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正>肺与大肠不仅在生理、经络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病理方面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最早阐述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相表里的关系。《灵枢·经脉》曰"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更是详细地描写了肺与大肠在经络上的联系,两者一阴一阳,表里相应,互相之间起着沟通联系、运输渗灌的作用。在病理上,两者也有着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邵娜 《河南中医》2020,40(11):1768-1772
研究表明,依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制定的相应治法,比单纯腑病治腑法及脏病治脏法疗效更佳。但目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实验研究方面,第一,实验研究缺乏深度,研究方向较单一,研究数量较少,多以肠病为源头的研究,较少以肺病为源头进行研究;第二,目前的实验研究往往以创伤性、机械性方法制备动物模型,这与人体真正发病机制不同,缺乏可信度;第三,研究多集中在肺与大肠生理关系上,治法上涉及较少。临床研究方面,第一,多数研究集中在肺病治肠方面,而肠病治肺的研究相对较少;第二,多数是静态证候的干预,缺乏动态观察;第三,所用方药多数为自拟方剂,缺乏明确的使用指征。今后的研究应遵循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归纳总结从肺论治大肠病和从大肠论治肺病以及肺肠同治的用药指征与规律。  相似文献   

3.
现就近15a来,有关“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肺系疾病中应用的状况综述如下:1 实验研究匡调元在论述“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时,指出其生理病理基础在于:胃肠道内气体主要依靠肠壁血液循环吸收,由肺部排出,其排泄的量较肛门排泄的量高出20倍。如果肺部排泄功能因肺炎或支气管哮喘等病变发生障碍时,胃肠道气体的排泄也受到影响,因而引起腹胀[1]。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急性三衰抢救研究室选用钳夹肠系膜上动脉的方法制造动物模型。结果表明:钳夹肠系膜上动脉组的全部家兔均出现严重的肺损害,而肺脏以外的组织,包括心脏、肝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收集临床治疗的相关资料,充分地证明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肺肠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与大肠相表里"一直是中医脏腑相关研究的焦点之一。综述该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包括:基于文献研究的基本理论探讨;基于多种现代实验技术的动物模型、物质基础和病理机制研究;基于现代临床的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6.
肺与大肠相表里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典医籍、现代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解析"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出肺与大肠相关性研究结果存在局限,肠病治肺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仲霞  刘汶 《北京中医》2006,25(7):438-440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认识也日趋深入。本文试用现代医学理论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内分泌物质的影响、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方面进行机理研究,并用中医理论从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并治的治则方面进行临床研究探讨,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9,(11):2309-2311
肺与大肠相表里出自《黄帝内经》,意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在经络上相互联系,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影响。目前研究表明肠道和呼吸道菌群可相互影响,肠道和呼吸道黏膜免疫系统在免疫应答上有着同步规律,细胞因子也存在相互联系。文章尝试从免疫学的角度,从肺肠道菌群、黏膜免疫系统和细胞因子三个方面来阐述肺与大肠间密切的联系,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新的现代研究依据,为经络脏腑相关理论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人体十二经脉和脏腑的相互联系中 ,肺与大肠一对配偶 ,一阴一阳 ,一表一里互相交合 ,联系极为密切。而且源于《内经》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证实 ,并经过后世医家不断发展 ,该理论已成为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现代医学相比较 ,这种从脏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 ,从整体水平认识疾病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联系的观点 ,凸现了传统中医理论诊治疾病的优点 ,日益受到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理论描述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及机理探讨等方面总结“肺与大肠相表里”的…  相似文献   

10.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肺与大肠相表里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几千年来,广大中医人对这一理论不断深入探讨和挖掘,使其从基础理论到临床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对指导中医临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10年来,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从文献到临床,从现代分子生物到免疫学,从胚胎学到内分泌学,从肠病及肺到肺病及肠等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不断地从各个层次探讨肠与肺相关的机制,包括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而且还发现了各种机制间的内在联系。这些不仅为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开辟了研究新途径。总之,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理论经过古代以及近现代的研究有了很多新的进展,为指导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媚瑜  熊旭东 《光明中医》2016,(11):1635-16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的疾病,有着较高的病死率。"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理论基础,将通腑法运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治疗,疗效明显。作者查阅文献,从理论基础、临床运用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对此理论有一个较全面、较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和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肺与大肠证候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采集127例ALI/ARDS患者中医证候学信息,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肺与大肠证候关系。结果肺系证型占前3位的是痰热壅盛、肺热炽盛和肺气虚证;大肠证型占前3位的是肠热腑实、肠燥津亏和肠道气滞证;肠热腑实和肠燥津亏是痰热壅盛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肠热腑实与肺气虚负相关;大肠各证候类型的出现均不是肺热炽盛和寒痰阻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ARDS发病过程中,肺与大肠证候之间具有特定和具体的关联形式,在救治过程中可以作为预判病情发展及确定治疗方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深层次发掘肺和大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医家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肺与大肠并治的方剂,一方面进一步证实了肺和大肠互为表里关系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为今后治疗此类病证提供组方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肺气能正常宣肃,则大肠传导有节;大肠传导正常也有助肺气的宣降。肺主气,司呼吸,为诸气之主司。肺正常宣发,则津液通过肺的宣发布散全身,大肠得以濡润,则大便通畅无碍;肺正常肃降,大肠得肺肃降之气的推动传导有力,则大便按时而下。就病理关系而言,若肺气失于肃降,津液不能下达,或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可见大便困难或秘结;若大肠实热便秘,腑气不通,可影响肺气肃降而咳喘胸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有严重肠道功能异常的病人,如各种病因的麻痹性肠梗阻,肠扭转以及坏死性肠炎等,常伴发急性呼吸衰竭,更多见的是伴发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何严重的肠道功能异常,可以导致肺脏损害?二者有何联系?从目前的现代医学观点出发,很难理解肺和肠道之间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气机升降运动在肺合大肠中的病理关系及应用规律,探讨气机升降运动在肺肠疾患中的临床意义,阐明"肺合大肠"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肺以宣降为本,肠以通降为要。气机升降失常是肺肠同病的病机之一,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肺肠疾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论肺肠气机升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治疗上常见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然诸多治法当中,不离对肺肠气机运动的调理。文章从气机升降角度出发,探讨肺肠气机运动的理论内涵,提出在肺肠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应当以顺应二者气机运动特性,维护二者升降关系,调动二者升降的内在动力为治疗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运用润肺润肠之方治愈“肺移热于大肠”证2例。认为,“肺移热于大肠”证实指脾、胃、肠三者阴液亏虚,临床治疗宜采用甘凉濡润之法,并选用滋养肺、脾、胃阴的中药。  相似文献   

19.
肠病治肺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络,病理、生理及临床多个角度对从肺论治肠病进行探究,揭示了肠病治肺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指出:调理肺脏(补肺、清肺、宣肺、肃肺)在治疗肠道疾病时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显现了中医理论诊治疾病时整体观念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赵厚睿 《吉林中医药》2009,29(3):231-232
《伤寒杂病论》精神实质即方证辨证,或称为汤方辨证、方剂辨证等,其具体辨证方法早已为人所熟知,即“有是证,用是方”,或简称“辨方证”。如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云:“方证辨证虽是辨证的尖端”,但从思辨的步骤上来看,最好还是遵循先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的原则,从此角度来运用经方,则会发现“方证辨证”便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便捷性。笔者现将临床中运用方证辨证的几则验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