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阳江市无偿献血者献血认知及动机分析,为改善无偿献血管理策略,更好地服务于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推广无偿献血工作全面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阳江市中心血站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随机抽取24371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询问等多种方式,调查其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差异以及动机差异。结果: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以25~35岁年龄段(36.77%)的人为主,25~35岁年龄段的无偿献血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无论单次献血还是多次献血的献血者主要目的均为献爱心,分别占比34.12%与53.68%;但多次献血者献爱心比例显著高于单次献血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次献血者其目的单纯(主要为奉献爱心以及有益健康),是较为稳定的献血队伍。多次献血者对献血知识了解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单次献血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少人对于献血可能造成身体影响认识有误,动机也多样化,认知、动机、态度会影响无偿献血的行为,加大对无偿献血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深化无偿献血安全知识教育能对无偿献血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原因及护理方案,以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对2015年于东莞市中心血站某一辆献血车进行无偿献血8500例献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其中初次献血人数4476人,重复献血人数4024人,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人数共有42人,发生率0.49%。结论:应充分考虑不同原因造成的献血不良反应,积极应用相应护理措施,避免献血不良反应,推进献血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温州市民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态度及行为。方法:将1000名温州市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结果:正确知晓无偿献血年龄的308人,正确知晓无偿献血体重的424人,正确知晓两次献血时间间隔的280人,正确知晓无偿献血者身体状况要求的492人,正确知晓不宜献血情况的364人,正确知晓无偿献血后免费用血政策的374人。未参加过献血者740人,主要原因为工作忙没时间、担心献血不安全。参加过献血的260人,以献血1次者数量最多。献血动机为奉献爱心,帮助别人;血库告急,去献血者306人;鼓励周围人献血者392人;今后愿意继续参加无偿献血者602人,今后会鼓励家人或朋友参加无偿献血者930人。结论:了解温州市民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态度及行为,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献血护理及知识宣传模式,推进无偿献血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以及保留措施。方法:通过对本市中心血站2012年8月-2013年8月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失败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制定改进措施,统计2013-2014年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数量以及献血者中多次献血的数量。结果:本市中心血站2013-2014年血站实际献血人数在招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以及总量相较2012-2013年明显提升,同时多次献血人数占据的比例明显上升。结论:采取合适的宣传方法,加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服务质量,能够提高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的人数数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市2013年3月~2015年5月10000例无偿献血者中出现献血反应的80例献血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献血次数、献血量与献血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0000例无偿献血献血者中共有80例出现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80%;发生献血反应者中首次献血者占87.50%、重复献血者占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2.50%献血反应者1次献血量为200~300mL者、47.50%献血反应者1次献血量为400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偿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呈负相关;而献血量与献血反应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昆山市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行为,为发展和建立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前来献血的1000名献血者进行调查。结果无偿献血中,流动人口552人,占65.1%,三次献血87人,占10.3%;流动人口献血者明显多于常住人口;83.5%的调查对象认为参加无偿献血是奉献爱心。结论根据调查结果,积极开展献血知识的宣传,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和联系,以发展和建立一支的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出现皮下淤血症状后再次献血的情况,研究有效护理措施给予临床干预,以提高再次献血率。方法:选取2011年06月-2014年06月无偿献血者8 100名。对所有献血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所有献血者中,共有50人次献血者表现出皮下淤血不良反应症状,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0.62%;未出现皮下淤血的8 050例献血者中,重复献血者2 599人次,所占百分比为32.29%;出现皮下淤血的50人次中,共包括9人次再次进行无偿献血,再次献血率为18.00%。在出现皮下淤血的50人次中,轻度皮下淤血进行再次献血比例为76.93%,中度以及重度皮下淤血再次献血比例为23.07%。结论:要求血站在实施人性化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全面质量管理,针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个体化护理,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疏导,为献血者创建温馨舒适献血环境,针对表现出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处理,防止出现中度以及重度献血反应现象,并且做好献血后回访工作,有效保证献血者临床安全性,有效巩固志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8.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人数有了较大提高,尤其是街头无偿献血者,特别是外五县的居民,文化层次不算太高,但在献血的概率上确挺高.约占献血者的60%以上.他们对无偿献血的知识、态度及行为只是从义务献血制度,实际上还是属于有偿献血制度到实施无偿献血制度这个跨度中.他们只认为献血就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止血稠,不得脑血栓,而踊跃献血.从国内心血管专家对127名多次献血者、87例高血压者、60例缺血性中风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证实了这一点.适量献血可减少或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快速发展,无偿献血者志愿服务工作也因其在无偿献血宣传、无偿献血者招募等方面的优势,在迅猛发展,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本文对无偿献血者志愿服务在献血招募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宜宾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为招募低危无偿献血者,保障输血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2年宜宾市无偿献血者资料17400例,并对ALT、HBsAg、抗-TP、抗-HCV、及抗-HIV5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宜宾市2009年-2012年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为5.21%,17400名无偿献血公民ALT、抗-TP、HBsAg、抗-HCV和抗-HI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6%、0.57%、0.51%、0.44%和0.14%。不同年份间HBsAg阳性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抗-HIV则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加强献血招募前教育和筛查,是确保血液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快速发展,无偿献血者志愿服务工作也因其在无偿献血宣传、无偿献血者招募等方面的优势,在迅猛发展,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本文时无偿献血者志愿服务在献血招募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2556名亲友互助献血者的认知态度。方法:对自愿到本中心参加互助献血的2556名亲友献血者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以及献血者对互助献血的认知态度。结果:2556名互助献血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5),中年人显著多于青壮年(P0.01),农民工、大学生显著多于公务员和城镇居民(P0.01);对献血的认知态度中,未参加过互助献血多的显著多于参加过互助献血的(P0.01),未接受过互助献血宣传的显著多于接受过互助献血宣传的(P0.05),不赞成互助献血的显著多于赞成互助献血的(P0.01),家人不赞成互助献血的显著少于赞成互助献血的(P0.05),认为献血耗材不安全者显著少于认为安全的(P0.01)。结论:我国无偿献血比例较低,主要与宣传教育不够、人口结构老化等因素有关,开展亲友互助献血有利于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招募更多的献血员、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及建立起稳定的低危献血者人群,形成无偿献血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效缓解临床用血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站无偿献血体检结果不合格的原因,保障无偿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临床用血安全。方法:收集2012年我站无偿献血的外采组记录表单2306份,对体检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306份中不合格215份,占9.32%。其中在不合格比例中ALT升高占多数,共136人,占63.26%;另外HBsAg阳性和有较严重的其他各系统疾病或病史者初定为不宜献血或暂缓献血的共79人,占不合格者的36.74%。结论:体检医生必须认真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选用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试剂及方法,严格筛选低危献血人群,保障无偿献血者身体健康和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统计2008年至2011年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结果:不合格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阳性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梅毒螺旋抗体(抗-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加强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人群的自我防范意识,降低人群的感染率,招募固定无偿献血队伍,提高检测水平,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ALT、HBsAg、TP快速筛查,合格后再献血。  相似文献   

15.
今年来随着无偿献血的广泛宣传和人们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日益壮大的献血人群中献血体检不合格者的比率也在不断增加,同时血压测量不合格又占了其中近30%的比重。本人通过对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温州市街头无偿献血者体检血压超标情况的统计分析,旨在更准确的对献血者进行筛选,避免将暂时性血压超标者与高血压者混淆,从而对血压超标的暂缓献血者和永久淘汰者正确鉴别,稳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10日至2017年12月19日在信阳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25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量140842 U,且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报废发生率、全血及红细胞报废因素进行观察和评估。结果:2017年血液报废发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与2014-2016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血及红细胞报废因素第1名为谷丙转氨酶(ALT),占比为32.38%,第2名乙肝表面抗原,占比为0.64%。结论:引起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包括献血招募、街头采血、征询、初筛、制备等多个环节,为此工作人员需按照标准规范操作制度执行,继而在最大限度下避免浪费血液资源,且进一步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17.
林峰 《亚太传统医药》2009,5(9):185-185
无偿献血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可导致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献血的不良反应,挫伤了一些人对无偿献血的热情和积极性。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使献血者尽快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5112名亲友互助献血者的心理需求.方法:对自愿到本中心参加互助献血的5112名亲友献血者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以及互助献血者对献血的心理需求.结果:5112名被调查者中,男性多于女性(P<0.05),中老年多于青年或青壮年(P<0.01),农民工和大学生多于其它职业;在献血心理需求调查中,献血动机以亲情、友情和奉献爱心为主,显著多于其它原因(P<0.01),献血心理障碍是疼痛和恐惧感显著多于其它因素(P<0.01),献血者最希望得到的物品是公益物品和定制记念品(P<0.01),而献血者最重视的仍然是献血证或用血保证,其次是服务态度和耐心(P<0.01).结论:开展亲友互助献血有利于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招募更多的献血员、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及建立起稳定的低危献血者人群,形成无偿献血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效缓解临床用血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9.
2005-2007年眉山市无偿献血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调查眉山市无偿献血人群的分布,为本市制定招募安全血源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2007年的献血者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献血方式,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2007年眉山市共计献血32834人次。其中,街头献血22417人次、站内献血2268人次、单位预约献血1234人次。献血人群中,单位职工和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9.6%、32.7%;18~27岁人群、28~37岁人群、38~47岁人群献血人数90.6%;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为53.7%;2次以上献血者23.2%,初次献血76.8%。结论:献血人群以单位职工和在校大学生为主;初次献血的人群仍然是构成献血人群的主体,应当加强无偿献血宣传与招募工作,发展固定献血者,并向农村延伸是今后招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随着《献血法》的实施,取缔了卖血制度,临床用血全部来自公民无偿献血,从根本上解决了医疗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如何转变观念,更好地为无偿献血者服务,是血站每个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由于无偿献血人数的日益增多,初次献血者占绝大多数,他们当中有单位集体组织无偿献血者,也有自愿零散的无偿献血者。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文化素质也有明显的差异,对献血过程的认识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我们针对每位献血者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存在的问题实施护理,以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够全心全意地、愉悦地、安全地完成献血任务,是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随着我市无偿献血人数逐年快速地增长,笔者从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一直从事血液采集工作,现将近十年来在血液采集工作中,对初次献血者的接待和护理的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