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CAS)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搜索CAS术后发生ISR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月1日,采用Rev 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包括3篇队列研究,19篇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外周动脉疾病、闭环支架、残余狭窄均是CAS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P﹤0.05),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开环支架均是CAS术后发生ISR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医务人员可参照上述因素对接受CAS的患者进行排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经历PTCA术的患者大约有70%的人需要植入支架,但是支架内再狭窄却高达20%~30%,支架内再狭窄依然是血管支架植入的主要问题。本文综述了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主要病理过程,基于支架内再狭窄的具体的病理过程,大量的药物被用于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本文也综述了药物涂层支架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CAS)植入术后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约5%~20%;药物洗脱球囊(DEB)技术用于治疗CAS植入后再狭窄已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对DEB治疗CAS植入术后ISR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总结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与并发症。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17例,全部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134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283患者未使用保护装置,对其中202例(71.38%)进行预扩张,66例(23.32%)采取后扩张,3例未扩张。结果 417例患者术中,心率下降者105例(25.18%);术中微栓子脱落5例,其中2例治疗后好转,2例留有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1例。322例随诊,占77.22%,其中再狭窄15例,再狭窄发生率为3.6%。325例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中,256例症状消失或好转,占78.77%;结论 采用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应对术后脑血管过度灌注导致脑出血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血管腔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20年7月接受DCB治疗的股腘动脉IS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腔内操作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18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一期辅助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免于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free from clinically-drive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F-TLR)、大截肢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结果共52例ISR患者(56条下肢)接受了DCB治疗。根据Rutherford分级:2级1例(1.7%),3级9例(23.2%),4级23例(41.1%),5级15例(26.8%),6级4例(7.1%)。Tosaka Ⅱ级ISR 46条下肢(82.1%),Ⅲ级ISR 10条下肢(17.9%)。平均ISR长度(240±122)mm。一期补救性支架植入率25%。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全因死亡率11.8%、大截肢率为5.9%、一期通畅率53.4%、一期辅助通畅率67.1%、二期通畅率93.2%、F-TLR为77.2%。结论 DC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股腘动脉ISR血管腔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系统在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25例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必要时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果 患者均成功完成Rotarex机械抽栓治疗,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5月~2020年11月,我科对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ISR,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经球囊或减容技术行充分管腔准备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技术重建原病变血管。结果16例股腘动脉ISR血管均重建成功,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0.31±0.12,显著低于术后0.89±0.12(t=-48.257,P=0.000);术前后Rutherford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8,P=0.000)。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16例随访12个月,3例再发支架内再狭窄,6个月靶血管二期通畅率为100.0%(16/16),12个月二期通畅率为81.2%(13/16),12个月内未发生支架断裂和截肢的病例。结论股腘动脉ISR的处理,尤其是残余狭窄严重或合并支架断裂,使用Viabahn覆膜支架能有效扩张管腔,提高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采用支架置入已成为主流手段。由于下肢动脉独特的病变特点和生物学应力,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往往需要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干预。目前对于再狭窄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球囊扩张、减容技术、再次支架置入及载药器材应用等。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球囊扩张、减容技术及再次支架置入有一定的局限性,载药器材作为新兴的腔内治疗手段,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形术并发症2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形术并发症发生的机制、预防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7~ 2 0 0 3年接受颈动脉支架术的 312例患者中 2 3例并发症的资料。结果本组 2 3例并发症包括轻微并发症 19例 (6 1% ) ,其中 10例表现为术中一过性心率和血压下降 (3 2 % ) ;6例在球囊扩张时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症状 (1 9% ) ;3例在成功置入支架后出现血压下降 ,对症处理后恢复。严重并发症 4例 (1 3% ) ,其中术中栓子脱落 1例术后偏瘫经对症治疗后恢复 ;支架移位 1例、颈外动脉闭塞 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以及术后过度灌注出血 1例 ,患者死亡。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形术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熟悉并发症产生的机制有利于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盐酸沙格雷酯预防下肢股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于笔者所在的4所医院行股动脉支架置入术的251例患者(患肢286条)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预防组(125例,患肢146条)和对照组(126例,患肢140条)。预防组在对照组使用药物的基础上,加服盐酸沙格雷酯片。比较2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 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预防组的足部体表溃疡及坏疽评分降低(P<0.05),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间歇性跛行距离评分、踝肱指数(ABI)及血管再狭窄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了足部体表溃疡及坏疽评分降低外(P<0.05),其ABI也降低(P<0.05),而其余指标均较用药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用药后的改变值比较,预防组除了足部体表溃疡及坏疽评分的降低幅度较大外(P<0.05),其他指标的改变幅度均较小(P<0.05)。用药期间,2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盐酸沙格雷酯预防下肢股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较好,能维持相关指标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6月51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35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结果51例手术均获成功,1例CAS术后即刻脑卒中,1例CEA术后第3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例CAS术后颈动脉窦压迫。全组术后随访9~15个月,平均13.6月,复查颈动脉B超,无严重再狭窄。结论根据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相关医学资料,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我们倾向于行CEA:①6个月内1次或多次TIA,且颈动脉狭窄度≥70%;②6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卒中发作,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且颈动脉狭窄度≥70%;③对于经颈部血管CTA和颈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发现的颈动脉狭窄段≥2 cm。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我们倾向于行CAS:①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②有症状性狭窄度范围50%~69%;③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检查提示狭窄病变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14.
Kim DI  Moon JY  Lee CH  Kim DY  Jang YS  Kim GM  Chung CS  Lee KH  Kim SW 《Surgery today》2007,37(3):187-191
Purpose The prevalences of restenosis and stroke after a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 tend to differ substantially according to the surgeon. Primary closure after a CEA was the routine procedure in our institute. The primary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patients of a primary arteriotomy closure in CEA between our own and others' resul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in the literatur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six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 primary closure were analyzed. Perioperative neurologic deficit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neurologist. Restenosis was defined as >50% stenosis on duplex scan. The range of follow-up was 7–112 months. Results Stroke includ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ccurred within 30 postoperative days in 3 patients and after 30 postoperative days in 1 of the 166 patients. Five patients showed >50% asymptomatic restenosis. Two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tent insertion and one underwent reoperation. One patient showed total occlusion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without any neurological deficits. One patient showed 50%–70% stenosis, and no intervention was done. Conclusions The rates of recurrent stenosis and postoperative stroke were found to be sufficiently low following a primary closure to justify the continued use of this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高龄(≥75岁)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行CEA治疗的3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EA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探讨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9例患者,所有手术过程顺利,随访时间为(22.18±8.71)个月。其中男33例(84.6%),女6例(15.4%);中位年龄77岁(75~82岁);双侧病变患者11例(28.2%),无症状患者7例(17.9%);共施行39例次CEA,22例次(56.4%)采用颈动脉补片;16例次(41.0%)使用转流管;住院时间(17.38±5.39)d。1例患者(2.6%)术后第2天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患者(2.6%)术后15个月出现手术侧再狭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情况下,CEA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预阻断试验与逆流压测定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月,对12例颈动脉狭窄者,在颈丛麻醉下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行颈动脉预阻断试验并测定颈内动脉逆流压,选择性应用转流管,清醒状态下全术程监测。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记录、分析颈内动脉逆流压及预阻断试验,评价近期随访结果。结果术中3例一过性心率、血压升高,颈内动脉逆流压2例最低值出现于对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且伴椎动脉病变的患者,预阻断试验(+)者2例,选择性应用转流管4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术前伴有头晕及视力下降的9例症状均改善。术后随访平均11个月(1~26个月),2例再狭窄,无脑梗死发生。结论颈丛麻醉结合预阻断试验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了微创、安全、有效的监测,建议结合预阻断试验、颈内动脉逆流压及对侧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病变程度选择性应用转流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