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剂量氯胺酮镇痛效果探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目的 临床研究围术期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手术切口痛的影响,评价全身静注和硬膜外腔滴注两种用药方法的镇痛效果。方法 100例在硬膜外加全麻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随机分为5组。手术结束时停止硬膜外麻醉,记录术后72h内疼痛VAS评分,测量术后24、48和72h切口机械刺激痛,随访1年了解切口残留痛情况。结果 第3组患切口疼痛敏感区和VAS评分明显少了其他组,随访1年内第3组切口残留痛均低于其他组。结论 麻醉期间给予小剂量氯胺酮可降低切口疼痛的敏感性,用于术后镇痛是一种良好的术式,而且氯胺酮全身静脉用药较硬膜外腔给药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或硬膜外给药在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在注入试验量5 min测试麻醉平面确实后经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0.5 mg/kg,Ⅱ组在切皮前1 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5 mg/kg,Ⅲ组不给氯胺酮.分别对产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结果:Ⅰ组和Ⅱ组在T1、T2,T3时VAS、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VAS均比Ⅲ组明显降低(P<0.05),镇静评分均比Ⅲ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或硬膜外给药复合硬膜外麻醉是安全有效的辅助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3.
蒋洪宇  申颖  刘兵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345-4346
目的观察小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手术患者行术后静脉镇痛,50例患者分为2组,F组给予芬太尼,KF组给予小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分别进行痛觉视觉模拟(VAS)评分、镇静评分,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F组高于K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手术后应用小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静脉镇痛是可行的,二者联合应用减少了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黎旭  王加乾  方华 《华西医学》2005,20(4):719-719
目的:观察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进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采用硬膜外麻醉的单纯阑尾炎病人随机分组,分别在硬膜外腔注入磷酸地塞米松(地米组)、0.9%NS、0.75%布比卡因+地塞米松,观察三组病人术后切口疼痛情况.结果:经过72小时观察,地米组、布比卡因+地塞米松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三组的最高VAS评分、72h内出现>VAS 4分的病人的人数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地米组与布比卡因+地塞米松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应用地塞米松进行硬膜外腔注射能取得与应用局麻药配伍地塞米松相似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麻醉前与术后硬膜外腔注射吗啡和氯胺酮用于直肠癌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56例直肠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I组28例,吗啡2mg 氯胺酮30mg 0.75%布比卡因4ml 生理盐水稀释成6ml麻醉前硬膜外腔注入;Ⅱ组28例,与I组相同的药物和剂量术后硬膜外腔注入。观察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完全无痛(VAS为0-1):I组22例,占78.6%;Ⅱ组16例,占57.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各时期VAS,I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腹胀、皮肤瘙痒及术后排气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麻醉前硬膜外腔注入吗啡和氯胺酮,对术后痛的镇痛效果优于术后给药,更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氯胺酮复合曲马多应用于硬膜外腔超前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曲马多硬膜外腔超前镇痛作用。方法:Ⅰ组试验量含氯胺酮、曲马多,Ⅱ组不含。观察麻醉效果、局麻药用量、镇痛满意度评分及VAS评分。结果:Ⅰ组局麻药用量少于Ⅱ组(P〈0.01),麻醉效果和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Ⅱ组(P〈0.05)。Ⅰ组术后VAS评分小于Ⅱ组(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曲马多产生良好的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及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胃癌根治手术后早期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01/2018-12期间96例胃癌患者,年龄40~7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GI组,n=48):全身麻醉+静脉自控镇痛组;试验组(GE组,n=48):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镇痛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2、 8、 12、 24、 48 h静息状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术后早期康复指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与GI组相比, GE组患者术后2、 8、 12和24 h静息状态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与GI组相比, GE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和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均明显早于GI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对于胃癌根治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及术后硬膜外镇痛可以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上腹部手术术前静脉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切皮前5min注入氯胺酮0.5mg/k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采用曲马多行白控硬膜外镇痛。记录术后4,8,16,32,48hVAS评分,自控硬膜外镇痛首次触发时间,48h镇痛药液消耗量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术后疼痛出现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8h及16h两组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8h内曲马多消耗量有显著差别(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手术开始前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可加强曲马多术后镇痛的效果,减少曲马多消耗量。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阻滞配合双针法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癌性腹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配合双针法腹腔神经丛阻滞(NCPB)治疗对癌性腹痛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确诊为晚期癌痛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35~78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8分.所有患者入CT室前选择T8~T9或T9~T10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穿刺,入CT室后硬膜外麻醉下行NCPB,治疗结束后连接预先配置的硬膜外镇痛泵行硬膜外镇痛.观察记录NCPB前后不同8个时点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及术后3 d内的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并作相应处理.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1例患者顽固性疼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第4天关闭硬膜外镇痛泵,4例患者疼痛症状加重,然后继续使用镇痛泵1周;6例患者7 d后VAS疼痛评分为2级,经口服曲马多100 mg,每12 h 1次,治疗后,疼痛评分为0~2分,1例患者仍需口服美施康定30 mg,q12h缓解疼痛;3个月内有5例有效镇痛至患者去世.结论:硬膜外麻醉配合NCPB术可明显降低晚期癌痛患者的VAS,提高镇痛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胃切除手术病人,术前静脉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硬膜外应用吗啡,或者两者联合应用,通过随机双盲法来评价其镇痛效果。方法:术前硬膜外使用吗啡,或者静脉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对于胃切除病人有效果,但是不明显。硬膜外应用吗啡,和对照组相比,VAS评分在术后24、48小时降低,在术后6、12小时吗啡的使用量减少。静脉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VAS评分和吗啡的使用量在术后6、12、24、48小时于对照组相比降低。术前联合使用硬膜外注射吗啡和静脉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有较好的镇痛作用,VAS评分和吗啡的使用量在术后6、12、24、48小时明显减少。在活动状态,VAS评分和疼痛评分在组中最低。结论:结果表明对于术前的预镇痛,在上腹部手术如胃切除术,必须阻断阿片和NMDA受体。这两种方法有太后镇痛作用,但是不明显。硬膜外应用吗啡可能只是部分影响脊髓上的受体,静脉使用氯胺酮通过迷走神经阻断脑干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开展自控式硬膜外镇痛分娩(PCEA)的镇痛效果及其安全性,探讨PCEA对降低剖宫产率的推进作用。方法回顾接受PCEA镇痛分娩产妇50例(观察组),均系无麻醉禁忌,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同时选择同期同条件下未行镇痛分娩的产妇50例(对照组)。观察PCEA镇痛的效果,并记录产程时间、产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LApgar评分等评估指标。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仅有轻微痛感,镇痛前VAS的评分为8.5±1.4,在镇痛后宫口7—8cm时,VAS评分为3.5±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0.7,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血压、脉搏、呼吸、活跃期、第二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LApga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EA技术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不影响产程,且安全可行,便于操作,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具有重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has become a cornerstone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many institutions. Despite the extensive use of this analgesic technique, there are not large population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r types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CA in the literature. This study looks at 1122 patients over a 1-yr period. Eight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CA use were noted during this period. These complications were attributable to overdosage (escalating dosage to meet patient analgesic needs or someone other than the patient administering drug through the PCA device) or to interaction of PCA drugs with concurrent medications. There was a much high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CA pumps featuring continuous infusion in addition to intermittent bolus compared with those employing intermittent bolus alone. The types of complications encountered in this survey demonstrate instances of PCA use that may present a higher risk to the patient and thus require closer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后硬膜外自控镇痛(CSEA+PCEA)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将60例A SAⅠ-Ⅱ级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镇痛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n=30)待宫口开至2-3 cm时行L2-3间隙穿刺,向蛛网膜下隙注入0.2%舒芬太尼3-5μg(1.75 mL),硬膜外腔头向置管4 cm,10 m in后连接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EA输注0.1%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1.5μg/mL,单次剂量4 mL,锁定时间15 m in,背景剂量4 mL/h。B组(n=30)常规分娩处理,未实施分娩镇痛。观察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情况、产程进展及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后A pgar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缩宫素使用量及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 in的A pga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SEA+PCEA镇痛效果明显,无运动阻滞,不良反应较少,对产程有一定抑制,但对分娩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顺产产妇自控镇痛泵注射哌替啶和护士注射哌替啶的效果。方法将64例宫颈口扩张3 cm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由护士根据产妇的要求注射哌替啶,观察组由产妇进行自控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用药量、用药后不良反应和满意度。结果产妇自控镇痛与护士根据产妇需要镇痛的镇痛效果相当,但产妇自控镇痛用药量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满意度较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产妇自控镇痛的疗效等同于护士控制的镇痛,但由于哌替啶用量增大,对新生儿有一定的威胁,临床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芬太尼与罗哌卡因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对照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0例健康、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观察组(100例)采用0.1%罗哌卡因 芬太尼(1μg/mL)硬膜外腔给药用于分娩镇痛,对照组(100例)未实施任何镇痛措施。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Αpgar评分及产后24h出血量。[结果]镇痛有效率为96.0%;两组产妇在产程中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程时间比较:第一产程和总产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及缩宫素使用情况比较:观察组缩宫素使用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Αpgar评分及产后24h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有缩短作用,降低剖宫产率,自控镇痛,同时增加了缩宫素使用率,但对新生儿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正  朱彪  蒋豪 《中国临床医学》2003,10(4):501-502,510
目的 :通过对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和间断肌肉注射哌替啶进行不同术后镇痛病人胃肠功能指标恢复的观察 ,判断这两种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 0例单纯胆囊切除术后病人 ,随机分成处理组和对照组 ,处理组术后病人行PCEA镇痛 ,对照组病人手术当晚肌肉注射哌替啶 10 0mg ,观察术后 3d肠鸣音恢复情况 ,第 1次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记录术后至恢复出院时间 ,及饮食恢复情况 ,记录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组间比较第 1次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时间 ,术后至恢复出院时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当晚肠鸣音恢复处理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组间饮食恢复构成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处理组肠鸣音第 1、第 3天恢复 ,对照组术后第 2天恢复肠鸣音 (P >0 .0 5 )。结论 :处理组在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情况下 ,PCEA术后镇痛可以促进肠鸣音的早期恢复 ,对胃肠道功能的最终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乐分娩镇痛仪在临床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12月实施导乐镇痛分娩的120例产妇为观察组,同期未实施分娩镇痛的120例产妇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产科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产科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导乐分娩镇痛仪行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时疼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降低,总产程时间缩短,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降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导乐分娩镇痛仪能有效减轻分娩疼痛,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静脉自控镇痛(PCIA)和间断肌注镇痛三种方式用于老年患者开胸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0例老年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PCEA组(n=30)、PCIA组(n=30)和曲马多肌注组(n=30),分别记录患者VAS镇痛评分、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及HR、MAP、SpO2值。结果:镇痛评分PCEA、PCIA组低于肌注组(P〈0.01),且PCEA组低于PCIA组(P〈0.01);镇静评分PCEA、PCI-A组高于肌注组(P〈0.01),且PCIA组高于PCEA组(P〈0.01);不良反应以PCEA组最低(P〈0.01);HR、MAP、SpO2以PCEA组最平稳(P〈0.01)。结论:老年患者开胸术后3种镇痛方式中,肌注曲马多不能取得完善的镇痛效果,PCIA和PCEA镇痛效果满意,但PCEA优于PCIA。  相似文献   

19.
黄莉英 《护理学报》2008,15(1):88-89
目的通过镇痛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改善术后镇痛需求,有效控制术后疼痛。方法将168例择期腹腔手术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施镇痛教育组(观察组)和未实施镇痛教育组(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一对一实施常规疼痛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镇痛知识教育,统一教育内容,包括术后镇痛的临床意义、术后常用镇痛方法、镇痛方法优缺点、术后镇痛注意事项、止痛药的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止痛药的常见误区,术前1d再次复述巩固教育内容。术前1d由责任护士用同一指导语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术后2d内由责任护士询问和记录每位患者的不同镇痛需求。结果两组患者对镇痛的认知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镇痛的临床意义、术后常用镇痛方法、镇痛方法优缺点、术后镇痛注意事项、使用止痛药的常见误区等知识的了解多于对照组(P〈0.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镇痛需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术后使用PCA镇痛例数、肌内注射杜冷丁镇痛和口服止痛药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5)。结论开展镇痛知识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对镇痛的认知度,提高患者术后镇痛的接受程度,改善患者术后镇痛需求,有效控制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的最佳剂量与安全性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将90例阴道分娩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镇痛泵参数设置:A组bolus剂量10μg,B组bolus剂量15μg,C组bolus剂量20μg,3组锁定时间均为2.5 min。用VAS来评估产妇疼痛情况,胎儿娩出时抽取脐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结果 C组较A组、B组镇痛效果显著增强(P<0.05),C组镇痛后平均动脉压处在较理想的水平,心率更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3组镇痛前后宫缩强度和胎心率都未发生明显变化,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脐静脉血气分析值都在正常水平。3组母婴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呼吸抑制。结论 bolus剂量20μg,锁定时间为2.5 min的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是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对产妇、胎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