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疾病,是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社会问题,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本文通过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分析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密切联系,以期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学认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3.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因极高致残和致死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在治疗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成功,但完全治愈仍然是一个挑战;因此,对该类疾病的防治研究急待挖掘出新的突破口.中医学对心肠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认识较早,明确提出了“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经典理论,此传统理论为临床从心肠相关思维论治ASCVD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5.
"心合小肠"理论出自《灵枢·本输》,意为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目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文章试从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和经络上相互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心合小肠"的理论含义,并从中医及现代医学两方面探讨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为"从小肠论治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心病可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而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若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受损,会有碍于心主司神志活动的发挥.现代医学发现肠道菌群与认知功能的联系紧密,这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相吻合.糖尿病认知障碍(DCI)在中医学里属于消渴呆病范畴.中医学认为,脾胃失衡是消渴呆病的始动因子,脾...  相似文献   

7.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糖络病学说,是指由血糖增高等因素引起的脉络损伤,即糖尿病基础上伴随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临床常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在糖尿病的进程中占有重要部分,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医药对糖络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理论基础薄弱、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团队以“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的中医理论为桥梁,构建肠道菌群与糖络病的联系,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糖络病及后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艳  项丽玲  郭晖  苗明三 《中草药》2019,50(6):1493-1498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及抑郁症等。"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通过阐述其理论内容及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影响,并对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治疗相关疾病的潜在价值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一直以来都因缺乏确凿的理论依据而备受争议。认为中医藏象理论特点是重功能而轻形态,其所包含的“心与小肠”与现代解剖学的“心与小肠”不可等同;并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文字起源、经络基础、生理基础、病理基础、临床运用及现代研究方面系统阐释该理论,以进一步揭示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心与小肠相表里”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与小肠相表里”新议张碧珍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泉州362000)自然科学迅猛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更新,中医学这门古老的医学又重新步入现代科学大厦之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过去,脏象学说也被认为有许多是错误的东西,现在被科学实验证实却具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 “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理论指导下,探讨松萝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与回肠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40只,采用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建立AS模型。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4 mg·kg-1)和松萝醇提物低(0.7 g·kg-1),中(1.4 g·kg-1),高剂量组(2.8 g·kg-1),每组8只。干预治疗4周后,收集各组大鼠血液、主动脉、回肠及回肠内容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病理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回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斑块沉积明显,血清LPS,TNF-α,IL-6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回肠组织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松萝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主动脉的斑块沉积,降低血清LPS,TNF-α,IL-6的含量(P<0.05,P<0.01),同时提高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发生显著变化,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B/F)明显降低(P<0.05)。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表示模型组肠道菌群物种总数较高,但丰度较低且分布不均(P<0.05,P<0.01),且富集大量致病菌。与模型组比较,松萝醇提物可显著升高B/F值,改善模型大鼠回肠菌群结构的紊乱,降低致病菌、提高益生菌的相对丰度。结论 松萝对AS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增强肠黏膜屏障,降低血清LPS及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突出地体现在藏象学说中。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肝脾肺肾五脏处于中心位置,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构成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关系: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心包和三焦。互为表里关系的一脏一腑,结构上有经脉相互络属,经气相通;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这一理论应该说大部分是符合生命现象和事实的。如脾、胃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肝直接影响着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肾与膀胱共同参与尿液的生成、贮存及排泄;肺气的肃降与大肠的传导相互作用、相互配合。这些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对脏腑关系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现代实验研究也从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科学证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高血压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迄今为止仍然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血压控制不佳容易导致心、脑、肾等多器官的损害,造成高致残率、致死率,给个人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传统中医主要从肝肾探讨高血压的病机,而忽略了肺对高血压的重要影响,既往中西医对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认识难以由某种共同的途径相联系。近年来,肠道菌群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已有众多研究报道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该文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出发,阐明“肺-肠道菌群”通路与高血压的相关性,进一步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及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鲁尔旦  王真 《新中医》2020,52(13):14-17
中医学中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难治病,现代研究发现COPD患者常并发胃肠道疾病。COPD发生演变过程中,吸烟、抗生素的使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起的免疫应答损伤、内毒素释放、细菌移位等也会导致COPD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调节制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合理饮食、运动、粪菌移植等是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基本手段。COPD属中医学中肺胀的范畴,临床上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运用肺肠同治法治疗COPD,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及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探索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防控COPD,或将成为未来防治COPD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心与小肠相表里”源自中医经典理论,强调“心”与“小肠”作为脏腑互为表里、相互配合作用,此理论与现代研究所证实的心血管疾病(CVD)和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理念相吻合。通过论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源流、CVD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以肠道微生态作为中医药治疗CVD靶点的3个方面,望能阐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以及在指导研究CVD与肠道微生态上的现实意义,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诊疗CV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本研究通过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对肠道菌群进行基因测序,了解原发性肺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性。1材料与方法1.1标本采集:选取浙江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科新入院患者,充分沟通后,签署知情同意书。要求1周内未使用中药制剂、抗生素、类固醇药物、微生态制剂及酸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探究七圣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其对回肠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的方法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七圣丸低、中、高剂量组(5.6,11.2,22.4 g·kg-1·d-1)和多奈哌齐组(多奈哌齐,0.46 mg·kg-1·d-1),连续给药28 d后,采用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海马组织中的Aβ1-42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另取其回肠内容物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回肠菌群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目标象限穿越次数与平台穿越次数明显降低(P<0.05,P<0.01),海马中的Aβ1-42含量显著升高(P<0.01),中枢炎症因子NF-κB,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七圣丸各给药组可明显回调其空间记忆功能损伤(P<0.05,P<0.01),改善大鼠海马组织的Aβ1-42沉积(P<0.05,P<0.01),明显降低中枢神经炎症因子表达(P<0.05,P<0.01),对AD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6S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的回肠菌群结构相对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偏离,且毛螺菌科NK4A136(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的丰度显著升高(P<0.01),埃希氏菌-志贺氏菌(Escherichia-Shigella)的丰度明显降低(P<0.05,P<0.01)。而七圣丸给药组可显著调节大鼠回肠的菌群结构,同时调节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Escherichia-Shigella,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等菌群的相对丰度。结论:七圣丸对阿尔茨海默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增强AD大鼠的记忆认知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回肠菌群结构以及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Escherichia-Shigella,Ruminococcaceae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减轻中枢神经炎症反应,降低中枢Aβ1-42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8.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在心肌缺血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通过阐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中医学基础与现代研究进展,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在心肌缺血疾病中的运用,为中医从“心与小肠”论治心肌缺血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为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从肠道菌群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原因之一。中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菌群的数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缓解变应性鼻炎症状。  相似文献   

20.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理论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变革于清末民初时期,并对该理论的经脉络属、生理与病理联系、病机与临床辨治等进行探析,以进一步建立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系统逻辑性,更深层次发掘该理论旨要,启发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