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调整血压血糖等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配合悬吊训练和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4.03±4.65 vs 19.73±4.02,P0.05)。结论: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针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训练和头针治疗,对照组头针留针30min,观察组头针留针8h且在康复训练期间行针,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结果:两组FMA和BI评分均有明显提升,10m步行时间明显缩短,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MA和BI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10m步行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步行能力和步速,优于常规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3.
综合近10年来头针在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从头针刺激区的选择、针刺方法、留针时间等方面系统总结头针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现状,归纳针刺治疗规律,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差异,为今后提高针刺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甘俊鹤  王峰  崔向武 《新中医》2023,55(13):160-164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对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互动式头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5.42%,高于对照组68.09%(P<0.05)。治疗后,2组综合痉挛量表(CS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10 m步行时间减少(P<0.05);观察组治疗后CSS、MAS评分、TUGT低于对照组(P<0.05),10 m步行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积分肌电值(iEMG)、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及神经营养素-3 (NT-3)、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增加(P&l...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NIHSS评估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穴久留针(留针6~8 h)配合体针治疗。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FMA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久留针配合体针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头针结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的影响。方法:对52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26例,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头针结合手功能康复器训练。采用盲法对受试者进行治疗的前后对比。结果:治疗组对单侧空间忽略的改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后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的改善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联合易化技术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卒中恢复期伴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传统头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对应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按5米折返试验评定移动能力、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综合评价整体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5米折返试验时间、Berg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互动式头针组5米折返试验、Berg评分均大于传统头针组和对照组(P 0.05),改良Barthel指数大于对照组(P 0.05),与传统头针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传统头针组5米折返试验、Berg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改良Barthel指数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互动式头针方案有助于卒中患者下肢运动障碍改善,提高其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血液回流速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隔姜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并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修订的巴氏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4星期后Vmax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星期后Vma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星期后NIHSS评分及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星期后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姜灸能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5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成穴注针刺组、穴注组、针刺组,每组15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各组疗效。结果与结论穴注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8%,穴注组和针刺组分别为66%和84%。经Ridit分析,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以穴注针刺组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0.
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针刺,软瘫期穴取伏兔、血海、足三里等,痉挛期穴取环跳、血海、阳陵泉等,配合头针取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即运动区);对照组不分期选穴、不用头针,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法和"治痿独取阳明"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采用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能步行的比率高于对照组[56.3%(27/48)vs 35.4%(17/48),P<0.05],且步速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尽快恢复患者步行能力和步速,且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与单纯下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脱落6例)和对照组(78例,脱落8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采用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穴取顶颞前斜线上1/5、顶颞后斜线上1/5,对照组仅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均每天1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患侧下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6MWT)、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采用步态功能评价系统进行足底压力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分期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MAS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1),观察组Brunnstrom分期、MAS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两组6MWT、BBS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健侧后足、患侧前后足、双侧全足触地面积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患侧前后足、全足触地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健侧前足、全足负重比较治疗前降低(P0.05),患侧前足、后足、全足负重比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健侧前足、全足负重比低于对照组(P0.05),健侧后足、患侧前足、患侧全足负重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能够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促进下肢分离运动模式出现,改善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疗效优于单纯下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行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辅助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治疗期间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电刺激疗法与常规电针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为临床脑卒中遗留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提供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本研究中患者均接受针灸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选取患侧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和丘墟4个穴位,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综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缓解期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缓解期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予包括肢体摆放、坐位平衡训练、患肢持重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痉挛肌电刺激等临床常规康复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推拿疗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观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积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治疗4周与治疗2周比较,FMA、FIM积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FMA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4周FIM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推拿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有较持续稳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处于急性期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案对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2018年间到该院采取治疗的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共150例,根据其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分组治疗。分别分为对比组和实验1组、实验2组三个组别。对比组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加上对患者采取日常护理进行全面护理治疗;实验1组采取和对比组相同的药物治疗加上具备方案性的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进行全面治疗;实验2组采取在前面两组相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上对患者具备方案性康复护理,再加上每天适时的针灸治疗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偏瘫治疗。分别对患者进行一个相同治疗周期的治疗后,对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数据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采用相应的数据统计标准进行相关的记录,分析其康复护理方案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实际改善情况。结果对治疗效果进行全面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患者在经过一个治疗周期的治疗后,其实验组两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患者,且实验2组的治疗效果略微高于实验1组,其整体统计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护理方案是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对患者整体的康复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应该被广泛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揿针带针运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治疗组给予揿针带针运动治疗,对照组给予毫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间隔不少于2 d,共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和颈椎关节活动度(ROM)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研究过程中,2组各有2例患者脱落,最终各有37例患者完成试验。(2)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89%(34/37),对照组为81.08%(30/37);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NDI评分和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对VAS评分和NDI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无晕针、皮下血肿、断针等现象出现,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 揿针带针运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颈椎功能和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60例,均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量表(BI)和患侧下肢表面肌电数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MAS痉挛评级、股四头肌RMS均值、iEMG及膝关节屈曲CO较治疗前下降(P0.05);下肢FMA、BI评分和腘绳肌IEMG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MAS、下肢FMA、BI评分、RMS均值、iEMG和膝关节屈曲CO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康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根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及分期组各32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另用常规电针加头穴久留针,分期组用分期电针加头穴久留针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2个月后两组MI-L积分、FMA-L评分、BBS评分及FAC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分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治疗AIS可提高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采用头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率为53.3%(48/90),总有效率93.3%(84/90)。病程3个月以上与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轻症患者与中症、重症患者的针刺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病情的轻重程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时的采取头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能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体针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每次均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指数、下肢FMA评分、Holden分级、SSQ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