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鉴别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总结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研究DSA表现,并与其它颈部肿块病变进行对照。结果DSA能清楚显示颈动脉体瘤血管及与相邻血管的关系。颈总动脉分叉开大呈握球状,枕动脉近段向前上推压移位,咽升动脉肿瘤中心供血具有特征性。恶变者有明显的恶性肿瘤DSA特征。结论颈动脉体瘤的DSA特征明显,影像直观,血管关系明确,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容积CT(VCT)成像技术在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进行下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等后处理技术重建血管,观察病变血管显示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VCT血管重建成像均能清晰下肢动脉病血管不规则钙化、扭曲、囊袋样扩张、管壁僵硬、迂曲等,能清晰显示术后金属支架及人工血管全貌。VCT扫描时间为22s、25s、28s,扫描间隔时间3s,通过后处理软件,均能显示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使下肢动脉能完整显示,无任何骨骼干扰,完全符合临床诊断。结论64排128层螺旋VCT血管成像技术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作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赵卫  庞瑞麟 《云南医药》1999,20(2):84-86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鉴别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 总结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颈动脉体瘤,研究了DSA表现,并与其它颈部肿块病变进行对照,结果 DSA能清楚显示颈动脉瘤血管及相邻血管的关系,颈总动脉分支叉开大呈握球状,枕动脉近段向上推压移位,咽升动脉肿瘤中心供血具有特征性,恶变者有明业的恶性肿瘤DSA特征,结论 颈动脉体瘤的DSA特征明显,影像直观,血管关系明确  相似文献   

4.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0例采用64排螺旋CT检出的腹主动瘤患者有关资料,利用AW4.3工作站进行VR、MPR、MIP重建,获得二维或三维图像。结果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瘤体、内部结构、血管壁钙化及附壁血栓可清晰显示,并可清楚了解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10例患者中有2例真性腹主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5例夹层动脉瘤,伴有附壁血栓7例,均有动脉壁钙化。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快速、无创、安全有效地对腹主动脉瘤检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3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105例患者109个动脉瘤,其中94例为单发动脉瘤,6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64排螺旋CTA能旋转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96.4%。结论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对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并且CTA能模拟手术入路,提高手术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多排CT血管造影结果。方法选取48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8例非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多排CT血管造影检查,对两组患者斑块分布、性质及检出率等内容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共有41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为143个,其中斑块好发位置集中在颈总动脉主干及分叉位置。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斑块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CT血管造影可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筛查,且与非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相比,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病例128例.所有病例均在64排螺旋CT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128例脑动脉瘤中单发109例,多发19例;其中颈内动脉系116例,椎基底动脉12例.平扫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部见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结节影;增强扫描显示脑动脉局限性膨大,边缘光滑,呈粟粒、囊袋状及梭形,多数病例直径大小在1~5 mm,最小1 mm,最大1例横径为35 mm左右.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时间短,图像显示清晰,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供选用,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V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行64排VCT脑血管造影检查。均采用VR、MIP、CPR、VE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79例中,正常19例,异常60例,其中动脉瘤11例,动静脉畸形5例,脑动脉狭窄和闭塞19例,多发动脉硬化21例,血管发育异常4例。结论64排VCT脑血管造影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一了种更为安全及定位、定性准确的检查手段,可能能取代或部分取代数字血管造影术。  相似文献   

9.
例1,男性,39岁。右颈部近下颌骨角搏动性肿块8个月,4×4 cm大小,质硬,略可横向推动。手术见肿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侧。因血供丰富,极易出血而中止手术。切取小块组织作病理检查,证实为颈动脉体瘤。例2,女性,42岁。右颈上部搏动性肿块5年,5×7 cm大小,质硬,可横向推动,并闻及血管杂音。颈动脉造影显示:颈总动脉分叉扩大,其间有密度不匀的肿块阴影。在低温30℃麻醉下手术,瘤体将颈外动脉推至后内侧,颈内动脉被顶向表面。分离瘤体,结扎并切断颈外动脉;阻断颈总动脉后自动脉外  相似文献   

10.
脑膜瘤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脑膜瘤病人33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注药、一次延迟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送至SUN工作站后处理,观察瘤体影像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 16例为前、中颅凹单发脑膜瘤,9例为额颞叶、8例为顶叶脑膜瘤.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征象包括:血管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 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显示脑膜瘤的影像特征,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4月对临床拟诊CBT的5例行颈部双源CT检查,根据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其与颈总、颈内、颈外动脉的关系,评估手术的风险及可行性。结果 5例DSCT检查结果均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处界线清晰的软组织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呈明显强化,瘤体血供丰富。4例单侧瘤体较小CBT呈现典型的"高脚杯"征。1例双侧瘤体较大,虽未见到颈总动脉分叉处典型"高脚杯"征,但表现为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外生性的肿瘤,动脉管腔无明显狭窄。5例均可做出CBT的诊断,均在保留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基础上完整切除瘤体。结论 DSCT具有检查方便,迅速无创的优点,对CBT的诊断、分型、判断手术难易情况及评估风险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各4例,总结各自的DSA、M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颈动脉体瘤区别于神经鞘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早,旦迅速浓染;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迅速显著强化。神经鞘瘤区别于颈动脉体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晚,在静脉期,且染色淡,或几乎不染色;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强化不明显,且呈"斑驳"样改变。本组1例来源于颈交感干的神经鞘瘤,术前DSA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误诊的原因为:仅注意瘤体的部位、颈内、外动脉移位特征,而忽视了瘤体的血供、染色、强化等主要特征。结论: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D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明显不同,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T检查在甲状腺肿瘤及肿瘤侵犯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6年7月~2011年7月治疗的20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术后诊断。结果甲状腺癌诊断符合率为95.7%,甲状腺腺瘤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符合率为95.3%。甲状腺癌在颈部侵犯部位包括气管、食管、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诊断率分别为83.3%、87.5%、87.5%和80.0%。结论 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检出率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不仅可以作为甲状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法,在恶性甲状腺肿瘤的颈部侵犯中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淑平  沙晶莹  刘水平 《中国医药》2014,(10):1471-1474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50例临床确诊为眩晕的老年患者作为眩晕组;同期门诊就诊的48例无眩晕发作史、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包括头痛、周围神经病、睡眠障碍等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眩晕组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同时进行BAEP、TCD检查.TCD颅外探测双侧锁骨下动脉(SUBA)、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颅内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眼动脉(OA)、颈内动脉虹吸段(SCA).自动记录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阻力指数.BAEP测量参数:Ⅰ、Ⅲ、Ⅴ各波的波幅、峰潜伏期,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记录所有试验数据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TCD检查结果:眩晕组TCD异常40例(80.0%);其中一侧椎动脉狭窄21例,基底动脉狭窄6例,双侧椎动脉狭窄4例,一侧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狭窄2例,前循环血管狭窄致基底动脉代偿1例,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6例.对照组,异常12例(25.0%);其中一侧椎动脉狭窄7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一侧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狭窄2例,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BAEP检查结果眩晕组异常患者为42例(84.0%),主要表现为Ⅴ波峰潜伏期延长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延长;其中脑干型为25例、内耳型8例、混合型9例.对照组BAEP异常18例,占37.5%,主要表现为Ⅰ波及Ⅲ波峰潜伏期延长;其中脑干型为2例、内耳型10例、混合型6例.2组间患者检查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EP联合TCD检测有利于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诊断,有利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乳头体的动脉,为血管性老年痴呆提供形态资料。方法在50例人脑标本,用手术显微镜观察乳头体动脉来源,分支,分部,组织切片方法研究来源动脉病理改变对乳头体动脉的影响。结果乳头体依形态可分为Ⅰ、Ⅱ、Ⅲ、Ⅳ型等几种类型,动脉的主要来源为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双来源型的占38%。60~80岁老年人乳头体的来源动脉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占88%。可见异常粗大,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骨化的脑血管样本2例,致乳头体管腔狭窄阻塞。结论乳头体动脉位于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边缘区,血供较差,动脉钙化可使小动脉阻塞,可能是导致老年痴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去骨血管成像(DE-CTA)诊断头颈部动脉永存三叉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永存三叉动脉患者的资料。11例均行头颈部DE-CT血管造影检查,两位高年资医师盲法观察3D血管图像。结果 11例永存三叉动脉均为单发,其中6例右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吻合,5例左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吻合,SaltzmanⅠ型8例,SaltzmanⅡ型3例。结论 DE-CTA能有效去除骨结构,显示永存三叉动脉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是诊断头颈部动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颈动脉体瘤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要点。方法 对13例颈动脉体瘤病人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各种影像学检查的特征以及外科手术技术要点。结果 13全均有下颌角后方肿块;7例经B超及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4例行颈动脉造影、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示:(1)富含血管;(2)颈动脉分叉增宽;(3)颈内动脉通畅性显示良好。12例完整切除肿瘤(仅1例出现舌下神经损伤的并发症),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行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患者瘤体DSA减影图像及栓塞治疗后并发症,以分析两者瘤体血液供应区别以及栓塞治疗中进一步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7例子宫肌瘤及46例子宫腺肌瘤行UAE治疗,对术中瘤体血管减影和栓塞术后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双侧UAE治疗,其中子宫肌瘤患者瘤体血管显影明显,并具有清晰包膜以及粗大供血动脉,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而子宫腺肌瘤与周围则无明显界限;腺肌瘤患者栓塞后综合征则明显较子宫肌瘤患者重(P<0.01)。结论 UAE术中DSA减影可以进一步明确了解子宫肌瘤及腺肌瘤血供情况,术后后者栓塞综合征明显要较前者多且较重,需引起术中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S iem ens 1.0T超导型MR I系统行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MRA,分析70例烟雾病的MRA表现。结果MRA发现双侧颈内动脉末端狭窄闭塞49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21例;大脑前、中动脉狭窄闭塞70例;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8例;血管跳跃征18例;颈外动脉分支代偿性扩张19例,大脑后动脉代偿扩张43例。脑底异常烟雾血管70例。结论MRA是一种无创伤性诊断烟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