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寻找新型一氧化氮(N0)供体型抗肿瘤候选药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呋咱类1-位氧代冬凌草甲素衍生物。方法:首先合成不同呋咱类NO供体中间体(9a-i),再将它们与1-位氧代冬凌草甲素(2)的14-位羟基进行缩合,得到一系列NO供体型呋咱类1,位氧代冬凌草甲素衍生物;用Griess实验测试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从而间接测试了NO释放量;同时采用MTT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4种人肿瘤细胞株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所有呋咱类N0供体衍生物在体外60min时间点上都能释放大于19μmol·L-1的NO。活性最好的目标化合物10h对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IC50值达到0.74μmol·L-1,优于阳性对照药紫杉醇;获得了初步构效关系信息。结论:利用NO供体和活性天然产物形成孪药分子有望成为发现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合成3-烟酰胺基-1,2,4-苯并三嗪-1,4-二氮氧化物;测定3-烟酰胺基-1,2,4-苯并三嗪-1,4-二氮氧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苯并呋咱氮氧化物(BFO)和氨基氰为起始原料合成中间体3-氨基-1,2,4-苯并三嗪-1,4-二氮氧化物,所得的中间体和烟酰氯反应得目标化合物。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为模型,采用MTT分析法,测定3-烟酰胺基-1,2,4-苯并三嗪-1,4-二氮氧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经氢谱(1H-NMR)、质谱(MS)和红外光谱(IR)确证,纯度经HPLC检测达99.24%。结论 合成了3-烟酰胺基-1,2,4-苯并三嗪-1,4-二氮氧化物;3-烟酰胺基-1,2,4-苯并三嗪-1,4-二氮氧化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的活性大于替拉扎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设计合成具有NO释放作用的新型异黄酮衍生物,以期通过NO与异黄酮的协同作用,增强衍生物抗肿瘤活性.方法 该文将有机硝酸酯通过碳链与异黄酮7-酚羟基连接,得到两个7-取代的异黄酮的硝酸酯衍生物.结果 其结构经IR、1H-NMR、13C-NMR和MS 表征,总产率为40%~45%.结论 对目标产物进行一氧化氮体外释放测定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产物在2h内释放一氧化氮是单硝酸异山梨醇酯3倍,而且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成芦荟大黄素-吲哚偶联物,并对偶联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以芦荟大黄素为起始原料,通过溴代、叠氮化、click反应等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胃腺癌AGS细胞等多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7个芦荟大黄素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5h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人卵巢癌SKOV3细胞2种肿瘤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抗增殖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1.73、3.09μmol/L,且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依托泊苷。结论部分芦荟大黄素-吲哚偶联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5h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3种新型丹皮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中药丹皮中提取活性成分丹皮酚,将有机硝酸酯通过不同长度的碳链与丹皮酚偶联,合成3个具有NO释放作用的新型丹皮酚衍生物,通过1H-NMR,元素分析及MS对产物进行表征,采用Greiss法检测产物体外NO的释放情况,大鼠胸主动脉环收缩性实验检测产物对血管紧张性的影响。结果目标产物体外释放NO约在4 h时接近最大释放值且均具有较好的体外舒血管活性,其IC50分别为156 nmol/L,205 nmol/L和178 nmol/L。结论目标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血管舒张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剑锋  魏东芝  周雄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2):1745-1747
 目的寻求用聚乙二醇对甲氨蝶呤进行化学修饰的新方法,探讨甲氨蝶呤-聚乙二醇偶联物的体外缓释特征。方法用微波催化结合化学催化合成方法,研究甲氨蝶呤-聚乙二醇偶联物的合成反应条件并考察其溶解性能,用累积释放百分比测定偶联物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体外缓释特征。结果采用"微波催化+化学催化"的合成方法,偶联物中甲氨蝶呤的相对标准含量可达到99%以上,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了128倍,水溶性和脂溶性均有明显增加。体外缓释实验表明,未经偶联的甲氨蝶呤4h后即可基本释放完全,而偶联物在经过72h以后,仍只有11%被释放出来。结论微波催化与常规化学催化相结合,是合成甲氨蝶呤-聚乙二醇偶联物的新途径,可极大地改善甲氨蝶呤的溶解性能,达到缓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合成新型小肽偶联物,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及肝靶向性的新化合物。方法:以齐墩果酸和胆酸为母核,分别与活性小肽偶联,考察此类偶联物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合成了8个新型小肽偶联物(Z1~Z8),其结构经IR,1HNMR和MS确证。初步药理结果表明,目标物Z1、Z2、Z4、Z8可不同程度地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对照药酪丝亮肽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化合物Z4最优,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二氢杨梅素—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合成二氢杨梅素金属锌配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二氢杨梅素为配体合成其金属配合物,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表征,采用MTT,RT-PCR方法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考察。结果:二氢杨梅素金属锌配合物成功合成;MTT显示细胞凋亡率,随配合物作用时间,浓度增加而增加;RT-PCR显示caspase-3随配合物浓度增加而上调,bcl-2基因表达随配合物浓度增加而下调。结论:配合物显示了较强的抗肿瘤活性,有关配合物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姜黄素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以及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基于姜黄素分子结构含有两个羰基的特点,采用苯胺,4-甲基苯胺,苯肼,2,4-二硝基苯肼以及姜黄素为原料,合成4种稳定的姜黄素Schiff碱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果:合成了4种姜黄素Schiff碱,其中3个未见文献报道,并采用元素分析、紫外、红外以及核磁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4种化合物体外均有抗菌活性。结论:4种姜黄素衍生物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Schiff碱(4)的抗菌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齐墩果酸/N-芳基-N’-羟基胍杂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方法:不同取代的 N-芳基-N’-羟基胍通过琥珀酰基偶联到OA的3-位OH得目标化合物; 采用MTT法测试所有目标化合物体外对几种肿瘤细胞株(A549, HT-29, BEL-7402和 SMMC-7721)的毒性。结果:合成了 8 个目标化合物, 其结构均经 IR, MS 及 1H NMR 确证。生物活性初筛结果显示, 化合物6b, 6e, 6g 和 6h 对人肝癌细胞 SMMC-7721 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结论:这些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姜黄素硒化衍生物的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合成姜黄素的硒化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方法 用姜黄素和氯氧化硒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通过氢化物发生 -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了合成物中的硒含量,用 UV 、 IR 、 MS 、 1 H-NMR 和 13 C -NMR 表征其结构;用姜黄素和顺铂做对照,采用四氮唑盐( MTT )法考察目标化合物对胃癌( human gastric cancer BGC823 cells , BGC823 )细胞、鼻咽癌(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NE cells , CNE )、白血病( human leukemic HL-60 cells , HL-60 )、口腔上皮癌( human oral epithelial carcinoma KB cell s , KB )、结肠癌( human colon carcinoma LS174T cells , LS174T )、前列腺癌( human prostate cancer PC3 cells , PC3 )及宫颈癌( human cervical cancer cell line HELA cells , HELA )的细胞毒活性。 结果 确认目标化合物为一种新化合物二姜黄素硒氧配合物;对上述细胞株的 IC50 分别为 45.71 , >100 , 30.09 , 3.18 , >100 , 21.76 , 2.54 mg·L-1 ,对 KB 和 HELA 均表现出比姜黄素强的抑制活性,对 HELA 的抑制活性比顺铂要高。 结论 合成出一个新化合物二姜黄素硒氧配合物;该化合物对部分肿瘤细胞有很强的抑制活性;有关其硒化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季珂  韩华  韩冰  梁绿圆  祝侠丽  关延彬 《中草药》2022,53(18):5649-5656
目的 制备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修饰的姜黄素(curcumin,Cur)脂质体(Tf-Cur-Lip),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和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Tf-Cur-Lip,对其形态、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等进行表征;以人前列腺癌DU154细胞为模型进行细胞抑制率实验与细胞摄取实验。结果 所制得的Tf-Cur-Lip呈类球形,大小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68.27±0.36)nm,多分散指数为0.194±0.050,平均包封率与载药量分别为(98.13±0.38)%与(2.94±0.38)%。体外释放研究表明,Tf-Cur-Lip相比游离姜黄素具有一定缓释效果。MTT实验结果表明Tf-Cur-Lip对DU145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游离姜黄素,与非靶向姜黄素脂质体(Cur-Lip)相比,转铁蛋白的修饰明显增加了DU145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效率。结论 成功制备了Tf-Cur-Lip,该脂质体能够提高肿瘤靶向性,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3.
贾怡  李艳  王晓琳  尚海  田瑜 《中草药》2023,54(7):2044-2055
目的 将灵芝三萜中的主要成分灵芝酸A与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靛红片段进行拼合,对所得的拼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分析构效关系,并对灵芝酸A及其拼合物的靶点进行预测。方法 将灵芝酸A与1个单元或3个单元长度的聚乙二醇连接,再通过点击化学反应与靛红片段进行拼合,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合成拼合物对乳腺癌MCF-7细胞、肝癌HepG2细胞、骨肉瘤SJSA-1细胞和正常细胞系HK-2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结果 共合成16个不同长度及不同取代的灵芝酸A-靛红拼合物,确定结构,为结构全新的化合物。部分拼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靛红片段上的取代基对抗肿瘤效果影响较大,其中6位取代活性最优。反向找靶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灵芝酸A及拼合物可能通过调控鼠双微体2/X蛋白(mouse double minute 2/X,MDM2/X)发挥抗肿瘤作用。结论 该系列化合物对MCF-7细胞的选择性较强,化合物A11和A16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具有开发为双靶点或多靶点抗肿瘤化合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新型右旋糖酐微凝胶偶联羟基喜树碱(HCPT)结合物,研究其体外释放及体内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大分子右旋糖酐为载体,己二酰肼为交联剂,同步接枝mPEG己二酰肼单腙、偶联羟基喜树碱丁二酸单酯,制备出以酰腙结构为连接键的纳米凝胶偶联HCPT。结果 载药凝胶形成了内疏水外亲水的胶束结构,粒径约为100 nm,可实现对肿瘤组织的被动靶向;载药量达5.63%,药物释放符合Rc=Atn1/(B+Ctn2)动力学方程,在pH 5.4缓冲溶液中的释放速率比在pH 4.5和pH 7.4缓冲液中的快;相同时间内纳米凝胶偶联药物的在小鼠体内的抑瘤率与羟基喜树碱相比优势不明显,但生存率明显提高。结论 该纳米凝胶偶联物具有pH敏感性,可实验肿瘤组织的被动靶向释药,在小鼠体内毒性降低,呈现显著缓释特性,可望开发成新型高分子前药。
  相似文献   

15.
杨苹  隋思博  张敏  梁广  梁方  李校堃 《中成药》2012,34(12):2441-2444
目的研究光照、温度、pH值及不同生物介质对姜黄素及合成化合物溶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配制的姜黄素及合成化合物的溶液放置在不同条件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浓度变化,建立其降解速率方程。结果姜黄素及合成化合物在光照度为4 500lx,温度为40℃及pH为酸性条件下最为稳定,其稳定性依次为:A类≥B类≥姜黄素。结论合成的姜黄素单羰基类似物的体外稳定性优于先导物姜黄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合成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薯蓣皂苷元为原料,选择性地合成一系列运用AutoDock4.2对接设计的薯蓣皂苷元衍生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了目标化合物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以及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合成12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和13C-NMR确定,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结论大部分化合物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而对正常细胞无毒或低毒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合成头孢美法仑,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二苯甲酮、美法仑和7-苯乙酰胺基-3-氯甲基头孢烷酸对甲氧基苄酯(GCLE)为原料,经酯化、碘代、偶联、氧化、水解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头孢美法仑,并采用MTT法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目标产物头孢美法仑,利用MS和1H-NMR确证了结构;体外活性实验中,头孢美法仑在体外基本无毒,酶解后IC50为(101.97±1.705)μmol/L。结论头孢美法仑酶解后能够充分发挥细胞毒作用,而酶解前在体外基本无毒性,为颇具前景的前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姜黄素纳米粒的制备和释药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姜黄素纳米粒,并进行体外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壳聚糖-醋酸乙烯酯共聚物,采用超声振荡技术制备了姜黄素纳米粒,研究纳米粒的包封率和释药性能.结果:纳米粒呈球形,粒径均匀,表面为正电荷性质;药物包封率达到91.6%;体外模拟释放表明载药纳米粒的药物释放速率持续稳定.结论:制备方法简便易行,姜黄素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该文采用超声法制备一种新型可降解、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负载姜黄素(curumin,Cur)红细胞膜纳米粒子(Cur-RBCNPs)。通过比较不同参数制备所得纳米粒子的粒径来优化Cur-RBC-NPs的制备条件,并考察其形态、粒径分布、稳定性、体外释放特性、细胞对纳米粒子的摄取及体外抗肿瘤效果等。结果表明,所制得姜黄素纳米粒子为较规则的圆球形,平均粒径为(245.7±1.3)nm,包封率为50.65%±1.36%,载药量为6.27%±0.29%,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体外实验中,纳米粒子能够被肿瘤细胞迅速摄取,Cur-RBC-NPs组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效果。负载姜黄素的红细胞膜纳米粒子制备方法简便,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和抗肿瘤能力,有望成为新型的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药用植物马甲子叶醇提物中分离筛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组分。方法: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马甲子叶醇提物,并将这三个萃取部位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再把筛选得到的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部位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并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组分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比较。结果:通过体外抗Hep G-2细胞和He La细胞实验表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通过硅胶柱分离,获得5个组分,通过MTT实验发现这5个组分中,石油醚:乙酸乙酯为1∶1和1∶2洗脱所得到的两个组分具有明显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石油醚:乙酸乙酯为1∶2的洗脱具有更好的杀伤作用,对Hep G-2细胞和He La细胞的IC_(50)分别为45.79,13.16μg/m L。结论:从马甲子叶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组分,为进一步分离抗肿瘤活性成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