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例1男,16岁.因便血伴腹痛二年而就诊.肛内指诊:距肛缘5cm即触及多枚质软、有弹性、大小不等的瘤状赘生物,退指套有少量新鲜血染.钡剂灌肠片示:整个结肠内有息肉存在,肠腔内多处充盈缺损.纤维结肠镜检查插入18cm处因息肉成团凸向肠腔,不能继续插入.取活检组织两组,病理诊断为:腺体数量增多,上皮细胞形态及染色为不典型改变,核分裂增多,符合腺瘤样息肉.遂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全结肠切除术,直肠粘膜剥脱,腹壁造瘘.半年后行二期回肠直肠吻合术.术后剖开切除肠段,见肠腔内布满息肉,大小不一,串连成堆,集簇成葡萄状,部分已无正常粘膜可见.病理诊断:腺瘤样息肉.随访一年,已复学. 相似文献
3.
1典型病例患者,男,14岁,主因大便带血5年,呈鲜红色,近期加重,于2005年12月12日来我院就诊。查体:T 36.8℃,P 86/min,BP 120/70mmHg,神志清,精神可,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正常。实验室检查:WBC 8.2×109/L,RBC 4.81×1012/L,Hb 150g/L,PLT 160× 相似文献
4.
5.
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大肠息肉病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下全结肠、直肠切除术在治疗家族性大肠息肉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例行经腹腔镜下全结肠、直肠切除术的家族性大肠息肉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10~540 min,术后24~36 h即有排便、排气,无腹腔出血、肠梗阻、腹内脏器损伤、吻合口瘘、尿潴留等并发症出现.保留肛门者术后半年内大便次数增多,5~20次/d,半年后减少至3~6次/d.其中1例行回肠直肠吻合术者术后1年复查再发直肠息肉,在电子肠镜下切除,随诊至今无复发.1例直肠癌患者术后1年出现肝脏转移致全身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 腹腔镜下全结肠、直肠切除术微刨、美容、痛苦轻,胃肠功能恢复快,切口和肺的并发症少,肠粘连、肠梗阻发生率低,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自 2 0 0 0年 7月至 2 0 0 2年 10月 ,我科采用电子结肠镜加PUS高频电凝器、圈套器 ,对单发或多发性大肠息肉采用电灼的方法进行治疗 ,疗效满意。在临床观察中体会到 ,做好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对保证疗效十分重要 ,现总结报告并浅谈体会如下 :1 一般资料1.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本组 198例 ,男 10 8例 ,女 90例 ,年龄 30~ 80岁 ,平均 5 2 .1岁 ,单发性息肉 4 7例 ,2颗上的息肉 15 1例 ,其中最多一例达 2 0 3颗。无症状常规体检中发现的有 10 8例 ,肠炎黏液便肠镜下检查发现的有 5 2例 ,便血者 17例 ,便秘、大便不成型等症状者2 1…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围绕FAP先证者进行家系调查,绘制每个家系的患病分布图,进行系谱分析;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6个家系,总结其临床特征,对高危亲属进行随访监测。结果 6个家系共83人,受检成员61人;确诊患病20例,发病率32.8%(20/61)。男女比例为13:7,发病平均年龄32.7岁。癌变7例,男:女为4:3,癌变率35%(7/20),癌变平均年龄42.4岁;7例癌变病人随访期死亡3例,死亡率15%(3/20)。发病20例患者中行全结肠切除术+直肠部分切除术+回肠直肠吻合术3例;全结肠切除术+直肠部分切除术+回肠直肠吻合术+回肠贮袋4例,全结肠切除术+直肠部分切除术+回肠直肠吻合术+回肠造瘘术1例,经肛门直肠息肉切除止血术1例,经内镜下高频电切术4例,未作任何治疗7例。行手术治疗患者随访2年,死亡3例,均因肝转移所致。结论通过家系调查,对高危亲属的追踪管理、肠镜监测,可以发现早期病例,行预防性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结肠家族性息肉病为一少见家族性遗传性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此病虽有报道,但本例病变数量密集,分布广泛尤为少见。报告如下。患者,男,54岁。有腹痛腹泻,大便后腹痛缓解,便软不成形,每次排便终了时有少量粘液样脓血便覆盖在粪便上,不与其混合。30年前在某医院做结肠造影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初步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体检:慢性病容,皮肤粘膜无色素沉着,腹平软,左下腹压痛,未触及包状。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发病、诊断及治疗。方法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FAP均发生癌变,Dukes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6例、Ⅳ期1例。FAP的主要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年龄、全身肿瘤部位、大小范围、有无癌变等情况而个别选择。结论FAP是临床较少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散发及临床特殊性,对其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诊治的观点也没有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大肠腺瘤性息肉489例,男314例,女175例。年龄18-81岁,高峰年龄为51-60岁。分布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多见(占65.8%)。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形态、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和组织类型有关。息肉越大、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重、恶变率越高。绒毛状息肉较混合型及管状息肉易恶变。广基息肉的癌变率为有蒂和亚蒂的三倍。本文对息肉癌变的治疗,特别是内镜下摘除后是否要追加根治性肠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FAP的大肠外病变。方法回顾1995~2000年22例FAP患者上消化道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大肠外病变特征。结果22例FAP患者中伴胃窦部增生性息肉19例,占86.3%;十二指肠各段有息肉样病灶18例,占81.8%(其中腺瘤性息肉12例,无1例癌变)。22例中有3例分别在大肠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腹壁、腹盆腔和小肠系膜硬纤维瘤.仅1例手术完整切除治愈。结论上消化道息肉是FAP常见大肠外病变,国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罕见;硬纤维瘤严重影响FAP患者大肠切除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以结肠和直肠存在多量腺瘤性处息肉为特征,其数目可达100-5000枚之多。临床虽不多见,但因它最终会发展为腺癌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报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1个家族4代19人,发病9人,3人有癌变。该病以遗传性、复发性及易癌变为其特征。作者推荐用改良Soave手术治疗FAP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内镜下大肠息肉治疗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或微波烧灼对大肠息肉进行治疗. 结果 56例息肉中微波烧灼治疗38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20例,其中2例因息肉为多发而同时行微波烧灼高频电凝电切两种治疗方法 .治疗后,有8例发生延迟出血,经止血药静脉输注等止血处理,均保守治疗成功.息肉摘除后3月至2年复查结肠镜,发现创面愈合良好,近似周围正常黏膜组织或疤痕形成. 结论 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是根据息肉直径大小分别行微波烧灼和高频电凝电切息肉摘除法,治疗简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对病人身体影响小,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大肠腺瘤性息肉是大肠常见的重要疾病之一,也是大肠腺癌的重要癌前病变。现对我院53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可能的癌变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腺瘤性息肉的特点及其癌变的相关因素,以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1材料和方法11我院1980~1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