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头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20年3月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共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施加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加用头针疗法,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中医症状积分(肢体不遂、肢体强急、肢体麻木)、下肢肌张力水平及肌痉挛程度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下肢肌张力水平及下肢肌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可显著缓解患者偏瘫症状,降低患者下肢肌张力,对下肢肌痉挛状态改善产生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AOT)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评定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测量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同时应用Fugl-Meyer评分(FMA)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踝关节背屈角度、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有显著疗效,能增加胫前肌的肌力,改善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从而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组、肌电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常规组患者根据自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常规康复治疗,同时辅以假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肌电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镜像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runnstrom分期量表(下肢及足部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踝关节背伸活动度检查、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各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FAC分级、下肢FMA评分、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肌电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肌电组及常规组(P<0.05)。 结论 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无线表面肌电系统采集并分析患侧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的最大收缩力量(MVC)及随意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比较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评估训练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的MVC、iEMG及R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的MVC、iEMG及RMS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镜像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股直肌、股二头肌MVC、iEMG及RMS的提高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能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肌肉运动过程中运动单位的募集及同步化程度,增加参与运动的运动单位数量及放电总量,并促进下肢肌肉力量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康复训练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运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评定痉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评定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纯康复训练及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均可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肌肉痉挛,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二者联合治疗优于单一康复训练治疗,因此临床上应重视中医头针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中的运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呼吸肌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膈肌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及呼吸肌抗阻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 每日治疗2次, 每周治疗6 d, 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超声检测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吸气末膈肌厚度(IDT)、呼气末膈肌厚度(EDT)、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 并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 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检测2组患者肺功能, 同时分析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健侧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EDT、DTF、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而对照组偏瘫侧及健侧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DTF、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镜像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相应常规康复干预,镜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照组患者则辅以假镜像视觉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并同时采用Brunnstrom分期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偏瘫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患侧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下肢FMA、FAC、BBS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镜像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穴位按摩联合镜像疗法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在实施干预第2、4、8周运动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在干预第2、4、8周运动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干预第4周及第8周Barthe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镜像疗法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自理能力,从而改变脑卒中偏瘫患者最终的护理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给予MT,疗程均为12周,每周治疗10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12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促进作用,并借助视频脑电技术探讨镜像疗法对患者大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早期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镜像疗法。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视频脑电技术分析2组患者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指数(脑电信号采集点为Cz、CPz、CP3及C3共4个区域)。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ARAT、上肢FMA、FIM评分及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指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RAT、上肢FMA、FIM评分及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ARAT、上肢FMA、FIM评分[分别为(31.07±7.75)分、(31.27±7.66)分和(72.97±16.38)分]及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指数[分别为(-0.28±0.09)、(-0.32±0.13)、(-0.28±0.12)及(-0.32±0.13)]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在早期康复干预中辅以镜像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借助视频脑电技术发现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作用较明显,从电生理角度初步揭示镜像疗法的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拉伸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处于恢复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NF拉伸训练,观察组则在PNF拉伸训练后辅以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ayer量表、简易上肢功能评定(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分别评价其上肢运动功能以及ADL能力。结果治疗2周、4周后两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对临床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针加足部按摩配合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方法。方法:将1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足部按摩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头针、足部按摩治疗而不进行运动疗法。两组在做治疗的同时实施人文、康复护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不失时机采用头针加足部按摩配合运动疗法,落实相应护理措施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醒脑开窍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某院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及偏瘫侧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结果治疗1个月、2个月后,两组NIHSS分值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偏瘫侧踝关节AROM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醒脑开窍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偏瘫侧踝关节ARO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MT)结合通督醒神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镜像组、针刺组及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组、针刺组则分别辅以MT治疗或通督醒神针法治疗,观察组则同时辅以MT治疗及通督醒神针法治疗,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期、Barthel指数(BI)、偏瘫侧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 结果 治疗2周、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偏瘫侧腕背伸AROM及BI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偏瘫侧腕背伸AROM均显著优于镜像组及针刺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BI评分显著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BI评分均显著优于镜像组及针刺组(P<0.05)。6例观察组患者fMRI显示,治疗4周后其患侧初级运动区、运动前皮质区及辅助运动区均可见高强度激活区。 结论 镜像疗法联合通督醒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功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更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头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同时采用头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头针疗法进行治疗。两组连续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通过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BI)指数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BBS评分和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头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亚男  郑鹏  闫雪  陈勇 《中国康复》2021,36(6):353-355
目的:研究针刺八邪穴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临床应用。方法: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镜像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针刺八邪穴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及改良Ashworth(MA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UE、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MAS分级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八邪穴结合镜像疗法治疗明显改善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加速了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期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在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头针治疗和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分开进行),观察组行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功能性步行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项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同时辅以头针及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成套测试(LOTCA)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3个月治疗后,发现其MMSE、LOTCA及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OTCA评分[(78.60±6.52)分]、ADL评分[(48.85±3.4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头针联合认知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和病房监督指导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反馈技术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治疗周期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