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就诊的临床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固定支架治疗组和内固定治疗组,各43例。外固定支架治疗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内固定治疗组采用内固定进行治疗,对两种手术方式临床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内固定治疗组腕关节背伸、旋后、桡偏及尺偏的角度均大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组[(41.2±3.9)°比(39.1±3.6)°,(72.5±3.5)°比(69.4±3.1)°,(14.6±2.3)°比(13.4±2.0)°,(26.4±3.1)°比(24.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内固定组的优良率为83.7%(36/43),高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组的55.8%(24/4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效果,腕关节旋后及桡偏的程度大于外固定,且两组的骨折中愈合时间接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2例,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施行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以及治疗6个月后掌倾角和尺偏角明显比对照组恢复快,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能明显促进腕关节功能复位,患者预后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蔡穗东  符瑜亮  陆武泽 《海南医学》2016,(18):3044-304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40例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A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8.46%,对照组为93.33%,观察组B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0.91%(30/33),对照组为90.63%(29/3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27.27%(3/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A型和B型骨折患者治疗后的桡骨短缩、尺偏角、掌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型骨折患者的桡骨短缩值为(2.415±0.589) m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866±0.776) mm,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12.331±1.553)°、(2.123±7.445)°,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8.423±0.817)°、(6.158±4.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A、B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相当,但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则明显不及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中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的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腕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Gartland-We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03%)略低于对照组(15.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易恢复等优势,且具有较佳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与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属于AO分型C3型的52例桡骨远端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和石膏组,各26例,观察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4周的改良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和改良Lidstrom-Radiographi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治疗前两组患者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支架组患者腕关节屈(44.89±3.72)°、伸(53.01±2.89)°、桡偏(22.73±2.42)°、尺偏(35.96±5.32)°、旋前(52.17±4.08)°、旋后(45.11±4.26)°,明显优于石膏组各项指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idstrom-Radiographic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支架组在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度、关节面台阶上都优于石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保持桡骨远端的长度,并发症少,又能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疔效。方法 采用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同定治疗不稳定难复件桡骨远端10例,外固定支架、克氏钢针在术后6-8周拔除,术后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10例患者2个月均达骨性愈合,关节功能评定优6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 外固定支架田定加有限克氏针内固定对治疗复杂严重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牢固、可靠,可有效防止骨折的再移位和丢失,但不能早期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烁,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拆除同定支架,便于早期腕关节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A组和B组,各44例。A组患者接受石膏外固定治疗,B组患者接受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活动度(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12个月腕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B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B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石膏外固定比较,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效果确切,可加快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万向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CoonyⅣB、ⅣC)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30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影像学指标及腕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8~18个月),按Di-enst功能评分,优13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93%,无腕管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合并针道感染2例。结论万向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一种简单、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徐磊  王叙进  方诗元  孙建皖  杨家赵  李黎  李蒙  刘雷 《安徽医学》2017,38(11):1421-1424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1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桡骨远端C1型老年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骨折复位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45.38±5.91)mL、(23.28±2.94)min和(6.27±0.84)d均少于对照组的(76.19±8.34)mL、(60.15±6.84)min和(10.63±1.8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63,31.321,13.511,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和骨折复位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1型骨折的手术效果与内固定治疗相似,但是前者可减少术中患者出血量,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化瘀接骨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当天即联合化瘀接骨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骨折愈合情况,随访3个月评价患者腕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胀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接骨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骨折处肿胀和疼痛,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1.
邱湘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29-1330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后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后给予石膏固定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9%;观察组尺偏角度和掌倾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桡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有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张建军  李金光  何世凯 《海南医学》2016,(17):2790-2794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丝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的优劣势。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博乐市博州人民医院就诊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0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外、内固定组,每组各54例,分别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闭合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近、中期疗效。结果外固定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0.7±5.4) min、(55.1±8.1) mL、(7.6±2.0) d和(82.8±9.5) d,均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的(70.3±6.6) min、(80.2±9.3) mL、(12.5±2.7) d、(114.5±12.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后3个月外固定组患肢活动时VAS评分(4.2±0.8)分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3.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三项指标分别为(12.8±1.5)°、(24.1±1.8)°、(2.2±0.4) mm,与外固定组[(9.3±2.0)°、(21.2±2.0)°、(3.0±0.5)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内固定组上述指标(13.5±1.6)°、(24.9±2.3)°、(0.8±0.4) mm也与外固定组[(11.2±2.1)°,(22.7±2.5)°,(1.4±0.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主动屈伸、桡尺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及手握、捏力与健侧百分比[(77.7±5.5)%、(68.4±4.9)%、(80.6±5.0)%、(73.3±5.4)%、(79.5±5.9)%]均显著优于外固定组[(62.4±5.1)%、(59.5±5.3)%、(65.8±5.8)%、(57.8±6.1)%、(67.9±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外固定组优良率为62.96%(34/54),与内固定组的70.37%(38/5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96%(7/54)、11.11%(6/54),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丝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各有优劣,需要根据患者基础情况、经济条件及具体伤情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C型骨折行外固定支架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90例为本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观察组患者行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进行统计比较。同时对2组患者在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评价2组手术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并且对2组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对2组患者术后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进行影像学测量比较。采用Gartland-Werly腕关节评分系统对2组患者术后的腕关节恢复功能进行评分比较。结果(1)观察组患者在手术进行及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8.91±8.37)min、(69.35±11.82)mL、(6.21±1.23)d、(47.12±11.35)d,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分别为(54.42±9.85)min... 更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9月唐山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阿仑膦酸钠70 mg口服,1次/周,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及术后半年骨密度的变化。术后1年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再骨折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17例、良3例、可2例、无差病例;对照组分别为:优16例、良3例、可2例、无差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感染、正中神经炎、骨不连及钢板松动等并发症。术后1年观察组骨折再发生率为4.5%(1/22),对照组为23.8%(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骨密度为(0.80±0.10)g/cm2、对照组为(0.63±0.03)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药治疗,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再骨折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46例,外固定架在术后8~12周拆除,术后立即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1~18个月。 X线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术后3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6%;术后12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9%。术后3个月、12个月与术前腕关节功能活动度比较,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固定牢固、可靠,可有效重建桡骨远端解剖,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对比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过程中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2种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均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其中A组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B组则实施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腕关节功能。结果: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长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案中,外固定支架以及切开内固定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外固定支架不会造成过于严重的术创,可促进患者康复;而切开内固定处理对于关节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120例,其中采用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60例(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系统内固定治疗6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及复位质量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仅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创伤小、岀血量少,缩短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快、功能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腕关节背伸角、掌倾角和尺偏角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提高腕关节活动度和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效果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外固定支架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行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骨折愈合率达100%。腕关节功能采用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20例,良11例,可1例。结论外固定支架外固定结合简单内固定是一种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既能起到可靠的固定作用,避免骨折端周围血供的破坏,又能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并研究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术后生活工作能力显著增强,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