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原发灶侵袭和转移是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及短期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更早期更及时防治胃癌侵袭转移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研究证实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前提。根据前期研究中运用金龙蛇制剂从痰论治胃癌结果,从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角度来探讨从痰论治胃癌侵袭转移将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肿瘤缺氧微环境能诱导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进一步发生侵袭转移。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痰"关系密切。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胃癌痰证理论",进一步提出其核心观点是胃癌"痰环境"致病说,并认为胃癌的缺氧微环境可归于"痰环境"范畴,可导致"痰污染",诱使胃癌侵袭转移。因此,从"痰"入手,以消痰散结为治疗大法,清化"痰污染",从而逆转EMT,可最终抑制胃癌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3.
胃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有资料显示,全球胃癌的致死率位居所有肿瘤致死率的第二位[1]。胃癌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转移。肿瘤转移从分子水平上包括增殖、黏附、侵袭、迁移、血管淋巴管生成等主要环节[2]。通过研究胃癌转移的主要环节,可为胃癌转移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中药抗胃癌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胃癌转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中药成分复杂,可作用于多个环节,因此,在抗胃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已经成为了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回顾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相关实验研究,从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调节免疫、抑制端粒酶的表达、抑制血管新生、抗侵袭转移及逆转多药耐药等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机理,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胃癌是具有高度侵袭性的一种癌症。肝脏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器官,胃癌患者转移至肝脏概率高达40%。高强度聚焦状态下的超声消融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及恶性肿瘤肝转移等的常用方法,具有无创、高效及安全等特点[1]。随着深入研究,近年来中医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及肝转移方面获得良好疗效[2]。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联合放疗及益气健脾解毒颗粒对胃癌肝转移患者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缺氧诱导因子-1α在人胃癌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胃癌及20例正常胃组织中survivin和HIF-1α的表达。结果:survivin和HIF-1α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例(53.8%),54例(67.5%),与正常黏膜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survivin的表达和胃癌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HIF-1α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有关,而与TNM分期无关;survivin和HIF-1α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survivin和HIF-1α在胃癌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侵袭性胃癌的分子标志物,对其表达进行监控有助于胃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解毒散结方抑制胃癌侵袭转移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胃癌细胞BGC-823为研究对象,解毒散结方不同浓度组作用于胃癌细胞培养48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胃癌细胞的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管腔形成数量,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VEGF信号通路关键蛋白VEGF-A/VEGFR-2蛋白表达量。结果不同浓度的解毒散结方组较对照组细胞活力、细胞迁移率降低;管腔形成数量下降(P0.01,P0.05), VEGF-A/VEGFR-2蛋白表达降低,随着药物浓度增加,作用更明显。结论下调人胃癌细胞BGC-823血管新生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量,进而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及血管新生是解毒散结方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胃癌的死亡率占各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我国,特别是进展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15%左右,其中超过50%死于复发和转移。胃癌转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发瘤增殖;癌细胞侵袭毛细血管基底膜,进入血管或淋巴管;癌细胞在循环系统存活、增殖;穿出血管或淋巴管,在靶器官形成转移灶;肿瘤问质内新血管生成,转移瘤快速生长。在分子水平,肿瘤转移可分为黏附、降解、运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益气补肾方体外对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探究益气补肾方抗胃癌转移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益气补肾方水煎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细胞黏附试验、细胞体外侵袭实验、细胞趋化运动试验,研究益气补肾方不同浓度下对SGC-7901细胞的黏附、运动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益气补肾方对SGC-7901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益气补肾方不同浓度处理SGC-7901细胞后,体外黏附、运动以及侵袭能力呈剂量依赖性下降。结论:益气补肾方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体外能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方在体内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测算抑瘤率,并采用Real-time q 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健脾化瘀方对侵袭转移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影响。结果健脾化瘀方能抑制人胃癌MGC-803荷瘤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并能诱导原位移植瘤瘤体及肝转移灶MMP-2、MMP-9、MMP-14、VEGF基因表达下调,RECK基因表达上调;p-STAT3、MMP-2、MMP-9、MMP-14、VEGF蛋白表达量下降,RECK蛋白表达量上升,且均呈现量效关系。结论健脾化瘀方在体内环境下具有抑制人胃癌MGC-803侵袭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方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Real-time 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健脾化瘀方对胃癌MGC-803细胞侵袭转移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健脾化瘀方作用于人胃癌MGC-803细胞24h后,MMPs、VEGF随着给药浓度增加其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RECK随着给药浓度增加其mRNA和蛋白表达上升,STAT3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而p-STAT3蛋白表达量随着给药浓度增加下降。结论健脾化瘀方具有体外抑制MGC-803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3蛋白磷酸化和RECK基因转录、表达,进而影响下游VEGF、MMPs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邱佳信教授的健脾类复方胃肠安在胃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胃肠安对晚期胃癌有较好的疗效,健脾类复方胃肠安能够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胃癌术后转移率;实验研究表明,健脾类复方胃肠安可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能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调节免疫,调节多基因表达,可见健脾复方胃肠安在胃癌治疗中的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时有着独特的效果,目前,在研究中药干预肿瘤细胞的凋亡与增殖、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控制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调控信号传导通路、逆转多药耐药性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不足虽然存在,但这不影响中医药防治胃癌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健脾复方胃肠安颗粒抑制人胃癌MKN45细胞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MKN45细胞,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胃肠安颗粒(600,900,1 200,1 500 mg·L-1)与人胃癌MKN45细胞共孵育24,48,72 h,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  相似文献   

1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系SGC-7901,MTT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粘附试验、Transwell趋化运动和Matrigel侵袭实验,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及其不同浓度下对SGC-7901细胞的粘附、运动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浓度在0.25、0.5、1.0、1.5 mg/ml时均有一定的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复方苦参注射液不同浓度处理SGC-7901细胞后,体外粘附、侵袭和运动能力呈剂量依赖性下降。经复方苦参注射液(1.5 mg/ml)作用后SGC-7901细胞CD44V6蛋白表达减弱,胞浆棕黄色颗粒减少。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生长,降低细胞粘附、侵袭和运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D44V6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974例胃癌患者的资料,探讨影响胃癌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分析974例胃癌患者病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肿瘤类型、是否化疗等7个因素与胃癌预后无明显相关性;胃癌肿瘤侵袭范围、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是否转移、临床TNM分期、手术方式和是否接受中药治疗等7个因素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肿瘤局部浸润范围、肿瘤病理分型、组织分化程度、伴有转移、临床TNM分期是患者的危险因素,而接受根治性手术和中医药治疗是胃癌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肿瘤局部浸润范围广、肿瘤组织学分型复杂、组织分化差、伴有转移、临床分期晚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接受根治性手术和选择中医药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李萍  舒琦瑾 《中医药学刊》2013,(10):2318-2321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人胃癌细胞株MKN45体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KN45细胞体外培养,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黏附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培养细胞E-cadherin、CD44V6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丹参酮ⅡA呈时间剂量性抑制胃癌MKN45细胞的增殖;各浓度丹参酮ⅡA处理组MKN45细胞与Matrigel胶的异质性黏附和侵袭、趋化能力均明显受抑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显示,丹参酮ⅡA能显著降低CD44V6蛋白、并上调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两者均剂量效应性显著。而不同时间组比较,E-cadherin蛋白按72h〈48h略呈负相关趋势(P〈0.05),CD44V6蛋白的时间梯度差异性不很明显(P〉0.05)。结论:丹参酮ⅡA能抑制胃癌MKN45细胞侵袭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直接抑制细胞侵袭转移活动,抑制MKN-45细胞相关基因蛋白CD44V6,促进黏附分子E-cadherin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现状,有助于为新药研发、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检索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治疗胃癌实验研究的文献报道,然后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治疗胃癌实验研究报道较多,涉及多种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尤其是人参皂苷、白藜芦醇、槲皮素、莪术醇、黄芩素及黄芩苷、姜黄素等。结论: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治疗胃癌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尚能与化疗药物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第2位。近年来研究显示,肿瘤炎症微环境在胃癌的发生、侵袭及转移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胃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但其5年生存率仍较低,且患者生活质量较差。中医药在提高患者免疫力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中医药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节性T细胞及髓源性抑制细胞等胃癌炎症微环境的调节作用方面作一综述,为探讨中医药预防及辅助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消痰散结法"治疗胃癌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的恶性肿瘤,虽然西医治疗手段在不断发展,但由于侵袭转移、化疗耐药等问题的存在及难解决,其有效率始终徘徊不前.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针对病人出现的不同情况辨证用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抗肿瘤生长、转移及侵袭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其疗效己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