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抗CCP抗体在临床应用中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取我院风湿科患者84例,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6例,其他风湿病患者38例,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CCP抗体,并与其他因子如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相比较。结果: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敏感性为51.25%,特异性为92.11%,与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无检验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在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上,抗CCP抗体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较强的特异性,是提高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确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变化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3月收治的320例早期RA患者(RA组),另选同期150例其他风湿病患者(非RA组)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对三组受试者的抗CCP抗体水平予以检测,并分析抗CCP抗体诊断RA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敏感度、阴性预测值。结果:健康组血清抗CCP抗体水平同其他两组比较,明显较低,RA组水平显著较非R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抗CCP抗体诊断早期RA的特异度为82.07%,阳性预测值为84.10%,敏感度为85.94%、阴性预测值为84.10%。结论:早期R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表达异常,其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可为早期RA临床诊治提供指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2例,根据患病时间不同分为2组,患病时间不足1 a 74例为观察A组,患病时间超过1 a 58例为观察B组,均行RF和抗CCP检测,比较2组检测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阳性检出情况。结果 RF检测敏感性略高于抗CCP检测,RF检测准确性略低于抗CCP检测,但均无显著性差异。RF检测特异性明显低于抗CCP检测,RF联合抗CCP检测准确性明显高于RF及抗CCP单项检测。结论 RF联合抗CCP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可显著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GPI、抗CCP抗体在RA患者中与骨质破坏的关系。方法:分析比较123例RA患者GPI、抗CCP抗体阳性率与骨质破坏的关系。结果:(1)四组病程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IV期组病程明显长于其余三组(P<0.05),III期组与I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期组受累关节数(22.23±5.90)明显高出I(17.41±7.82)、II期组(17.21±6.56()P<0.05);(2)四组间抗CCP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GPI阳性率总体趋势为I期组阳性率较高(76.47%),II期组有下降趋势(41.67%),III、IV期组再次上升,分别为69.77%、68.18%,II期组与I、III期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及P值分别为7.239/0.007、5.506/0.025;(3)从首次发病到规律治疗之间的时间差比较,IV期组明显长于其余三组(P<0.05),III期组与I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截止至本次研究所收集资料体现的时间之间,应用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以及与生物制剂联合应用情况,四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GPI能早期预测RA骨质破坏风险;一旦RA诊断确立,就应该尽早规律治疗。 相似文献
6.
《双足与保健》2017,(8)
目的对抗-CCP抗体与RF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A组,另选取同期的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B组,健康志愿者为C组,3组体检人员各30例,并将3组体检人员的血清中抗-CCP抗体及RF进行对比。结果 A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CCP抗体浓度为(21.55±10.63)RU/mL,血清中RF浓度为(58.02±22.35)U/mL,均较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血清中抗-CCP抗体、血清RF阳性率分别为66.67%及83.33%,均高于B、C_2组(P0.05)。结论抗-CCP抗体与R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显著,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可为临床中类风湿关节炎的确诊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CRP、ESR联合检测在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7例RA患者、27例其他相关疾病患者和52例健康人均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类风湿因子和CRP,采用ELISA方法检测抗CCP抗体,采用W estergren法测定血沉。结果 47例RA患者中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分别为83%和85%,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1)。结论单独检测类风湿因子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而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检测CRP与ESR能很好地反映病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诊断中风湿指标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高州市曹江镇卫生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为对照组。对患者的血清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血溶素O(ASO)、红细胞沉降率(ESR)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以及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RF为(86.25±49.89)U·m L~(-1)、ASO为(190.23±72.51)U·m L~(-1)、ESR为(34.55±24.94)mm·h~(-1),相较于对照组健康人员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RF、ASO、ESR阳性率分别为78.00%、45.00%、41.00%,三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0.00%,均大于对照组健康人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ASO、ESR三项风湿指标联合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准确率和阳性率更高,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排毒尪痹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及其对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排毒尪痹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吲哚美辛肠溶片、甲氨蝶呤片治疗,4周为1疗程,连续2疗程。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F浓度水平与抗CCP抗体阳性率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毒尪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RF与抗CCP抗体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冷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23):96-98
目的 探究排毒尪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细胞因子及抗CCP抗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扶他林软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排毒尪痹汤,结束后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中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5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5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补体C3(C3)、补体C4(C4)以及免疫球蛋白G(IgG)检测,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RF、AKA以及anti–CCP指标的阳性率均明显比对照组高,RF、anti–CCP、IgG指标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高,补体C3、C4指标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中应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有利于提高诊断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F与抗CCP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01月-2013年08月我院收治的6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组)类风湿因子(RF)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检测结果,并与同期50例健康对照者RF与抗CCP抗体检测结果作对比。结果:RA组血清RF、抗CC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F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4%、76.0%,抗CCP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3%、92.0%,抗CCP抗体诊断RA的特异性明显优于RF(PO.O5)。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抗CCP抗体联合RF检测,对于疾病的诊断、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RA33抗体和类风湿因子IgG-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RA患者65例、非BA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5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IgG-Rf。结果:抗CCP抗体、RA33抗体和IgG-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58.5%、33.9%、75.4%;特异性分别为98.O%、97.0%、81.0%。结论:抗CCP抗体、RA33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优于RF(P〈0.05),可作为RA诊断的特异性血清学指标;RF与抗CCP抗体和RA33抗体同时检测用于RA的诊断是临床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研究》2016,(27)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0例,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组;同时选择非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患者30例,作为非类风湿关节炎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水平。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结果分别高于对照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类风湿关节炎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结果分别高于对照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关节炎组抗CCP抗体、RF检测结果分别高于非类风湿关节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关节炎组hs-CRP和ESP检测结果和非类风湿关节炎组hs-CRP和ESP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阳性患者的hs-CRP、ESP分别高于抗CCP抗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联合检测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抽选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均安医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接收的RA患者40例,设为RA组,并取同时期收治的患有其他类型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40例,设为对照1组;取40例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均安医院接受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设为对照2组;三组均借助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借助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及抗RA33抗体;并借助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角蛋白抗体(Anti Keratin Antibody,AKA)水平,对比三组四项指标阳性率,并分析其特异性,敏感性。结果:研究组抗RA33、抗AKA、抗CCP阳性率相比其余两组更高,且RF在RA诊断中具有较高敏感度,但抗RA33、抗AKA、抗CCP诊断RA特异性更高(P <0.05)。结论:抗RA33、抗AKA、抗CCP在RA早期即可出现,且具有极高特异性,可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率,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RA患者和42例非RA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的含量。结果 64例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50例,诊断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90%。类风湿因子(RF)阳性51例,诊断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1%。抗CCP抗体和RF两者敏感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特异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CCP抗体的诊断敏感性与R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其诊断特异性较RF高,有助于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fide,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02月-2012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2例(RA组),非类风湿性关节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6例(非RA组)及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正常者50例(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中的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并将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RA组抗CCP抗体浓度和RF浓度及抗CCP抗体阳性率和RF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RA组及对照组(P<0.05);RA组抗CCP抗体阳性率高于RF阳性率,但无显著性差异.抗CCP抗体和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明显优于RF(P <0.05).结论:在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上,抗CCP抗体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较强的特异性,是提高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确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类风湿因子(RF)在双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2月治疗的双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2例作为对象,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1例,设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8名,设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完成CCP测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完成患者AKA测定;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完成患者RF测定;绘制ROC曲线分析AKA、CCP及RF在双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CCP阳性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KA、CCP及RF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F及AKA阳性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AKA、CCP联合RF在双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一AKA、CCP及R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KA、CCP及RF在双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呈高表达,三者联合测定用于双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过程中使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从该市医院中挑选出90例病况大致相同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一系列的临床实验,患者就诊时间为在2016年5月—2018年11月,将这9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患者。对其中的一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使用类风湿因子检测法进行检测,此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使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进行检测,此为实验组。然后对这两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有42例患者检测结果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93.3%;对照组患者中有32例患者检测结果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6%;实验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过程中使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Anti--CCP)(抗CCP抗体)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eckMan全自动蛋白分析仪分别检测EORA组94例,骨关节炎(0A)组92例患者血清抗CCP抗体。结果:EORA组的抗CCP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OA对照组(P〈O.01)。结论:抗CCP抗体检测有助于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与骨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