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从"肝与脾五行相克"的角度论述肝与脾的密切关系,对肝脾两脏的生理病理进行阐述,并从"肝"治疗消化性溃疡,为"脾病从肝论治"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调肝理脾法为中医治疗大法之一,属"和法"的范畴。调肝理脾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了各种调肝、理脾治法及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疑难脾胃病与肝脾失调关系更为密切,临床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声生教授通过辨析疑难脾胃病的病机特点,采用相应调肝理脾治法,如疏肝健脾法、泄肝扶脾法、补脾泄肝法、补脾养肝法、泄肝和中法、柔肝滋脾法、暖肝温脾法、理气化瘀法、清利湿热法等,往往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1概述1.1肝脾不调的中医学论述中医学的肝、脾两脏是机体中两大生理功能系统,"肝脾不调"是中医学最常见的脏腑兼证之一。对肝脾不调的论述,始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明确。《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曰:"怒气伤肝,则肝木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含义入手,论述其生理说及对小儿养护的指导意义,阐述肝脾养护及调和肝脾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又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病理含义入手,论述其病理说及对小儿疗疾的指导意义,举例说明肝病、脾病、肝脾相兼为病的发病、治疗、用药等。最后得出结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说,是儿科学的重要理论,有非同寻常的临床价值。其临床意义可用两句话概括:顺其生理特点以养护,逆其病理特点以疗疾。  相似文献   

5.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等功能。脾主运化、主升清,脾升胃降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点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便秘"、"腹泄"和"腹痛"等范畴,其发病原因与肝脾密切相关。文章分别从肝、脾入手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入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湖北中医药大学陈国权教授认为《金匮要略》的腹满病实为腹痛病,其病在肝脾者尤多,依据脏腑相关及其传变规律,又可分为肝病传脾、脾病侮肝及肝脾同病者。陈教授认为"肝满"者应当实脾,"脾满"者当不忘顾肝,肝脾同病者宜合而调之。文章主要对陈教授立足肝脾相关治疗腹满病的经验进行了论述,以冀由肝脾两脏之小相关而广之于五脏六腑之大相关,从而为临床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情志及饮食因素有关.肝脾二脏密切相关,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脾相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上以疏肝理脾为重点.本文以"肝脾相关"为切入点,探讨"肝脾相关"的理论渊源,并从"肝脾相关"理...  相似文献   

9.
根据肝脾两脏在生理及病理上相互制约、相互传变的关系,临床上常用"见肝实脾""肝脾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文中通过总结临床相关病例,以"见肝实脾"为指导思想进行积极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从肝脾失调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文献法,查阅系统研究古代医家对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痹证"历节"痛风"等从肝脾失调论治文献。[结果]历代医家对肝脾失调与RA关系的论述较为散在、粗略,作为"从肝脾失调来论治类风湿"的依据还不够充分。[结论]"肝脾失调、内生风湿"是RA发病的重要基础也影响疾病的变化、转归及其治疗。  相似文献   

11.
"和肝脾"是治疗肝脾不和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在《天癸病论与临床》"天癸至神理论"指导下重新构建辨治体系。指出天癸至神失调导致肝脾不和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其中至神失调是核心,肝脾不和是主因;当天癸至神失调失去对肝或脾的调节时,可出现脾虚肝乘、脾虚肝郁、肝气乘脾等三种不同情况;针对上述病因病机特点,提出"调至神、和肝脾"的创新治法。应用天癸至神理论指导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对于认识本病病机、创新治疗方法、选择专病专药、提高临床疗效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及五脏相关理论,治疗哮喘不能单纯针对体内宿有伏痰留饮,而单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文章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论证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文献,分别从小儿肝脾生理、病理的特点,肝脾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宿根的形成的影响及肝脾与气机升降的关系进行论述,提出肝脾同治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发现肝脾同治在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正>导师姚乃礼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工作40余年,得岳美中、方药中、谢海州等名医指导,对痹证、脾胃病、肝病及内科杂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姚师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1调和肝脾法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在生理方面,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主一身之气",《素问·调经论篇》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  相似文献   

1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治疗原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是在临床过程中却往往容易忽略其他脏腑的传变。"知肝传脾"只是先辈给出的一个法式、一个举例,故以"知肝传脾"为切入点,根据五行传变规律及"余脏准此"的范例,探讨"知脾传肾""知肾传心""知心传肺""知肺传肝"及其临床运用,期望学者能深刻地认识到五脏传变对于指导临床和提高疗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于存国  王静滨 《新中医》2018,50(6):218-220
肝脾论学说由龙江医派学者谢晶日教授提出。肝脾论强调气血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冲和是健康的前提,并且五脏对人体生命的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不尽相同。作为后天之脏的肝脾,不但是调节气血的枢纽,也是其他脏腑在后天中维持正常功能的关键;当疾病发生时,应首先责之于肝脾,在与"酸"相关疾病的发生上有"无郁不成酸"的认识;在疾病治疗方面,恢复肝脾的功能就是治疗的重点,因此强调"急则治肝,缓则治脾,肝脾同治"及"以调代补"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病,多病延日久,先是肝脾两伤,导致肝脾不和,渐累及肾脏,最后肝脾肾三脏俱病。临床表现多有胁痛、腹胀、倦怠、纳减、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脉细沉弦等正虚表现,属祖国医学"胁痛"、"积聚"等病范畴。针对以上特点,本文依照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7.
著名海派名医陆渊雷先生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科学的解释中医学。其对"肝""脾"及"肝病传脾"的解释颇为新颖透彻,临床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对其肝脾理论的详细阐述,探讨了此理论对于针灸治疗神经系消化系统疾病的指导意义,并提出"治肝当先实脾""治脾当先理肝"等神经系消化系统疾病的针灸治则。  相似文献   

18.
根据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多将其归为"眩晕""头痛"等范畴。郭维琴教授认为,青年高血压病多与肝脾有关,并与心神相互影响。其发病机制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被扰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了"肝脾同调,心神并养"法论治青年高血压病的思路,形成了独特且有效的用药规律。本文从肝、脾、心神与青年高血压病的关系入手,详细分析青年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且分别从调肝、理脾、心神并养三种治法介绍郭教授的临床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9.
"知肝传脾""治肝实脾"乃中医临床治疗肝病的经典思路,肝脾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脾气健旺,使肝有所藏".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受到脾脏功能的调控同时,通过肠—肝轴影响肝脏.临床治疗上也把调理脾功能作为一种主要的治法,疗效显著.故文章基于对中医肝脾理论的认识,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进行探讨,初步认为脾脏的"主运化"和"主卫"功...  相似文献   

20.
臌胀病病位在肝、脾、肾,以《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依据,通过对肝脾关系的剖析,结合古今百家之言,归纳总结得出在治疗肝病的同时,当加以实脾。此处的实脾,指的是健脾、补脾、运脾。在臌胀病初期,正气尚旺,可疏肝理气,健脾利湿;而中后期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或滋肾柔肝、养阴利水,然腹水消退后,可能反复,此时仍需疏肝健脾补脾,以巩固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