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对输注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反复输血患者作为试验组,再选取50名没有输血史的健康人士分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根据试验组患者的检查结果,把患者分为血小板抗体阴性组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组,每组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血小板增加指数(CCI)、输注有效率以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在输注1、24 h之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的CCI、输注有效率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组(P<0.05),而NHTR低于阳性组。结论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健康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会直接影响到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
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天华  张丽荣  李殿秋  刘铁梅 《吉林医学》2010,31(20):3206-3207
目的:探讨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对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并观察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300例反复输血患者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180例,抗体阳性率为60%。抗体阳性率与血液成分输注次数成正比(P<0.0001),且与输注效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液病反复输血(≥3次)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根据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输注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血小板抗体均为阴性,观察组阴性率为55.3%(47/8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和阳性组输注1h后、24h后的CCI以及输注无效率、NHT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4.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输血3次以上的血小板输注患者,应用固定凝集法检测器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34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进行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观察患者1h后和24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观察患者的输注效果,比较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的输注疗效。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44.17%),ABO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患者之间的抗体阳性差异显著(P0.05);血小板交叉配合性输注效果显著优于随机输注(P0.05)。结论≥3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积极检验血小板抗体,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应及时给予交叉配型,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血液消耗。  相似文献   

7.
盛智伟  刘定文 《中外医疗》2011,30(35):178-178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对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共出现血小板抗体阳性73例,抗体阳性率为60.83%。其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成正比关系,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小板抗体阴性组的输液效果优于阳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反复输血可产生血小板抗体,其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密切相关,输注次数越多抗体阳性率越高,并且血小板抗体的产生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输注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反复输血的85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规律进行分析,并分析抗体呈阳性的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患者中,一共有12例患者检出阳性,阳性率为14.12%,输血次数越多,阳性率越高。滤除白细胞之后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未滤除白细胞的阳性检出率,12例抗体阳性患者的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显著低于抗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输血次数、输血前滤除白细胞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预防免疫性输血无效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单采浓缩血小板滤除残余白细胞后在临床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 测定应用滤除白细胞前输注血小板和滤除白细胞后输注血小板两组反复输注血小板病人的HLA抗体和HPA抗体,评价滤除白细胞后输注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应用滤除白细胞前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HLA抗体阳性率61.11%(22/36),HPA抗体阳性率11.11%(4/36),其中4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17例;应用滤除白细胞后输注血小板,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HLA抗体阳性率13.89%(5/36),HPA抗体阳性率11.11%(4/36),其中3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3例.应用前后两组比较,HLA抗体和HPA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输注,可以降低患者血小板HLA抗体和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尤其是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显著提高了临床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PCT、CRP水平及阳性率、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PCT、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T阳性率为88.88%(40/45),高于对照组的68.88%(31/45),CRP阳性率为84.44%(38/45),高于对照组的66.66%(3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联合CRP检测灵敏度及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单一PCT或CRP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PCT与CRP检测诊断感染细菌性疾病具有良好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0月,因创伤性大失血导致的需输注悬浮红细胞大于10U(2000ml)的患者60例,将只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和血小板的设为对照组,既输注悬浮红细胞又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设为实验组,每组患者输血前后均测定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实验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应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事件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小板抗体检测评估白血病患儿多次血小板输注的效果。方法分析2015年3月-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收的白血病患儿76例,根据患者输注的单采血小板次数分为三组:A组血小板输注≤3次(23例);B组血小板输注3~6次(28例);C组血小板输注6次(25例),并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66例。分析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血小板增值指数(CCI)、输注有效率以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结果健康体检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为2例,阳性率为3.03%;白血病患儿中血小板抗体阳性为21例,阳性率为27.63%,白血病患儿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患儿中A组、B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04%、1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C组的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儿的血小板输注后1 h、24 h的CCI值均明显低于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输注无效率为80.95%,NHTR发生率为47.62%,均明显高于阴性患儿的20.00%、1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较高,且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抗体检出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收集本院诊治的6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输注后的24 h血小板计数,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未进行血小板输注患者60例为对照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和72 h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包括反复输注、肿瘤、血液疾病和抗体(P<0.05)。血小板输注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有疗效,且影响因素包括反复输注、肿瘤、血液疾病和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反复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和单采血小板后,HLA-Ⅰ抗体和HPA抗体产生的概率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有反复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和单采血小板史,现因血小板计数低而需要输单采血小板的患者,采集其血样,应用ELISA方法 对进行HLA-Ⅰ抗体和HPA抗体的检测,然后给患者选择保存期在3 d内的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输血后1 h再次采集血样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次数<10次、10~40次、>40次的患者HLA-Ⅰ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20.0%、30.0%.输注去除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次数<3次、3~8次、>8次的患者HP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16%.HLA-Ⅰ抗体和HPA抗体阳性的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60.9%、100.0%,显著高于抗体阴性组的输注无效率1.5%.结论 多次反复输血可导致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且与反复输血次数成正比.HLA-Ⅰ抗体和HPA抗体阳性能增加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概率,因此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能有效保障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表达和输血次数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22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至少输血3次,统计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发生率,并比较不同血小板抗体表达情况及输血次数患者的PTR发生率。结果:322例血液病患者PTR发生率为41.61%(134/322),血小板抗体阴性156例,阳性16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PTR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输注次数>6次患者PTR发生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累计输注次数3~6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及输血次数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时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PT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新鲜冰冻血浆(FFP)联合冷沉定(Cryo)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将FFP联合Cryo输注患者设为联合组(40例),Cryo单独输注患者设为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输注前及输注后2h内凝血功能指标及24h内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结果:联合组24h有效止血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输注后2h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纤维蛋白、血小板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FP联合Cryo输注可有效补充产妇循环血量,同时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反复输血后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来海口市人民医院的1498例反复申请输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1500例首次输血者作为首次输血组。采用Dia Mcd微柱凝胶免疫技术(Ig G卡)对申请输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同时对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标本进行抗体鉴定。结果反复输血者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为3.07%(46/1498),而首次输血者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为0.27%(4/15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反复输血者以抗-E抗体阳性最多,为22例,占47.8%。结论重视受血者不完全抗体的检测对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保证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6月该院血小板抗体检测的病例60例。血小板抗体检测使用固相凝集法。结果 60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共检测到血小板抗体26例,阳性率为43.3%,其中白血病阳性率为44.4%,再生障碍性贫血阳性率为41.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阳性率为37.5%,恶性肿瘤阳性率为45.5%,各类疾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输注次数<3次、3~8次和>8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3.8%、46.7%和77.8%,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20.6%和69.2%,抗体阴性组显著低于阳性组(P<0.01)。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 h和24 h CCI值分别为(8.12±1.24)×109/L和(5.03±0.74)×109/L,均显著高于阳性组的(6.77±0.81)×109/L和(3.93±0.61)×109/L(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相容性血小板配型试验是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泉州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血液疾病且需反复进行输血的患者,将其依据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情况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各60例。为2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查后再输注血小板,比较2组输注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输注的无效率。结果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 h的CCI值为(6.62±1.23)×109/L,低于阴性组的(15.53±2.17)×109/L,输注后24 h的CCI值为(2.17±1.16)×109/L,低于阴性组的(7.74±1.36)×109/L,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输注无效41例,无效率为68.3%;阴性组输注无效17例,无效率为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临床反复输血的患者,一旦其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将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因此须及时调整患者血小板抗体情况,确保较高的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695-4696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相关性。方法以计算血小板计数校正增加指数(CCI)作为判别PTR的依据,选择在我院住院的65例患者,观察在多次输注血小板后PTR的发生率。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计算出65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2组,比较1h、24hCCI值及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6.9%,PTR发生率为41.5%;1h及24hCCI值血小板抗体阳性组明显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无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阴性组的2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选择与患者血小板相配合的供血者,可获得更好的效果,能有效预防PTR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