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69-97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ACS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57例在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给予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2.5之间),对照组63例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PCI术后6月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体循环栓塞及出血风险。结果:两组均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华法林组较对照组体循环栓塞风险无统计学差别(P>0.05),但出血风险明显升高(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未明显降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体循环栓塞的风险,但却增加其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华法令与阿司匹林对老年房颤患者脑栓塞的预防作用和疗效。方法将91例老年房颤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抗栓组及华法令抗栓组,同时对华法令抗栓组检测INR,根据INR调整华法令的剂量。结果随访3年阿司匹林抗栓组及华法令抗栓组脑栓塞的发病率为12.5%,2.0%,阿司匹林抗栓组脑栓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华法令抗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出血发病率:阿司匹林抗栓组及华法令抗栓组的发病率为2.5%,5.9%,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华法令,严格检测INR在2.0~3.0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房颤(AF)患者药物洗脱支架介入后不同抗凝方案治疗的出血风险以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术AF患者16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医生的推荐和患者家家属的意愿分为三联抗栓组(TT组)、双联抗栓组(DT组)、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组(W+C组)和利伐沙班组(R组)。TT组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DT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W+C组采用华法林、氯吡格雷治疗,R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门诊或电话随访2年,统计患者出血事件、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INR达标率。结果 TT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为16.00%,显著高于DT组、W+C组和R组(P0.05),DT组、W+C组和R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6.00%,R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DT组(P0.05),TT组、R组和W+C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组和W+C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组每月INR达标率低于W+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患者药物洗脱支架介入后采用三联抗栓治疗可显著减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出血风险相对较大;双联抗栓治疗和华法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虽降低出血风险,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利伐沙班治疗不仅可减少出血事件,还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访正在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回顾分析各种影响华法林用药剂量的因素及剂量—INR值变化关系。方法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共45例,起始剂量1.25 mg/d或1.5 mg/d患者为A组,2.5 mg/d或3 mg/d患者为B组,维持剂量小于2 mg/d为C组,2~3.5 mg/d为D组,大于3.5 mg/d为E组。结果 INR值A组达标率14.3%,B组达标率48.2%,P=0.018。1周时INR大于3,A组0例,B组2例,2组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331。华法林维持剂量组之间,C组INR值检测大于3.0比率12.0%,D组和E组分别为3.0%、2.0%,各组间INR值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各组患者平均华法林维持剂量经对应INR值校正后,C组为(0.738±0.152) mg/INR, D组为(1.230±0.267)mg/INR, E组为(2.056±0.379)mg/INR,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初始剂量选择2.5 mg/d或3mg/d能提高抗凝强度达标率,且不增加过度抗凝的发生率。华... 更多  相似文献   

5.
背景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最常见的危害之一。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方案或抗栓达标情况探讨方面,对于不同用药方案之间远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 对房颤各抗栓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各年龄组用药方案及1年内房颤相关终点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NVAF患者35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阵发性、永久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合并症﹝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肌钙蛋白T(cTnT)、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及随访1年内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全因死亡及再入院情况。按抗栓方案不同分为无抗栓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氯吡格雷组(51例)、联合组(25例)、华法林组(49例)、达比加群组(89例)、利伐沙班组(77例),按年龄不同分为<65岁(60例)、65~75岁(92例)、>75岁(202例),并比较不同抗栓方案及年龄间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联合组男性占比高于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年龄小于氯吡格雷组,利伐沙班组阵发性房颤占比低于联合组,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冠心病占比低于氯吡格雷组、联合组,联合组冠心病占比高于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联合组cTnT水平高于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氯吡格雷组HAS-BLED评分高于达比加群组(P<0.05)。不同抗栓方案治疗 1年内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4,P=0.054),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25,P=0.128)。不同抗栓方案治疗1年内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9)。不同年龄段患者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识别房颤并行抗栓治疗在预防血栓栓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抗栓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或者华法林,NOAC在预防血栓形成及出血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但需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对于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更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6.
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中国人群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及确定合适的INR值范围.方法:37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随访和定期监测INR值.结果:华法林每日剂量在2.11mg~2.41mg时,INR值在2.0~2.5;华法林剂量在2.41mg~2.70mg时,INR值在2.5~3.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房颤相关性血栓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增减不同剂量的华法林达到目标INR值所需天数不同.结论: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剂量为2.11~2.41mg,INR值范围在2.0~2.5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7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52例)。全部患者治疗前均行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大小便潜血检查,同时查PT、NT、FIB、凝血酶原活动度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片;治疗组给予华法林口服,维持INR2.0~3.0。结果:治疗组华法林维持量1.75~4.15 mg/d,平均剂量(2.0±0.75)mg/d,INR平均为(3.07±0.71)。治疗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8%(2/65)和3.85%(2/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4%(1/65)和5.77%(3/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应用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康登伟 《甘肃医药》2015,(2):115-118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血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三联抗栓治疗组及双联抗栓治疗组,每组各49例;三联抗栓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日,氯吡格雷75mg/日,华法林每日用量依据INR调整;双联抗栓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日,氯吡格雷75mg/日。此外所有患者均给予冠心病的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死亡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MACE发生数三联抗栓组显著少于双联抗栓组(P<0.05)。三联抗栓组患者严重出血2例,不严重出血9例,总出血事件11例,占22.4%;双联抗栓组严重出血1例,不严重出现6例,总出血事件7例,占1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抗栓疗法较双联抗栓疗法能更好地降低患者MACE发生率,但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检测INR,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62例冠心病PCI术后1周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2)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 d)抗栓治疗,对照组(n=30)应用氯吡格雷(75mg/d)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治疗,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无死亡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情况,对照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房颤患者(CHADS_2评分为1~3分),12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与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的相似,而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的出血风险增加,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吴非飞  梅霞  罗羽慧 《重庆医学》2005,34(3):371-372
目的探讨华法林及适合的INR预防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方法将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206例分为华法林治疗组103例、阿司匹林对照组103例.治疗组采用华法林片,剂型为2.5mg,服用方法为2.5mg/d,用量范围为1.5~5mg/d,服药后每3d复查1次INR,稳定后1个月、6个月、1年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依据INR调整华法林用量,使INR保持在1.6~2.5之间.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片,剂型为25mg,100mg/d,1个月、6个月、1年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访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包括:血栓栓塞、出血情况.结果血栓栓塞情况: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0.98%/年,阿司匹林组为3.96%/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情况:华法林组发生率为2.94%/年,阿司匹林组1.98%/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病房颤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注意监测INR,使INR保持在1.6~2.5之间,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77例非瓣膜性房颤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给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对照组38例,给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随访1年,观察两组出血事件及动脉栓塞事件。结果:随访期间观察组发生出血事件2例,发生率5.1%,对照组发生出血事件3例,发生率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动脉栓塞事件0例,发生率0%,对照组发生3例,发生率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达比加群酯抗栓治疗,比联合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华法林(3 mg/片)抗凝最佳初始剂量、治疗剂量调整方法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观察6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初始及治疗期间药物剂量调整方法,INR监测,随访1年,观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华法林2 mg起始剂量组INR多维持在1.5-2.5之间,3 mg起始剂量组INR多维持在2.2-3.0之间,起始剂量2 mg与3 mg比较治疗效果相似,而INR过高发生明显减少;华法林的维持量1.25-3.25 mg,平均(2.1±0.6)mg;INR达到1.5-3.0水平需7-14 d,平均(11±2)d;INR稳定于1.5-2.5水平需12-30 d,平均(19±4)d;随访1年,有1例小脑出血,3例齿龈出血,无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部位的血栓栓塞发生。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的INR强度(1.5-2.5)监测下,华法林以2 mg剂量起始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炎性因子和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0例NSTEMI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每组各100例。两组均给予NSTEMI常规标准治疗,氯吡格雷组PCI术前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PCI术前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和替格瑞洛90 mg(2次/d)。检测两组PCI术前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合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MACE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 d、30 d,两组患者PCI血清CRP、TNF-α、IL-6水平与术后1 d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1),替格瑞洛组PCI术后1 d、7 d、30 d血清CRP、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CI术后均成功随访3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10.00%)低于氯吡格雷组(2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9,P<0.05)。结论:替格瑞洛能有效降低NSTEMI患者PCI术后炎性因子浓度,减少MACE发生,效果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4.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 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2.0mg/d,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d.常规门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比10.7%,P<0.05),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3.3%比11.5%,P<0.05).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比2.5%,P<0.05).结论 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俊杰 《中外医疗》2010,29(12):90-91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使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及近期预后。方法所有临床确定为NSTE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80)和对照组(n=78),治疗组用常规治疗加首次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口服,随后2周每天150mg,之后每天口服75mg,对照组用常规治疗加氯吡格雷每天口服75mg,比较2组的疗效及近期预后。结果治疗组死亡、再梗死、中风、再发心绞痛、需要血运重建等联合终点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2.5%与4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发生出血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负荷剂量且短期较大剂量使用氯吡格雷治疗NSTEMI具有更好的疗效且安全,能改善NSTEMI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有华法林抗凝指征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同期收治的心房颤动行支架置入术患者1l例作为三重组,采取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术后1周,2.5mg/d,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药量,阿司匹林术前给予100~300mg,术后75mg/d,氯吡格雷术前3d开始,150mg/d,急诊术前2h 300mg,术后每天均给予75mg/d,连续12个月;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584例作为二重组,置入冠状动脉支架后采取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治疗,术前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300mg,支架术后100mg/d,氯吡格雷的用法同三重组一致;心房颤动有华法林抗凝指征患者227例作为抗凝组,采取华法林抗凝治疗,初始量为2.5mg/d,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调整药量,比较3组安全性。结果三重组和抗凝组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二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重组总出血率18.18%,二重组总出血率4.79%,抗凝组总出血率11.45%,三重组和抗凝组总出血率显著高于二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重组总出血率明显高于二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三重抗栓治疗明显增加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壁瘤附壁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治疗组口服利伐沙班10mg/d,对照组口服华法林2.5mg/d起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调整华法林剂量。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死亡、发生栓塞的例数、室壁瘤血栓消失例数和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室壁瘤内血栓消失35例(97.2%),对照组室壁瘤内血栓消失29例(87.9%);治疗组死亡1例(2.8%),对照组死亡2例(6.1%);治疗组发生脑栓塞1例(2.8%),对照组发生脑栓塞、脾栓塞各1例(6.1%)。以上结果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率治疗组11.1%,对照组18.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脑出血及大出血事件。结论:利伐沙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附壁血栓的疗效与华法林相当,但血栓消除率有升高趋势,出血率有下降趋势,且无须监测INR,使用方便,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邹全林  刘晟 《当代医学》2013,(33):145-146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房颤初始治疗最佳给药方案。方法选取165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mg治疗组及5mg治疗组,每组55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3mg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q12h×4d作为初始治疗;3mg治疗组患者给予华法林3mg作为初始治疗;5mg治疗组患者给予华法林5mg作为初始治疗,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至INR稳定在2.0~3.0。比较各组患者INR增高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INR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为(11.8±4.8)d,INR增高次数发生率为5.5%,未出现血及血栓栓塞事件;3mg治疗组INR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为(12.5±4.3)d,INR增高发生率为9.1%,未出现主要出血事件,轻微出血发生率为3.6%,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8%;5mg治疗组INR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为(17.4±5.3)d,INR增高发生率为16.4%,未出现主要出血事件,轻微出血发生率为9.1%,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6%。结论华法林3mg联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4d作为初始抗凝治疗能使INR迅速安全有效达到稳定,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华法林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最佳初始剂量。方法选取房颤患者81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63例,所有患者随机分入3.75 mg治疗组、2.5 mg治疗组和5 mg治疗组,各组患者均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维持于2.0~3.0之间。随访2~6个月,观察各组患者达到稳定INR所需时间、维持稳定INR的华法林剂量,发生INR增高、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结果各组基线特征差异无显著性3,.75 mg治疗组达稳定INR的所需时间最短,华法林的维持剂量无显著性差别2,.5 mg治疗组、3.75 mg治疗组的发生INR增高、出血、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显著低于5 mg治疗组。结论对于我国患者,应用华法林以3.75 mg为初始剂量是安全、可行的,与2.5 mg、5 mg相比,疗效相似,而INR过高的发生较5 mg明显减少,与2.5 mg相似,且达到稳定INR的时间最短,3.75 mg可能是国人应用华法林的更佳初始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基础上,观察组使用法华林治疗,3 mg/d口服,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200 mg/d口服.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INR值及血栓栓塞、出血等事件.结果 观察组华法林维持量(1.75~4.75) mg/d,平均剂量(2.00±0.75) mg/d,INR值为3.08±0.72.2组出血发生率相似(P>0.05);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5%vs 20.0%,P<0.05).结论 在严密监控INR情况下,使用华法林治疗房颤安全、可靠、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