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宫颈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对临床预防效果的影响。方法该次研究对该院2016年8月—2018年10月间治疗宫颈癌患者150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干预措施效果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开展术后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间隙式充气加压装置干预,治疗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股静脉血流风速度和平均速度,并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经过预防措施干预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风速度(54.1±9.3)cm/s、股静脉平均速度(32.6±6.0)cm/s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风速度(46.7±8.1)cm/s、股静脉平均速度(27.1±6.5)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减少高危因素妇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方法将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患者19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98)。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和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抗栓压力泵(IPC),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和IPC。围手术期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包括评估患者危险因素,针对性进行宣教;合理补液,防止血液高凝状态;术后早期活动;饮食护理等。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围手术期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IPC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该次研究分析在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当中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的应用价值。方法该次研究样本从该院截石位手术中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从2017年1月—2018年1月,将干预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对照组患者采用加压弹力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股静脉血流速度,并以此作为临床干预效果的评判依据,统计得知,实验组患者术前两股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的左股静脉与右股静脉血流速度都比较优异,两组对比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以此作为治疗质量的评判依据,通过研究数据统计得知,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且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该次研究得知,在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当中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可改善患者血流速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神经外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提供支持。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该院收治的160例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行神经外科术后早期采取间歇充气加压泵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在行神经外科术后采取术后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从而分析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75%,对照组患者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3.7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6,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术后早期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下肢肿胀,缓解下肢疼痛,起到预防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因素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65例妇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抗栓压力泵(IPC)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预防和梯度压力袜(GCS)于围手术期进行干预,IPC组采用基础预防和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抗栓压力泵干预,LMWH组采用基础预防和依诺肝素钠干预。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3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PC组和LMWH组术后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22%(12/55),IPC组7%(4/55),LMWH组5%(3/55),IPC组和LMWH组预防下肢DVT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PC和LMWH均可减少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与探究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期间于该院就诊及治疗的60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分级加压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对观察组患者给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3%)与对照组患者(2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67%)与对照组患者(73.33%)相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患者实施间歇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伤Ⅰ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代替穿戴弹力袜,其余治疗及护理均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段股总静脉和股浅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术后第7日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3、7日下肢股总静脉及股浅静脉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可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的血流速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管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关节置换术患者66例,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患者33例和观察组患者33例,两组患者围术期均采用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由专业护理人员给予观察组患者预防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后,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对照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2%(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肢体体温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为97.0%高于对照组的81.8%(P0.05)。结论:行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预防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稳定肢体体温,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126例骨创伤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3)与观察组(n=63),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流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护理满意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创伤患者中应用预防性护理可有效提高血流速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康复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处理,康复组则进行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术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在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D-二聚体动态监测下深静脉血栓前期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该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住院治疗的66例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患者为调查对象,以双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预防深静脉血栓早期护理干预,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D-D水平、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等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6 h、术后4 d的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对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患者D-D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并加以早期针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的实施,有助于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康复训练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对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在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选取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干预,观察组采用系统康复训练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峰值和平均速度、康复时间、不同时间Harris评分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流峰值、平均速度和出院时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血流峰值和平均速度均低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多于观察组,住院时间和首次下床时间均长于观察组,Harris评分低于观察组,且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观察组(23.3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系统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血流峰值和平均速度,改善Harris评分,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张新田 《河南中医》2016,(6):1032-1033
目的:观察通脉汤防治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创伤骨折术后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50万U·d-1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钙4 000 U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脉汤治疗。结果: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3.16%,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26%,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PTT、PT、FIB、PLT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D-D含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脉汤能改善机体血液高凝状态,防治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干预在预防全子宫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本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50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早期组,每组250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后24 h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早期组患者于术后24 h内给予早期活动干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股静脉的血流峰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后股静脉血流、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早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0.8%、3.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活动干预可有效改善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静脉血流状态,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进而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我院12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各60例。对照组行单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统计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手术前及术后7 d股静脉血流速度,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率为10.0%(6/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股静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Harris及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补阳还五汤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并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对预防和减少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术后即介入压力泵进行双下肢多腔气囊顺序充放气;对照组术后按常规方法进行下肢股四头肌收缩、踝泵运动及膝关节屈伸活动。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8.0%(P0.05)。结论:间歇式充气压力泵在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分析预见性运动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72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运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2天、第5天的下肢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峰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运动护理干预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临床中运用,能够提高下肢股静脉血栓的平均流速和峰值速度,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下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11年11月~2015年11月入住我院的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4)。分别采用西医与中西医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两组治疗后血流峰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峰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中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显著,配合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疗效尤佳,应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踝泵运动护理对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剖宫产患者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踝泵运动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3%和23.3%),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和FIB(纤维蛋白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同术前相比没有差异性;对照组患者术后APTT、PT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踝泵运动护理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处理方法与防范措施。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近年来收治的40例骨科创伤术后患者临床完整资料为分析依据,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观察组接受DVT的预防性处理,对照组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对于发生DVT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药物抗凝与导管溶栓。结果: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手术取栓与导管溶栓的效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t=3.02),但与药物抗凝效果相比(P0.05,t=1.286)。结论:骨科创伤术后即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为避免术后DVT的关键,对于已并发DVT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挑选合适治疗方案,手术与导管溶栓均为有效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