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中CD105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协同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食管鳞癌患者食管鳞癌组织中CD105和cyclin D1的表达,分析两者协同表达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选取80例正常食管组织作对照.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x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CD105的表达用微血管密度(MVD)值以-x±s表示.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CD105表达分别为36±8和11±3;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49/80)和23%(18/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9,x2=4.972,P<0.05).按照食管鳞癌中CD105标记的MVD均值36为界,分为LCD105(MVD≤36)和HCD105(MVD>36),其中LCD 44例,HCD 36例.LCD105淋巴结转移9例,HCD淋巴结转移26例.Cyclin D1阳性表达者有淋巴结转移28例,阴性表达者淋巴结转移7例.经Pearson列联相关分析显示CD105高表达、cyclin D1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x2=21.562,9.217,P<0.05).HCD105+cyclin D1阳性28例,生存时间为(31±6)个月;LCD105+cyclin D1阳性21例,生存时间为(47±7)个月;HCD105+cyclin D1阴性8例,生存时间为(51±9)个月;LCD105+cyclin D1阴性23例,生存时间为(61±5)个月,4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6,P<0.05).结论 CD105和cyclin D1两者协同表达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p5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PTEN和p53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PTEN、p5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3.33%(32/60)、61.67%(37/60),对照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91.67%(55/60)、3.33%(2/60)。PTEN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p53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TNM分期、年龄、性别无关(P>0.05)。PTEN与p5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PTEN低表达p、53高表达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作用,诱导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PTEN、p53对食管鳞癌的诊断、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抗雌激素药物耐药蛋白1( BCAR1)在食管鳞癌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间46例食管鳞癌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BCAR1水平;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04年2月至2006年7月间106例食管鳞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BCAR1表达.结果 食管鳞癌组BCAR1血清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晚期食管鳞癌BCAR1血清水平显著高于早期食管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切除肿瘤后,血清BCAR1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BCAR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率为97%( 103/106),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有16例弱阳性,阳性率为15% (16/1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AR1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化明显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TNM分期明显无关(P>0.05).生存分析提示BCAR1高表达组生存时间少于低表达组(P<0.01);经COX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BCAR1表达和淋巴结转移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食管鳞癌血清和组织中BCAR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与疾病进展、治疗效果、分化程度和预后相关,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和判断预后重要新的肿瘤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固生蛋白(tenascin,IN)和CD34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食管鳞癌组织91份及正常食管组织47份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和CD34(用微血管密度值表示,microvessel denaity,MVD)的表达.结果 (1)在食管癌组织中TN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t=12.331,P<0.01);(2)浸润肌层、外膜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TNM分期Ⅱ、Ⅲ期组的TN表达强度肿瘤长度≥3 cm组明显高于肿瘤长度<3vm组(F=12.373,P<0.01)、浸润黏膜组(F=11.039,P<0.01)、无淋巴转移组(F=6.882,P=0.01)和TNM分期I期组(F=5.060,P=0.003);(3)食管癌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t=6.023,P<0.01);(4)有淋巴结转移组和TNM分期Ⅱ、Ⅲ期组的MVD值肿瘤长度≥3cm组明显高于肿瘤长度<3cm组(F=9.033,P<0.01)、无淋巴转移组(F=12.429,P<0.01)和TNM分期I期组(F=5.717,P<0.01);(5)食管鳞癌组织中TN和NVD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 TN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食管鳞癌发生的一种生物学标志,且与MVD存在协同作用.联合检测这两种指标对判断食管鳞癌恶性程度、淋巴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galectin-3和CD1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Eli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0例结直肠癌、30例结直肠腺瘤及30例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远离癌组织4 cm以上)中galectin-3蛋白和CD105蛋白的表达〔以微血管密度(MVD)反映CD105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VD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至癌组织中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且galectin-3蛋白表达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galectin-3蛋白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420,P<0.01)。结论 galectin-3和CD105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高侵袭能力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潜在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探讨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食管、贲门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了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和28例贲门腺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活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食管癌与贲门癌P53蛋白阳性率分别是60%和57.1%.53.3%的癌旁组织中有P53蛋白过度表达.食管癌有淋巴结转移者P53蛋白阳性率和细胞增殖活性较无转移者明显增高(P<0.01),说明p53基因的突变以及导致细胞恶性增殖不仅与食管、贲门癌的发生有关,而且在其淋巴结转移中也起重要作用.结论 检测P53蛋白和细胞增殖核抗原对食管、贲门癌的早期诊断及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评估预后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BRMS1(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 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乳腺癌、20例癌旁正常组织、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BRMS1蛋白的表达,并对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BRMS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0%(32/80),显著低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80%(16/20)和正常乳腺组织100%(15/15),P<0.05.在TNM分期中Ⅰ期和Ⅱ期的表达阳性率(52.63%、54.55%)显著高于Ⅲ期的阳性表达率(14.29%),P<0.05,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BRMS1蛋白表达率(14.71%)显著低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58.70%),P<0.05,且与乳腺癌组织中ER表达状态相关(P<0.05).结论 BRMS1蛋白表达下调可能促进了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过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腺癌组织中CD13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99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灶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13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29例(29.29%)患者肿瘤组织中CD133蛋白表达阳性,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均为阴性(P=0.000)。肿瘤直径>5 cm者CD13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5 cm者(P=0.041);CD133蛋白表达与TNM分期有关(P=0.044);有淋巴结转移(P=0.017)、淋巴管浸润(P=0.000)和血管浸润(P=0.000)者,CD13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P=0.011)、淋巴结转移(P=0.043)和TNM分期(P=0.049)分别是CD133蛋白表达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CD133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短于表达阴性患者(P=0.046)。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有淋巴结转移(P=0.042)、TNM分期(P=0.046)及CD133蛋白表达阳性(P=0.046)分别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癌组织中CD13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发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食管鳞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2XCR4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68例食管鳞癌组织、37例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组织CXCR4表达情况,生存率计算用寿命表法.结果 正常食管黏膜组织、食管鳞癌组织、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组织CXCR4阳性率分别为12%(8/68)、54%(37/68)、84%(31/37);食管鳞癌组织cx(2R4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有关(X2=5.40,8.26,6.61,P<0.05).食管鳞癌CXCR4阳性表达者3年生存率为32%(12/37),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58%(18/31)(X2=4.50,P<0.05).结论 CXCR4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1(CLIC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及癌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组织芯片方法检测150例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62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以及1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CLIC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CLIC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LIC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26.00%,39/150)、腺瘤组织(66.13%,41/62)和癌组织(82.89%,155/187)中的表达阳性率依次升高,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IC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有关(P=0.007),而与患者性别(P=0.553)、年龄(P=0.206)、肿瘤直径(P=0.185)、肿瘤分化程度(P=0.062)及肿瘤部位(P=0.598)均无关。CLIC1蛋白阳性表达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80个月,CLIC1阴性表达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1个月。log-rank检验表明,CLIC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66.40%)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80.00%),P=0.031。结论 CLIC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CLIC1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蛋白质的加工是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蛋白质加工的主要用酶是蛋白质水解酶,以蛋白质加工和研究的几个热点领域,如大豆分离蛋白、米蛋白、谷朊蛋白等为例,对酶制剂在蛋白质加工中的应用进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a condition of hypercoagulation due to deficiencies of antithrombin III, protein C and protein S may result in thrombo-embolism.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of hypercoagulation in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 clinical features, ECG changes, drug history, the length of intestine remaining after the resection and mortality of 15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recorded and plasma levels of antithrombin III, Protein C and protein S were measured. Antihypertensive, antidiabetic and digitalis were the main drugs used by the patients.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the main ECG finding (60%). AMI was attributed to thrombo-embolic phenomena becaus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se patients. Levels of antithrombin III and protein S were lower in patients without atrial fibrillation compared to those with the condition (mean values 16.18 vs. 18.04 and 87.33 vs. 94.22 respectively)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evels of Protein C were lower and the length of intestine remaining after resection was shorter in patients without, compared to those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mean values 77.00 vs. 88.66, and 52.5 cm vs. 86.11 cm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rate was 33.3% (5 patients) and the length of intestine remaining after resection was the main determining factor in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e conclude that a condition of hypercoagulation due to a deficiency of protein C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MI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out atrial fibrillation.  相似文献   

13.
胃癌及癌旁组织中SKP2和p27蛋白表达及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SKP2和p27蛋白表达水平,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9例胃癌及20例癌旁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SKP2和p27染色方法为SP免疫组化法。结果胃癌组织中SKP2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值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而p27则相反(P〈0.05,P〈0.01);SKP2表达阳性和(或)p27表达阴性的癌旁组织呈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SKP2和p27蛋白表达与癌细胞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分站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P〈0.05,P〈0.01)。在胃癌组织中SKP2与p27评分值之间呈负相关(r=-0.65,P〈0.01)。结论SKP2和p27可能是反映胃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蛋白C(proteinC ,PC)、蛋白S(proteinS ,PS)在布加综合征 (Budd -Chiarisyndrome,BC -S)时的变化规律 ,了解其变化与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ELISA) ,定量测定血浆PC、血浆游离蛋白S(freeproteinSFPS)及血浆总蛋白S(totalproteinS ,TPS)含量 ;免疫吸附收色底物法 (发色底物法 )测定血浆PC活性。 结果 :BC-S病人血浆PC、活性蛋白C(activateproteinC ,APC)、TPS、FPS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 ,但在中医辨证分型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 :PC、PS的降低反映了BC -S的共性病理损害 ,与肝功能损害及抗凝蛋白合成障碍有关。对于中医辨证尚需从其它方面寻找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大米蛋白可食用膜的工艺条件,并测定了膜的抗拉强度、延伸率和透水率.实验表明,大米蛋白的质量浓度为5g/dL,甘油的添加量为3g/dL,谷氨酰胺转胺酶的添加量为质量浓度0.2g/dL,反应时间为90min,膜液在80℃处理40min后能得到性能比较好的膜。  相似文献   

16.
Qual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C-RP in semen and serum of men with and without prostatitis showed that, the protein is present mostly in semen only in cases with prostatitis and with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ercentage incidence in the infertile than the fertile.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与24 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探讨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是否可以替代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尿蛋白的排泄情况。方法:对184例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同时留取随机尿和24 h尿液标本,分别进行随机尿蛋白,尿肌酐与24 h尿蛋白定量测定,计算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与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24 h尿蛋白定量≥1.0 g和≥0.15 g时与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间的相对应关系。结果: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良好正相关(r=0.771,P〈0.001)。应用ROC曲线分析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相应24 h尿蛋白定量1.00 g及0.15 g的诊断界点分别为0.83 g/gcr及0.16 g/gcr时敏感性与特异性最佳。结论: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可以反映CKD3期患者的尿蛋白排泄量,可替代24 h尿蛋白定量。  相似文献   

18.
氨基酸序列决定蛋白质高级结构是普遍接受的假设,也是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理论基础.但近来不断有研究表明,同义密码子用语和蛋白质二级结构间存在着某些关联,这些结果可能对蛋白质折叠理论和基因工程有积极意义.本文对这一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19.
富集低丰度蛋白的人类精子全蛋白二维电泳整合图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运用二维电泳(2-DE)技术分离人类正常精子低丰度蛋白并建立全精子蛋白的2-DE整合图。方法:30例精子标本混匀后一次性进行蛋白提取,分别使用0.8、0.6、0.5、0.3 mg的蛋白上样量进行2-DE。运用MALD I-TOF法对确定2个恒定蛋白点的等位点(PI)和相对分子质量(Mr)作为图像的内参照点,对不同上样量的2-DE图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合成1张富集低丰度蛋白的整合图。结果:在0.5 mg图中分离出(1 080±23)个蛋白点,并合成具889个匹配点的整合图A。在上样量为0.8、0.6及0.3 mg的2-DE图中,分别新检测到381、50、32个在0.5 mg图中未检测到的蛋白点。最后合成具1 352个蛋白点的整合图B。结论:通过改变上样量的方法促进低丰度蛋白分离并合成具1 352个蛋白点富集低丰度蛋白的2-DE整合图。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谷氨酰胺转移酶(TGase)对大豆蛋白膜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成膜溶液中加入TGase(4U/g)可以使膜的抗拉强度增加16.79,6,表面疏水性增加39.2%,同时也明显降低了膜的断裂伸长率、水分含量、总可溶性物质量及透光率,但是对水蒸气转移速率几无影响。扫描电镜(SEM)显示,酶法交联膜的表面比对照膜略为粗糙,断面却更为均匀致密。SDS-PAGE分析表明,TGase催化SPI产生了共价交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