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与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218例骨科下肢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常规性创伤救治方法(对照组,105例)与损伤控制救治方法(观察组,113例)的临床治疗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了上述治疗措施后,治疗优良率达到了97.35%,与对照组的87.6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仅为2.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骨科下肢创伤患者实施急救治疗时,可采用损伤控制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治疗优良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66例该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骨科下肢创伤患者,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创伤治疗,研究组实施损伤控制急救治疗,比较两组急救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3.94%,对照组优良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3%和2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下肢创伤急救治疗中应用损伤控制理论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优良率,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加强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00例骨科下肢创伤患者,按照不同的临床急救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应用损伤控制理念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总优良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优良率为96.00%(48/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00%(38/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创面感染,1例骨不连,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出现创面感染7例,3例骨不连,2例肺部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下肢创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理念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率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实施损伤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下肢创伤患者117例,依照患者临床急救采取的方式分为观察组58例,实施损伤控制处理,对照组59例,给予常规创伤处理。比较两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救优良率为94.82%,对照组急救优良率83.0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4%,住院时间为(30.26±4.18)d,对照组分别为10.16%、(48.52±5.7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用于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可以提升急救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分析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以及急救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下肢创伤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损伤控制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创伤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了手术成功,研究组在治疗疗效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且研究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创伤患者的急救措施中采用损伤控制治疗方案,分阶段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疗效,促进患者的恢复,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应用效果。方法分析该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120例骨科下肢创伤患者资料,依据不同医治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55例)行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65例)行损伤控制方案医治,比对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比对对照组,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38%更高(P0.05);实验组65例中呼吸窘迫症0例(0.00%),骨不连0例(0.00%),感染2例(3.08%);对照组55例中分别为1例(1.82%)、3例(5.45%)、6例(10.91%);比对对照组(18.18%),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概率(3.08%)显著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采取损伤控制方案治疗可取得确切疗效,且安全性高,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骨科下肢患者临床病症,研究分析不同的临床救治方法带来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该院骨科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医治的98例下肢创伤病患作为该次重点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各49例。在进行临床救治时参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见的常规手术治疗法,研究组主要采用创伤控制理念三步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救治。结果救治期间所接触的患者中参照组创伤性休克患者30例(61.22%)、大出血患者43例(87.55%)、实施手术治疗者41例(83.67%)、死亡率3例(6.12%)、最终抢救成功率46例(93.87%);研究组创伤性休克患者32例(65.30%)、大出血患者45例(91.83%)、实施手术治疗者42例(85.71%)、死亡率0例(0.00%)、最终抢救成功率49例(100.00%)。患者经过救治后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常规手术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风险较大,而创伤控制理念三步法经过严谨的诊断及治疗不仅防止病患在治疗期间出现危险病症,还提高了急救效率,减少了死亡率。结论骨折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只有制定完善的救治措施,并经过严谨的分析重点处理伤重部位,才能保证患者急救过程中不会出现救治意外。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在该院进行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救治的患者,将损伤控制理论应用到治疗中后,对该理论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在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随机对48例骨科下肢创伤患者进行研究,对比组患者(n=24)采取常规的手术治疗法,观察组患者(n=24)采用损伤控制理论对患者进行3个阶段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治疗后的疼痛度、肢体功能恢复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治疗后的疼痛度评分、肢体功能恢复均要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在该院进行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救治的患者,将损伤控制理论应用到治疗中后,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效率,使患者的生存率和肢体康复程度提高,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深静脉血栓防治仪在骨科下肢瘫痪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92例下肢瘫痪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42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深静脉血栓防治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下肢疼痛(0.89±0.31)分、下肢肿胀(0.87±0.29)分等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0%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低(P0.05);研究组ADL评分为(63.45±3.1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下肢瘫痪患者应用深静脉血栓防治仪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将损伤控制应用于骨科下技未创的临床急救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急救中心2015年1—12月收治的骨科下肢创伤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创伤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根据损伤的控制理念对其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优良率为9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优良率为80%,实验组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科下肢创伤的临床急救中采用损伤控制理念对其实施治疗,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效率,而且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效果比较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骨科牵引术治疗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该院骨科收治的下肢创伤患者94例,入选时间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采用随机抛硬币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治疗方法与骨科牵引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7%,相比较对照组患者的80.9%,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和住院时间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下肢创伤患者,相对比常规性的治疗方法 ,骨科牵引术治疗效果更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主要探讨了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该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下肢创伤患者进行分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创伤治疗方式,3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6.43%,远高于对照组的76.7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治疗方法在下肢创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了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接诊的骨科下肢创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盲选法结合随机数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案进行创伤治疗,观察组患者依照损伤控制理念,分为3个阶段为患者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治愈率为94%,要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为4%,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6%,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下肢创伤急救的过程中应用损伤控制理念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耳穴压籽法联合静脉镇痛在下肢骨科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该院收治的54例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7例。对照组进行静脉自控镇痛,实验组运用耳穴压籽法联合静脉镇痛,对比两组的疼痛难忍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疼痛难忍率(7.41%)显著低于对照组(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70%)明显低于对照组(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籽法联合静脉镇痛在下肢骨科手术中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会不断上升,产生较少的不良反应,因此,此种方法可以在下肢骨科手术中被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更加深刻的研究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实行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使用一般处理以及药物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加用超声消融等介入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经过对应的治疗之后,对照组的症状消失时间要明显多于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7.14%)要显著低于观察组(94.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当中利用一般处理结合药物治疗综合超声消融介入治疗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保证消除患者症状,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临床上应用价值比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应用于骨科下肢创伤急救的效果。方法:82例下肢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治疗创伤手术,实验组根据骨科损伤控制理论分三个阶段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损伤控制应用于骨科下肢创伤治疗减少外科手术对患者带来的负担,控制患者出血,并采用暂时性外部支架,对患者之后的手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该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做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25例。制动期内,对照组患者不进行康复处理只进行常规骨科术后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使用下肢功能评定器(LREF)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下肢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后,研究组评定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综合康复方法治疗,对患者骨折后肢体功能恢复意义重大且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应当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预防。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凤冈县人民医院接受骨科创伤手术治疗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双盲法纳入研究组与参照组(n=31)。参照组患者单取物理预防措施,研究组以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联合运用,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参照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90%;研究组为3.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采用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联合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中成药安全用药通则规律,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8月医院创伤骨科使用中成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43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对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基础资料及给药途径、临床特征等信息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以此总结创伤骨科中成药安全用药通则规律与护理对策。结果:各年龄阶段中60岁及以上患者使用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1~19岁患者发生率最低,与其他年龄段比较,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男女性别方面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给药途径方面,静脉注射中成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外用,三组两两相比,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临床特征及分布方面,皮肤及其附件损伤、神经系统损伤、消化系统损伤等发生率较高,精神与行为障碍、听觉及前庭功能损害发生率偏低。结论:创伤骨科中成药使用中仍存在一定安全风险,患者表现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提醒临床在预防及控制用药安全管理中,应注意此类安全用药通则规律,并加强创伤骨科中成药使用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提高临床防治水平。方法选取60例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该院治疗的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研究组给予中药桔术四物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甘露醇与复方丹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显效1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6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明显较少(P0.05)。结论中药桔术四物汤应用于骨科创伤及下肢肿胀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