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100%畸形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常规IVF受精和ICSI受精的临床结局,旨在探讨ICSI是否改善100%畸形精子症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选择本院生殖中心152对IVF-ET治疗夫妇,其中常规IVF新鲜移植周期75例,ICSI新鲜移植周期77例。比较两组间的正常受精率、优胚率、可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等指标,并对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为0%(n=75)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为1%~4%(n=808)行常规IVF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100%畸形精子症IVF组的可用胚胎率显著低于ICSI组(78.91%vs 84.92%,P0.05),正常受精率(60.26%vs 57.87%,P0.05)和种植率(48.00%vs 39.55%,P0.05)稍高于ICS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女方年龄、促性腺激素注射天数、促性腺激素注射总量、体质指数、不育年限、子宫内膜厚度、基础卵泡雌激素值和基础血清雌激素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CSI技术不能改善男方100%畸形精子症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后的临床结局及子宫畸形对患者生育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年龄小于40岁、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91例(共119个周期)为子宫畸形组(畸形组),选取同期因输卵管因素不孕行IVF/ICSI治疗且子宫形态正常的834例患者(共1 037个周期)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妊娠结局。并将畸形组患者按是否接受宫腹腔镜矫正手术分为两个亚组:畸形未手术组(99个周期)和畸形术后组(20个周期),比较两亚组和对照组的妊娠结局。结果畸形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Gn天数和Gn用量、HCG日内膜厚度和HCG日E2水平、获卵数、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间等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畸形组每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每周期累积活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34%vs.51.01%),流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4.25%vs.12.74%)(P0.05);两组间早产率和双胎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畸形组的早产率呈上升趋势;两组的平均分娩孕周及平均新生儿体重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畸形未手术组、畸形术后组和对照组3组间累积临床妊娠率、累积活产率、流产率、早产率及双胎妊娠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畸形儿出生。结论先天性子宫畸形可降低IVF/ICSI助孕治疗的活产率,但对于轻度子宫畸形合并不孕的患者,在接受助孕治疗前,可暂不行矫正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男性精子DNA完整性对行ART助孕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助孕的667对不孕夫妇FET周期的临床资料。男性患者进入周期前均采用精子染色质结构分析法(SCSA)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来检测男性精子DNA完整性,并观察精子DNA碎片率(DF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根据不同精子DFI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低DFI水平组(低DFI组:DFI≤30%,439个周期)和高DFI水平组(高DFI组:DFI30%,228个周期);再根据不同受精方式分为两个亚组:常规IVF组及ICSI组,比较不同水平的精子DFI及不同受精方式对FET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纳入研究的667对不孕夫妇中临床妊娠334例,总妊娠率50.07%。低DFI组、高DFI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低DFI组的受精率显著高于高DFI组(P0.05)。低DFI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高DFI组(54.21%vs.42.11%)(P0.05),流产率则显著低于高DFI组(16.81%vs.27.08%)(P0.05)。低DFI组中IVF组和ICSI组的临床妊娠率(52.63%vs.58.62%)、流产率(15.88%vs.19.12%)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DFI组中IVF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ICSI组(33.33%vs.48.48%),流产率则显著高于ICSI组(40.63%vs.20.31%)(P均0.05)。结论精子DFI水平影响不孕患者的受精率;随着精子DFI水平增高,其整体临床妊娠率下降,流产率增加。低DFI水平的不孕夫妇可选择常规IVF或ICSI助孕;但对于高DFI水平的不孕夫妇,选择ICSI助孕方式可能对改善妊娠结局有益。  相似文献   

4.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在常规体外受精失败病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病例的应用效果。方法对于常规IVF受精失败的病人在第2天进行补救ICSI(A组)21个周期,或在下一个周期直接应用ICSI技术治疗(B组)18个周期。分别与因严重少、弱精子症而行ICSI的243周期(对照组)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等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61.53%、81.73%、72.94%,均比B组的83.87%、97.69%、84.25%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的多原核率差异无显著性(3.55%vs1.29%,P>0.05)。比较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冷冻周期率,B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而A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常规IVF受精失败者可通过第2天补救ICSI或下一周期直接行ICSI而提高受精率和种植率,而后者比前者能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延长(Yqh+)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健康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辅助生殖中心行IVF/ICSI-ET助孕的不育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Y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Yqh+组和对照组。又根据男方精液分析结果分别行IVF或ICSI人工授精,比较IVF周期和ICSI周期中Yqh+组和对照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健康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1 705对不育夫妇,其中Yqh+组67例,对照组1 638例。(1)在IVF治疗周期中,Yqh+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鲜移植周期中,Yqh+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Yqh+组的异位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11%vs. 1.63%,P=0.04);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缺陷率和男婴出生率比较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在ICSI治疗周期中,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鲜移植周期的妊娠结局(包括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和新生儿出生情况各观察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Yqh+可能对IVF/ICSI-ET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健康情况无明显影响。Yqh+是否增加IVF新鲜移植周期中异位妊娠的风险,尚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27例无精子症患者经皮附睾穿刺取精术(PESA)所获精子冷冻复苏后行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后的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将诊断性附睾穿刺以及PESA治疗周期ICSI后所剩余活精子以常规方法加以冷冻,将复苏后找到了足量活精子并行ICSI的病例归为冻精组,而采用新鲜PESA活精子ICSI的病例则归为对照组。比较冻精组与对照组的受精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同时分析两组间的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出生及畸形等情况。结果:冻精组15个周期、对照组100个周期分别注射MⅡ期成熟卵子163、1 157个,受精率冻精组显著高于对照组(84.05%vs73.29%,P<0.05),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则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3.07%vs15.73%;53.33%vs37.00%,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冻精组共妊娠8例,已分娩5例,继续妊娠3例。对照组妊娠37例,已分娩30例,1例死胎;继续妊娠3例;流产4例。两组均未出现重大的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畸形。结论:采用PESA冷冻精子ICSI是治疗男性无精子症的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但PESA冻精复苏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海拔3 650米的西藏地区行IVF/ICSI-ET助孕技术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西藏阜康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ET治疗的193例不孕症患者的303个治疗周期。根据女方患者年龄分为≤35岁组(n=238)和35岁组(n=65),每个年龄段又根据移植胚胎类型分为新鲜周期组和冻融周期组,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基本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35岁组中的新鲜周期组与冻融周期组相比较,临床妊娠率(36.92%vs. 49.71%)、种植率(30.65%vs. 39.26%)、流产率(12.50%vs. 17.44%)、活产率(32.31%vs. 41.04%)、异位妊娠率(4.17%vs. 1.16%)以及多胎率(54.17%vs. 43.02%)均无显著差异(P0.05);35岁组中的新鲜周期组与冻融周期组相比较,临床妊娠率(23.08%vs. 40.38%)、种植率(16.00%vs. 27.17%)、流产率(33.33%vs. 19.05%)、活产率(15.38%vs. 23.08%)、异位妊娠率(0.00%vs. 0.00%)以及多胎率(33.33%vs. 23.81%)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新鲜周期组中≤35岁与35岁相比较,临床妊娠率(36.92%vs. 23.08%)、种植率(30.65%vs. 16.00%)、活产率(32.31%vs. 15.38%)、流产率(12.50%vs. 33.33%)均无显著差异(P0.05);冻融周期组中≤35岁与35岁相比较,种植率(39.26%vs. 27.17%)、活产率(41.04%vs. 23.08%)均显著增高(P0.05),而临床妊娠率(49.71%vs. 40.38%)、流产率(17.44%vs. 19.05%)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海拔3 650米西藏地区开展IVF-ET助孕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女方年龄依然是影响IVF/ICSI-ET技术活产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对体外受精能力缺陷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令波  冯婷  陈娟  钱云  刘嘉茵  张燕 《中华男科学杂志》2005,11(12):895-896,899
目的:评价前一周期行体外受精(IVF)失败和受精率低后,改行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受精效果。方法:行ICSI治疗的113例患者136周期分为两组:因严重少弱精子症而行ICSI的106个周期(组1);因前次常规IVF受精失败或受精率低于20%而改行ICSI的30个周期(组2)。比较两组间卵母细胞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的差异,并对第2组受精率的分布进行分析,以了解改行ICSI后受精效果的改善情况。结果:改行ICSI后,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差异均无显著性(70.49%vs72.02%;38.28%vs38.81%)(P>0.05)。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0.57%和40.00%,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改行ICSI后,大部分周期(70.00%,21/30)的受精率都在50%以上,平均受精率为79.79%,受精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结论:IVF受精失败和受精率低可以通过行ICSI而获得较好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复IVF/ICSI治疗周期妊娠率和种植率的变化,以及与前个周期是否有冷冻胚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本中心1033例患者的IVF/ICSI治疗周期妊娠率与种植率的回顾性分析,分析有冷冻胚胎的周期是否与继后IVF/ICSI治疗的临床结局相关。结果:对于有剩余可移植胚胎冷冻(有冷冻胚胎)的周期,其下一个IVF/ICSI周期的妊娠率相当,种植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43%vs43%,P>0.05;29%vs24%,P>0.05);而无剩余可移植胚胎冷冻(无冷冻胚胎)的周期,其后两个连续IVF周期的妊娠率和种植率均明显下降(43%vs35%,43%vs22%,P<0.05;29%vs23%,29%vs16%,P<0.05)。结论:第1个IVF/ICSI周期有冷冻胚胎的患者,其下一个IVF/ICSI周期依然具有相似的妊娠率和种植率;而无冷冻胚胎的患者,其后连续的IVF/ICSI周期的妊娠率和种植率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Y染色体微缺失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CSI-ET)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因男方严重少精子症为指征在本院行ICSI-ET助孕治疗的夫妇的临床资料,根据Y染色体是否存在微缺失改变将患者分为缺失组和对照组:缺失组167例(共184个ICSI周期):检测显示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对照组463例(共528个ICSI周期):检测为无Y染色体微缺失。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助孕后的妊娠结局(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男女方年龄、女方基础FSH、女方体重指数(BMI)、MⅡ卵母细胞数、优质胚胎总数、HCG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失组患者的受精率(62.7%)显著低于对照组(67.8%)(P<0.01);两组患者的优质胚胎率(53.0%vs.50.7%)、临床妊娠率(49.5%vs.51.7%)、异位妊娠率(0.5%vs.0.9%)、早期流产率(5.4%vs.2.8%)、晚期流产率(3.3%vs.3.0%)、早产率(3.8%vs.6.4%)、活产率(40.2%vs.44.9%)、后代男女比例(1.13vs.1.09)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Y染色体微缺失行ICSI助孕会降低胚胎正常受精率,但不影响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后代男女婴比例等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来源的精子ICSI治疗周期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的精子进行ICSI治疗后受精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等临床指标有无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生殖中心进行的431个ICSI治疗周期,按精子来源分为A组(重度少弱精子症组)287个周期、B组(梗阻性无精子症附睾穿刺组)109个周期、C组(梗阻性无精子症睾丸穿刺组)35个周期,比较各组女方平均年龄、男方平均年龄、不孕病史、平均MII卵数、受精率、卵裂率、胚胎利用率、平均移植胚胎数量、种植率、妊娠率、流产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与B、C两组在种植率、妊娠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6%vs25.23%、28.76%;31.23%vs42.16%、39.39%,P<0.05);B、C两组之间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精率、卵裂率、流产率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少弱精子症患者射出精子进行ICSI治疗后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低于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Y染色体AZFc区完全缺失患者的精子获得率及AZFc区缺失是否影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确诊的79例AZFc区完全缺失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精子获得率。其中行ICSI鲜胚移植的27例患者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中心行ICSI治疗、无Y染色体微缺失的无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平均获卵数、注射MⅡ卵数、移植胚胎数、卵裂率、受精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等数据。结果 79例AZFc区完全缺失患者的精子获得率为48.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础内分泌激素水平、男方精液浓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精率(65.05%vs.70.07%)、卵裂率(97.34%vs.96.02%)、优胚率(44.81%vs.40.88%)、可用胚胎率(79.23%vs.78.45%)、种植率(39.13%vs.43.27%)、妊娠率(51.85%vs.58.62%)、流产率(7.14%vs.5.88%)及异位妊娠率(0vs.2.9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染色体AZFc区完全缺失可能并不影响ICSI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子形态对常规体外受精(IVF)及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周期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IVF/ICSI治疗的周期根据精子形态进行分组:IVF周期分为A组(正常精子形态2%),B组(2%≤正常精子形态4%),C组(正常精子形态≥4%);ICSI周期分为D组(正常精子形态2%),E组(2%≤正常精子形态4%),F组(正常精子形态≥4%),分别比较各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 IVF周期中C组受精率显著高于B组和A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卵裂率、优胚率及妊娠率在A、B、C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周期中D组、E组、F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及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畸形精子症会影响IVF周期的受精率,对ICSI周期的受精率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接受常规体外受精(IVF)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中,男方精子畸形率对受精率、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中心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接受IVF的344对及ICSI的178对夫妇,分为常规IVF组和ICSI组,组内按照男方精子畸形率分为正常形态组(IVF266/ICSI76)和畸精子症组(IVF78/ICSI102)。受精后分别统计IVF及ICSI两组内畸精子症组和正常形态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差别。结果在IVF中,畸精子症组和正常形态组的正常受精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分别为64.32%/60.09%、33.78%/37.02%、42.03%/54.62%及12.5%/4.23%。两组间受精率无显著性差别,畸精子症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性低于正常形态组,而早期流产率显著高于正常形态组(P〈0.05);ICSI组中,畸精子症组和正常形态组的正常受精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分别为68.01%/64.59%、32.26%/33.78%、43.75%/52.63%及4.76%/5%。畸精子症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较正常组显著性降低(P〈0.05)。将两种受精方式的畸精子症组间比较,IVF的患者早孕流产率显著高于ICSI者(P〈0.05)。结论常规IVF中畸精子症不影响正常受精。对于畸精症子患者,其临床妊娠率均较精子形态正常组低,但是采用ICSI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早孕流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精液质量及其精子功能、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妊娠结局以及后代情况,探讨其对精液质量、精子功能、辅助生殖妊娠结局以及出生后代的影响。方法 132例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作为实验组,50例正常生育男性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精子质量、精子功能指标以及妊娠结局和出生后代指标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男、女方患者的平均年龄、不育年限、窦卵泡数、女方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精液质量、顶体酶活性、精子-透明质酸结合率小于对照组,DNA碎片、核蛋白组型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IVF治疗者的受精率、着床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SI治疗者,两组患者的受精率、着床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对子代影响指标(诸如早产率、出生体质量、双胎妊娠率、男婴比例、出生缺陷率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VF/ICSI助孕的患者中,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可伴有精子受精能力降低。对于IVF治疗结局不良的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ICSI受精可能会改善其助孕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显微切开睾丸取精术(micro-TESE)应用于因继发性睾丸损伤导致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接受micro-TESE并具继发性睾丸损伤病史的121例NOA患者,分析不同睾丸损伤病因患者micro-TESE取精成功率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micro-TESE获得精子与重度少精子症患者(精子浓度1×106/ml)射出精子的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结局,比较两组间女方年龄、受精(2PN)率、第3天(D3)可移植胚胎率、D3优质胚胎率、D14血h CG阳性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结果:104例患者(86.0%,104/121)成功通过micro-TESE获得精子。按其继发性睾丸损伤的病史,microTESE取精成功率分别为:睾丸炎98.4%、隐睾下降固定术后75.5%、化疗/放疗损害63.6%。micro-TESE所获得精子和重度少精子症患者射出精子ICSI助孕周期的2PN受精率(59.4%vs 69.3%)、D14血h CG阳性率(44.6%vs 57.9%)、胚胎种植率(31.8%vs 32.6%)、临床妊娠率(41.5%vs 48.7%)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者D3可移植胚胎率(40.5%vs 52.2%)、D3优质胚胎率(32.5%vs 42.1%)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icro-TESE应用于继发性睾丸损伤所致的NOA患者时取精成功率较高,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但需要进一步探索改善micro-TESE获得精子后行ICSI助孕结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对IVF/ICSI鲜胚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生殖中心初次接受IVF/ICSI助孕治疗的2110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鲜胚移植后是否使用间苯三酚,分为间苯三酚组(n=474)和对照组(n=1636);各入组患者再根据鲜胚移植的胚胎类型不同,分为卵裂期胚胎移植组和囊胚期移植组2个亚组。比较各组患者IVF/ICSI鲜胚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多胎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活产率及胎儿畸形率等。结果间苯三酚组多胎妊娠率及活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早期流产率及晚期流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种植率以及异位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卵裂期胚胎移植间苯三酚组多胎妊娠率及活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囊胚移植间苯三酚组的种植率及活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卵裂胚胎移植中正常对照组新生儿畸形率为0.31%(2/637),而间苯三酚组中未发现新生儿畸形(P<0.05)。结论IVF/ICSI鲜胚移植周期使用间苯三酚能显著降低流产率、增加活产率,且未发现胎儿致畸作用,能明显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异常形态精子(畸形率≥98%)对植入前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12月在唐都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行ART助孕的241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异常形态精子分为3组,即IVF对照组(畸形率≤96%,n=2129)、IVF实验组(畸形率≥98%,n=90)和ICSI实验组(畸形率≥98%,n=200)。比较3组间植入前受精失败率(受精率<30%)、正常受精率、可用胚胎率等胚胎发育参数和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1)胚胎发育结果:组间比较,IVF实验组受精失败率显著高于IVF对照组(P<0.05),ICSI实验组的受精失败率为0;ICSI实验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IVF对照组和IVF实验组(P<0.05);IVF实验组可用胚胎率显著低于IVF对照组和ICSI实验组(P<0.05)。(2)妊娠结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IVF对照组、ICSI实验组相比,IVF实验组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发生率和活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对照组和ICSI实验组组间妊娠结局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IVF实验组的受精失败风险显著高于IVF对照组(P=0.002),可用胚胎率、活产率显著低于IVF对照组(P=0.002);ICSI实验组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IVF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活力正常、但异常形态精子率≥98%的患者,采用ICSI授精方式,能降低受精失败风险,提高正常受精率和可用胚胎率,同时提高妊娠率和活产率并降低流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子宫内膜搔刮术对首次行IVF/ICSI-ET的不孕女性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IVF/ICSI-ET的助孕患者14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70例)和对照组(72例)。干预组于胚胎移植前一周期的卵泡期或黄体期行子宫内膜搔刮,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干预组的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多胎率及活产率分别为27.2%、54.3%、41.4%、3.4%、34.5%及35.7%,对照组分别为26.7%、52.8%、41.7%、3.3%、30.0%及40.3%,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在胚胎移植前一周期的卵泡期或黄体期对首次行IVF/ICSI助孕的不孕女性行1次内膜搔刮,并不能改善不孕女性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123例无精子症患者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SA)或经皮睾丸精子抽吸术(TESA)后冻融复苏微量精子行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的疗效及临床妊娠结局情况。方法:将采用微量冻融PESA、TESA精子行ICSI的病例归为冻融精子组,采用新鲜PESA、TESA精子行ICSI的病例归为对照组。比较冻融精子组与新鲜精子组组间及组内的双原核(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多胎妊娠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PESA精子冻融组与新鲜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及多胎妊娠率分别为75.67%vs76.49%,64.96%vs66.19%,55.21%vs57.22%,13.21%vs12.61%,3.77%vs5.41%,37.74%vs37.84%(P>0.05),TESA精子冻融组与新鲜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及多胎妊娠率分别为74.41%vs76.43%,64.63%vs66.35%,46.81%vs53.39%,18.18%vs14.55%,4.55%vs1.82%,37.74%vs37.84%,组间及组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SA精子与TESA精子冻融复苏成功率为70.07%vs62.6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量PESA及TESA精子冻融技术对无精子症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精子冷冻复苏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该技术是否会增加子代远期遗传风险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