患儿的语言、社交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联合骨盆稳定性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科123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1例给予骨盆稳定性训练,观察组62例增加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儿的平衡控制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BBS评分(38.6±5.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5.7±5.2)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88 D区和E区得分为(34.81±5.37)分和(37.56±5.6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24±5.13)分和(33.26±5.34)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步态参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联合骨盆稳定性训练能够明显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平衡控制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婴儿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行站立位运动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婴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05/2004-05天津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12个月龄痉挛型双瘫及四肢瘫脑瘫患儿共80例,以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实验过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从治疗初即开始使用踝足矫形器行站立位运动训练。训练内容如下:①辅助下站立位抗重力训练,包括“自由站”与“捆站”两种方式。②双下肢能充分承重基础上行单下肢承重。③双下肢能充分承重基础上行躯干运动训练。④为独站、独走准备的立位运动训练。⑤以上内容循序渐进进行,1h/d。直至下肢能完全承重,异常站立姿势有效控制,患儿能独走后再考虑停用踝足矫形器。对照组按常规康复治疗,在24个月的观察期内,能独走后需要时再使用踝足矫形辅助站行,改善步态。实验评估:①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在治疗前和治疗12,24个月后进行功能评估。量表内容包括5个方面(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社会适应能力),每个方面包括10项具体内容,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每项完成得2分,大部分完成得1.5分,完成一半得1分,小部分完成得0.5分,不能完成0分,满分为100分)。②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12,24个月后可独走(3步以上)患儿人数。结果:对照组中途脱落4例,最终76名患儿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综合功能评定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12个月后运动能力、自理动作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分数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10.35±3.38),(8.25±2.71)分;(2.61±0.97),(2.01±0.82)分;(8.30±4.37),(6.36±3.26)分;P均<0.05],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综合功能总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35.05±9.62),(29.00±7.10)分,P<0.05]。③治疗24个月后运动能力、自理动作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分数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5.15±2.25),(12.61±4.03)分;(4.35±1.24),(3.45±1.67)分;(10.61±4.71),(7.05±3.57)分;P均<0.001],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方面分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7.70±3.22),(6.22±3.15)分;(15.61±3.04),(13.50±5.02)分;P均<0.05],综合功能总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53.60±13.32),(42.83±10.48)分,P<0.001]。④观察组治疗12,24个月后能独走患儿人数均高于对照组[9例(22.5%),19例(47.5%);2例(5.6%),6例(16.7%),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8~12月龄开始使用踝足矫形器行站立位运动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患儿综合功能,有助于实现尽早步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引导式健康教育在痉挛型脑瘫(SCP)患儿核心稳定性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开展的核心稳定性康复训练SCP患儿52例纳入A组;将2018年7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开展的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核心稳定性康复训练SCP患儿52例纳入B组。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独立性[儿童功能独立评定量表(weeFIM)]、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结果 干预3个月后,两组GMFM-88中A区、B区评分高于干预前,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eeFIM、ADL评分高于干预前,B组weeFIM、ADL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稳定性康复训练针对SCP患儿,有助于患儿动动功能康复,提高患儿的生活独立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长健康教育对脑瘫(CP)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CP儿童69例,随机分为教育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均接受综合康复训练,教育组加用健康教育。治疗前后采用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量表)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Wee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教育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1);教育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29%,73.53%,P<0.05);结论: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CP儿童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延续护理对哮喘患儿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50例哮喘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延续组,对常规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对延续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同时比较两组患儿复发及再治疗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出院时,肺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后6个月,延续组患儿FEV1、FEV1/FVC及MMEF指标分别为(2.66±0.24)L、(69.34±4.45)%及(1.59±0.22)L/s,生活质量总健康水平评分为(78.69±6.22)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另外,延续组患儿复发及再治疗次数分别为(4.21±1.47)次及(2.83±0.97)次,均优于常规组(P<0.05),且持续时间也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哮喘患儿实施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延续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同时降低患儿复发几率,对保证患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早产儿出院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17年1月—10月收治的13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出院指导和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后的身长、体重、头围,并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和皮博迪运动功能量表-2评估婴幼儿的智能发育和运动功能发育情况。结果两组出院6个月后的身长、体重、头围、智力发育、精神运动发育、视觉追踪、抓握能力、上肢移动、手眼协调、操作能力和运动功能总分均优于出院时(P0.05)。观察组出院6个月后的身长、体重、头围、智力发育评分、精神运动发育评分、视觉追踪、抓握能力、上肢移动、手眼协调、操作能力和运动功能总分依次为(9.56±2.64)cm、(3.65±0.51)kg、(6.89±0.96)cm、(92.26±6.51)分、(95.27±5.39)分、(14.11±2.53)分、(16.09±2.78)分、(12.91±2.22)分、(12.64±2.58)分、(13.25±2.38)分、(69.00±17.87)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出院早产儿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有利于更好地改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和运功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悬吊技术对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某院收治的106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53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训练,两组患儿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训练,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66)以及肌张力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30.98±10.96)分、(47.76±6.48)分,对照组分别为(29.89±11.56)分、(41.46±5.08)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肌张力评分分别为(3.44±0.42)分、(3.47±0.44)分,治疗后分别为(1.01±0.22)分、(2.08±0.31)分,两组治疗后患儿肌张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进行常规训练联合悬吊训练可以有效降低肌张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儿住院期间平衡能力和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收治进行HSCT治疗的儿童资料106例,但最终完成本研究病例69例,根据患儿HSCT出仓后是否采用卧位踏车训练,分为踏车组(32例)和非踏车组(37例)。2组患儿均行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并接受移植前后健康宣教,内容包含运动锻炼对移植患儿的益处和提供运动方案,运动方案的执行由家长监督完成,每日1次,每次20~30 min,训练频率为每周4~5 d;踏车组在此基础上于HSCT出仓后增加卧位踏车训练,每次30 min,5次/周,连续6周。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干预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儿童多维疲乏量表(PedsQLTM MFS)对2组患儿的平衡能力、功能独立性水平和疲乏度进行评估。 结果 干预训练6周后,踏车组患儿BBS评分[(31.73±4.88)分]、WeeFIM量表中的运动功能领域评分[(61.18±13.44)分]、WeeFIM量表总评分[(95.25±10.93)分]、PedsQLTM MFS评分中的一般疲乏维度得分[(61.86±10.41)分]、睡眠或休息疲乏维度得分[(60.36±6.90)分]均较组内干预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非踏车组[(27.52±5.02)、(51.37±12.76)、(85.93±12.59)、(52.11±9.37)和(55.26±8.41)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可显著改善住院期间HSCT患儿的平衡功能,促进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化痰逐瘀汤中药方剂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将32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1例(未应用化痰逐瘀汤)和治疗组163例(应用化痰逐瘀汤),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1年后治疗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均值为(108.06±0.87)分,达到完全独立标准;对照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均值(93.76±0.85)分,属于部分依赖,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化痰逐瘀汤中药方剂对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出院后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分别于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QLS)、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SAⅡ)进行生存质量评定和社会功能评定。结果两组干预前生存质量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生存质量总分与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34.15±8.67)分、(31.75±8.24)分、(26.86±9.30)分、(50.31±9.6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康复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