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整理分析腰痹病的穴位敏化现象与规律,为临床治疗腰痹病提供可靠证据和思路。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检索腰痹病穴位敏化现象相关的古代及现代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方法整理腰痹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分析腰痹病的穴位敏化规律。结果共纳入腰痹病穴位敏化现象文献81篇,其中热敏33篇,痛敏8篇,化学敏23篇,光敏2篇,1篇文献同时涉及力敏和热敏,2篇文献同时涉及形敏和痛敏,12篇文献同时涉及热敏和痛敏。涉及敏化腧穴57个,常见敏化穴位为委中、阳陵泉、环跳、大肠俞;其中,委中与阳陵泉常同时出现敏化;常见敏化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督脉;敏化的特定穴涉及五输穴、下合穴、背俞穴等;敏化部位多集中于在腰背及下肢部。结论腰痹病穴位敏化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敏化穴位多出现在腰背及下肢部;经络分布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索曲池穴的敏化现象,为曲池穴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电子检索结合手工检索相结合,检索曲池穴敏化现象的相关研究,建立曲池穴敏化现代文献数据库,采集疾病种类、敏化类型、检测方法、检测指标等相关信息,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曲池穴的敏化现象。结果一共纳入曲池穴敏化相关文献143篇,出现最多的是热敏,研究多以脏腑病和经络病作为研究载体。检测方式和检测指标根据敏化现象不同而区别。结论文章初步总结曲池穴敏化的规律:涉及热敏、痛敏、化学敏、压敏、光敏五种敏化形式,其敏化现象常见于过敏性鼻炎、哮喘、功能性肠病、颈椎病、中风、痛风性关节炎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穴敏化特征及其与临床诊疗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中检索及筛选出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合穴敏化所涉及的疾病、敏化类型、敏化现象、检测指标、治疗措施。结果:纳入的89篇文献中,足三里的文献量最多,涉及疾病以脾系病为主;在疾病方面,胃痛的敏化现象为足三里的红外辐射值改变,胃炎的敏化现象为足三里的电学指标及痛阈的改变;治疗措施方面,热敏以艾灸为主。结论:合穴敏化具有其自身特征;同一合穴的不同敏化现象可反映不同的疾病;合穴的敏化类型不同,其治疗措施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穴位热敏现象及其规律,以期能指导临床及进一步研究。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2017年5月11日之前的有关热敏现象的现代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热敏现象涉及穴位和干预措施的研究趋势及其部位、检测指标、涉及疾病。结果:在纳入的201篇文献中,健康人的文献量最多(35篇),热敏穴以命门为主(8篇);检测指标方面,以个体饱和消敏量的文献量最多(125篇),热敏穴以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66篇),主要涉及伤筋病患者(29篇);红外辐射特性的文献量次之(61篇),主要涉及健康人(23篇)。结论:本研究认为热敏现象具有规律性,且检测指标在检测疾病热敏穴时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足三里穴位敏化的研究现状。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足三里穴位敏化相关研究文献,对其年份分布情况,试验设计(样本量、研究类型、研究方式),研究内容(敏化形式、系统疾病的敏化情况、各类敏化检测及部位分布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9篇。2007—2011年文献量处于增长状态并于2011年达到最高峰,累计文献数46篇,后5年稍有波动,文献数累计63篇。单组样本6~172例,平均40例;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71篇),其次为病例观察(17篇);研究方式以探索性为主(57篇),干预性为辅(48篇)。敏化形式涉及热敏、电敏、痛敏、压敏、化学敏、声敏、光敏,其中以热敏研究为多(82篇);涉及脾胃、肝胆、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疾病等多种系统疾病,其中以气血津液疾病研究为多(37篇);敏化部位主要集中在穴位周边(102次)。结论足三里穴敏化现象研究总体趋势呈现波动状态,在研究内容上相对单一,其试验设计和评定标准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文章旨在分析整理古代文献中穴位敏化的现象与规律。方法:从秦汉至近现代77本针灸相关的古医籍中收集穴位敏化的文献记载、医家专论及发挥、临床应用与相关医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检索所得文献作定量分析。结果:共检索出与穴位敏化相关的条文101条,通过整理穴位敏化现象,发现穴位敏化以痛敏现象为主。总结穴位敏化现象规律。结果:脏腑病敏化穴位主要以本经经穴、阿是穴以及背俞穴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本经偱行部位;经络病敏化穴位则是以阿是穴以及病变局部穴位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局部以及病变经络偱行部位。且根据穴位敏化现象表现的不同可反映疾病的虚实病性、辨别病邪的性质。结论:穴位敏化现象的记载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特征与规律,可协助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选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及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和未来研究提供一定思路。方法 电子检索(包括中文数据库CNKI、CBM、WanFang Database、VIP和英文数据库PubMed)结合手工检索,收集冠心病穴位敏化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整理、总结冠心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69篇,冠心病涉及的穴位敏化现象包括热敏、力敏、光敏、形敏、电敏、痛敏及少量的其它敏化形式,穴位敏化的检测手段丰富,不同敏化现象常相伴出现,其中以力敏和形敏同时出现的概率最高;冠心病常见敏化穴为内关、心俞、神门、膻中等,其中内关的敏化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并常与膻中同时出现敏化现象;阴经的敏化发生率明显多于阳经;敏化现象多集中在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阴心经;敏化部位多集中在上肢部、胸部和背部;敏化穴位多为特定穴,其中又以络穴发生敏化现象的频次最高。结论 冠心病存在明显的穴位敏化现象,其敏化表现形式正在不断被丰富,多种敏化现象常相伴出现;敏化现象涉及的穴位、经脉及部位较为广泛,其中的高频敏化穴区部位与目前临床治疗所选穴区部位基本一致。未来应进一步明确穴位敏化动态变化规律及建立敏化标准,以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选取古今重要医籍及科研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归纳古今医家对穴位形态敏化的认识和理解。方法通过查阅秦汉时期至近现代时期涉及形状敏化的古医籍,并检索当今相关中文数据库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对古今文字记载有关穴位敏化-形敏现象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分析。初步研究与分析本领域的临床运用及科研状况。结果共筛选出24本著作52章共计88条与形敏相关的古代文献,52篇现代著作及论文。通过整理形敏化现象,发现:古代文献敏化以色泽改变为主;现代文献以色泽改变、斑疹形态改变为主。古代文献中以全身经络为主要研究内容;现代文献则局限于耳部及其耳穴为主。古代文献以理论阐述为主,尤以《黄帝内经》中最多,占古代文献纳入量的66.95%;现代文献中以临床疾病研究为主,占总文献的82.69%。结论古今医家研究脏腑病变所反映在体表形态变化的方式差异较大,但在临床疾病诊断结果上相似,均以色泽、形态反应病变寒热虚实,并且以耳的颜色、大小及质地反映肾脏状况频次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总结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并进行理论探讨,为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整理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穴位敏化现象,探索穴位敏化规律,并对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进行相关理论探讨。结果:共纳入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55篇。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有热敏、痛敏、电敏、形敏、化学敏5种,热敏出现频次最高;共涉及敏化穴位22个,总频次为161次,常见敏化穴位有三阴交(39次)、关元(33次)、次髎(15次)、中极(14次)、子宫(13次);其中关元和三阴交敏化相关性支持度(64%)最高,置信度(81.25%);共涉及9种特定穴,其中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86次);敏化穴位归属经络以足太阴脾经(57次)和任脉(52次)为主。结论: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以热敏为主;敏化穴位以三阴交穴和关元穴较为多见。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皆证明三阴交穴、关元穴及足太阴脾经、任脉对原发性痛经诊疗的高效性及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电敏现象与规律以协助临床诊断、治疗,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PubMed、EMBASE,并结合手工检索,收集穴位电敏相关文献,建立穴位电敏现代文献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穴位电敏现象中检测指标、穴位、经脉及疾病的关系,探讨其潜在规律。结果:穴位电敏现象常用的检测指标为电阻、惯性面积、伏安面积、导电量、电位、电流和电容。电敏穴位涉及经穴、耳穴和特定穴,其中又以特定穴最易发生电敏。结论:穴位电敏主要表现为电阻抗特性和伏安特性,穴位电敏现象与脏腑病证存在相对特异性。临床可通过探测穴位电敏现象来协助诊断、指导选穴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穴位痛敏相关的古代文献为基础,研究穴位痛敏的现象与规律。方法结合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收集中医古籍中的涉及穴位痛敏现象的文献,并建立穴位痛敏古代文献数据库。运用中医传统文献学的方法整理分析古代文献中的穴位痛敏现象,探讨穴位痛敏的起源与发展,归纳古代文献中的穴位痛敏规律。结果穴位痛敏起源于内经时期,发展于魏晋至隋唐而运用于宋代至近现代。穴位痛敏现象主要表现在与疾病相关的经脉循行局部,出现痛敏现象的疾病多选用敏化穴位进行治疗。结论从古代文献来看,穴位痛敏现象可以协助诊断脏腑机体状态,从而更好地指导针灸选穴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穴位从正常状态到疾病时的激活状态,会出现不同的对应性状态,表现为特异性的功能属性,即"穴位敏化",常见形式有压敏、痛敏、热敏、力敏、形敏、热敏等。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通不荣之处,多是敏化穴位所在。现代研究表明穴位敏化机制与轴突反射理论相关,也与牵涉痛类似,但都存在着不确定性的假说研究,对其根本机制并没有系统论述,目前对一种或几种敏化现象的试探性研究比较散在,并不清晰和集中,现将这些敏化类型的研究综合整理完善,并罗列其他未明确研究的敏化类型,为进一步敏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基础,搜集、整理有关原穴物理性质的相关现代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学中的文献统计分析法对原穴的物理性质、涉及的疾病与具体原穴进行分析。发现穴位电阻的文献量最多,主要研究甲亢患者和月经周期变化;辐射光谱的文献量次之,涉及最多的是冠心病患者,其次是健康人的生理变化;在疾病方面,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最多,主要涉及十二原穴及其中的神门、大陵。认为阴经原穴的物理性质对疾病更加敏感,且物理性质在反映疾病时具有特异性,原穴还具有反映本经脏腑病变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筛选冠心病心绞痛模型大鼠在血浆和敏化穴皮肤组织中共同表达的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基因调控的角度阐释穴位敏化现象发生可能存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空白组。采用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 Hydrochloride, ISO)的方法来制备冠心病心绞痛大鼠模型,连续干预14天。通过穴位机械痛阈变化率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检测来确定敏化穴位。分别对血浆外泌体及敏化穴位皮肤组织进行miR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筛选出疾病状态下血浆和皮肤共同表达的mi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验证其表达水平,证实其在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中与穴位敏化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穴位机械痛阈变化率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结果均表明,疾病状态下特异性经穴内关穴发生了穴位敏化现象。在血浆和皮肤的高通量测序中发现rno-miR-144-3p作为二者共同表达的基因均表达下调,且qPCR验证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冠心病心绞痛疾病模型中内关穴发生了穴位敏化现象,而rno-miR-14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近5年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中敏化态与非敏化态关元穴的主治范围与规律。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以及PubMed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出两种状态关元穴的主治疾病和治疗相关情况。结果 非敏化态关元穴共纳入370篇文献,其文献发表数量呈现先增加再逐渐减少的趋势,治疗的疾病有121种,尿潴留和原发性痛经文献数量最多,其次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失眠症等,共纳入15707例患者;作用于关元穴的治疗方式有20种,以单纯针刺和艾灸为主;针刺角度以直刺为主,深度多在1-1.5寸之间,平补平泻法和补法是其常用补泻方法;常见病治疗频次主要为1次/日,不同疾病的配穴和疗程各有不同。敏化态关元穴共纳入24篇文献,文献发表数量趋势无明显变化,主治疾病有16种,共纳入919例患者,治疗方式主要为热敏灸,以热敏化形式为主。结论 非敏化态关元穴的主治疾病范围较广,且治疗方式多样,具体治疗时间、配穴和疗程因疾病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敏化态关元穴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募穴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与作用意义。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募穴物理性质的现代研究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纳入文献所涉及的募穴与其物理性质及其在不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情况。结果共纳入文献26篇,涉及9个募穴,包括中府、巨阙、期门、膻中4个脏募穴和中脘、日月、天枢、中极、关元5个腑募穴。物理特性以热学特性文献最多(13篇,50.00%),主要涉及中脘、中府、天枢等穴位以及支气管哮喘、原发性痛经等疾病;光学特性的文献8篇(30.77%),主要涉及期门、膻中等穴位以及乳腺增生等疾病;电学特性的文献4篇(15.38%),主要涉及关元、中极等穴位以及原发性痛经等疾病;阳性反应的文献3篇(11.54%),主要涉及中脘穴和心脏疾病。结论募穴有反映相关脏腑疾病的特性,其物理特性的改变对疾病的诊断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膝骨关节炎(KOA)的主要敏化穴位及敏化方式,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其与KOA病情程度及炎症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及筛选建库至2019年12月30日期间PubMed、Embase(OvidSP)、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KOA的敏化穴位、敏化类型及敏化方式等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其中的规律;于课题组前期相关队列研究中,连续选取KOA病例104例,采用近红外成像拍照技术及相关软件提取主要敏化穴位区域温度数值,并应用简单线性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敏化穴位区域温度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最终纳入文献73篇。(2)纳入文献涉及的敏化穴位按照出现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阳陵泉、血海、犊鼻、内膝眼、阴陵泉等,其中出现频次最高者为阳陵泉,且热敏是阳陵泉穴位最为主要的敏化方式。(3)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阳陵泉穴位区域温度与WOMAC评分(r=0.191,P0.05)、血浆IL-1β水平(r=0.212,P0.05)均呈正相关,与血浆TNF-α(r=0.100,P0.05)、IL-6水平(r=0.121,P0.05)无相关性。(4)采用Enter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浆IL-1β水平是影响阳陵泉穴位区域温度的危险因素[β=0.056(0.001,0.111),P0.05]。结论 KOA存在明显的穴位敏化现象,且敏化穴位区域温度与KOA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十一年中医药治疗崩漏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初步描绘出近11年来中医药治疗崩漏的概况。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检索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统计相关文献的出版年代、文献数量、文献出产地、文献中涉及的中医治疗崩漏所用中药剂型等,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11篇文献,文献中以中药辨证内服为最主要方法,各地区崩漏文献量不尽相同,以山东、河南地区发文量较大,内服最常用剂型为汤剂,证候类型复杂多样,和脾、肾这两个脏腑及瘀血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崩漏的证候类型众多,缺乏规范化,需进一步注重科学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搜集整理针刺辅助胃镜检查的相关文献发表情况及研究进展,为今后脾胃病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外有关针刺辅助胃镜检查的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11篇,发表于1959年至今。文献量于1980年代大幅增加,后持续受到关注至今。文献类型日趋多样化;国际影响力增加。具体研究方法多元化;取穴多样,频次较高者为内关、足三里、合谷;刺灸方法多元;观察指标多样。结论 针刺辅助胃镜检查持续受到研究者关注,相关文献量逐步增加。国际影响力日趋增加。但仍需要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标准和大样本、高质量的证据支持,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6,(3):595-598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分析Pubmed数据库中灸法临床研究现状,为灸法临床研究与实践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管理器Note Express 3.0纳入所有与灸法相关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制作信息采集表,提取相关资料,包括发表作者、发表年份、发表期刊类型、治疗病症、干预措施及对照模式等,其中病症谱根据国际疾病分类与编码系统(ICD-10)进行统计,其余条目计算文献频次及其构成比。结果:共纳入886篇文献,14个病症系统,涉及94种病症;高频次的治疗方法为悬灸(56.23%)、温针灸(9.25%)、隔药灸(8.50%)等;文献发表数量自2005年起急剧增长,主要分布在中美英日韩各国;发表期刊多为国内核心期刊,RCT研究占30.81%。结论:灸法类型多样,干预病症谱广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十年在国内发展迅速,但对其的研究手段还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