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调查首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型演变规律。方法:调查12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经MoCA量表测评,筛选出首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对其进行中医证型调查,1年后随访,调查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其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结论:存在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初测时以瘀血阻络证、痰浊阻窍证、肾精亏虚证居多。1年后则以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居多,随病程发展,证型由实证向虚证过渡。  相似文献   

2.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医证候演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接受静脉溶栓的脑梗死患者,分析其中医证候演变情况,并比较不同中医证候患者溶栓治疗疗效差异。结果溶栓治疗后风证、火证、痰证、瘀证患者明显减少,气虚证和阴虚证患者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风证、火证、痰证、瘀证患者溶栓总有效率优于气虚证、阴虚证患者,经有序资料Ridit分析提示,风证、痰证、瘀证患者疗效较好;实证患者溶栓治疗疗效优于虚证患者(P0.05)。结论溶栓治疗后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改变明显,且不同中医证候患者溶栓治疗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4.
鲁喦  李涛 《中医药研究》2011,(2):166-16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后中医证候的演变。方法采用前瞻、对照方法,分析40例超早期脑梗死动脉溶栓后中医证候的动态演变。结果治疗14 d后,34例风证全部消失,气虚证由治疗前的0例变为8例,火证由治疗前的22例变为9例。瘀证在治疗前后的出现频率均为100%。急性脑梗死在超早期以实证为主,随着病程的发展,风证逐渐消失,实证的比例下降。而虚证,特别是气虚证的比例开始增加,瘀证在整个过程中则一直存在。治疗组证候的变化与保守治疗组没有明显差别。结论溶栓治疗对脑梗死超早期的证候演变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治疗组的证候变化符合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总体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冠脉介入前后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方法:采用统一的临床研究观察表,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从冠脉介入术前到术后1、4、12周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前后(术前-术后12周)最多见的中医证候;术后4周内,实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阳虚寒凝证)不断减少,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不断增加,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实证可再次升高并重新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术后4周和术后12周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虚实证候转化的关键时期。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虚实证候处于复杂的动态演变之中,各时点气虚血瘀证分布最多,益气活血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中医基本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痰浊血瘀热盛气虚阳虚气滞阴虚血虚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神(脑)心脾肾大肠肝的趋势。证型分布中实证呈现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热盛血瘀证里实热结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痰热炽盛,气阴耗伤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阻证的趋势;虚证呈阳气亏虚证血虚证、气阴两虚证的趋势。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中医病性证素是痰浊、血瘀、热盛、气虚等;病位证素是神(脑)、心、脾、肾等;证候分布是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热盛血瘀证等。  相似文献   

7.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获取417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四诊资料,以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提取证候要素,确定症状贡献度,建立诊断阈值,通过阈值辨证结果,分析本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结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存在气虚、气滞、血瘀、痰浊、郁热、痰热、阴虚、阳虚等证候要素,可有单一证候要素、2个证候要素、3个证候要素及4个或以上证候要素组合类型,气虚、气滞、血瘀、痰浊在本病证候要素总体分布及组合分布中出现频率较高。结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机复杂,其主要病机特点为气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为标,临床应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所致老年人肺炎的证候学特征及其转归规律,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详细采集的133例MDRPA感染所致老年人肺炎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判断其入院诊治不同时段的中医证候,并用证候演变概率法对其证候演变特点以及转归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①MDRPA所致老年人肺炎在入院不同时段的中医证候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痰热壅肺证为主;②证候具有动态演变的特点:邪在肺卫证在入院第4天至第14天时,大多数演变为痰热壅肺证和肺胃热盛证,部分可演变为气阴两虚证和邪陷正脱证,也可好转出院。痰热壅肺证在入院第4天至第21天,大多数演变为气阴两虚证,也可演变为热闭心包证和邪陷正脱证,部分病人也可好转出院,少数可演变为邪在肺卫证。肺胃热盛证在入院第8天至第21天时均演变为气阴两虚证。热闭心包证在入院第15天至第21天时演变为邪陷正脱证。气阴两虚证很少演变为其他证候。结论 MDRPA所致老年人肺炎入院不同时段的证候分布不同,并呈现动态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建立脑梗死的中医一级预防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1972—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发表的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不同时期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3篇,总病例数860例。近40年,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火>血瘀>阴虚>气虚。然而近10年来,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瘀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略超过了痰证所占的比例。结论:风、火、痰、瘀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证候要素,其中,风、火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证候,而非致病证候;痰、瘀既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表现证候,亦是致病证候。痰湿质、气虚质、瘀血质、阴虚质是脑梗死的高危体质,在脑梗死一级预防阶段应予以重视;湿热质与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与验证,可列为脑梗死的警惕体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急性丘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急性丘脑梗死与其他部位脑梗死中医单证分布差异,丘脑痛与非丘脑痛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差异,从多角度分析丘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3例急性丘脑梗死及92例其他部位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期,同时进行中医辨证,进行分组比较。结果:103例急性丘脑梗死患者中,风证出现率最高,为84. 47%,其次为瘀证、痰证、火证、阴虚证、气虚证;证候组合形态以风痰瘀证最多,占15. 53%,其次为风火瘀证及风火痰证,占13. 59%;急性丘脑梗死患者与其他部位脑梗死患者比较;瘀证及阴虚证出现率明显增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他证型出现率无明显差异,丘脑痛组瘀证出现率明显高于非丘脑痛组。结论:丘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风证为最显著,急性期后风证出现率迅速下降,在丘脑梗死的整个病程过程中,痰证和瘀证持续存在,是丘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因素,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丘脑梗死瘀证和阴虚证较其他部位脑梗死出现率高,其他证型无明显差异,丘脑痛较非丘脑痛患者血瘀证出现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联合人参总皂甙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脑血流灌注、脑梗死体积、血管狭窄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基础性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长春西汀联合人参总皂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Qmean、Vmax、Vmin、RI)、脑梗死体积、中医证候积分、血管狭窄程度、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Qmean、Vmax、Vmin均升高,RI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Qmean、Vmax、Vmin均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脑梗死体积均升高,中医证候积分、血管狭窄程度、NIHSS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脑梗死体积、血管狭窄程度、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85.00%高于对照组65.00%(P<0.05)。结论:长春西汀联合人参总皂甙可显著改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降低脑梗死体积、缓解脑水肿,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邢惠娟  黄乾坤  马效麟  常红  孙强 《陕西中医》2021,(11):1536-1538,1543
目的:探讨黄角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FIB)、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48例和研究组49例。常规组参照脑梗死指南给予常规治疗,此基础上,研究组再给予黄角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平均血流流速(Vm)、平均血流量(Qm)及血管阻力指数(RI)、HbA1c、FIB指标、神经功能损伤、炎症水平、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5、7、14 d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研究组比常规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Vm、Qm升高,RI、HbA1c、FIB及NIHSS评分降低,研究组比常规组更明显(P<0.05); 两组治疗后S100β、NSE以及GFAP水平降低,研究组更明显(P<0.05); 两组治疗后TNF-α、IL-1β以及hs-CRP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mRS分级优于常规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黄角汤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清HbA1c、FIB因子表达水平,改善神经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表现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303例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及头颅MR-DWI检查,观察患者梗死病灶部位、大小及表现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125例,风火上扰证49例,气虚血瘀证64例,阴虚风动证38例,痰热腑实证27例。不同梗死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梗死病灶在基底节区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干部位以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叶部位以痰热腑实证多见,梗死病灶在小脑部位以风火上扰证多见(P <0.05)。不同梗死病灶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腔隙性脑梗死中风痰阻络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居多,局灶性脑梗死中气虚血瘀证多见,大面积脑梗死中痰热腑实证多见(P <0.05)。不同中医证型梗死病灶ADC值之间,以及各组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但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梗死病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脑组织(P <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常规的脑梗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胆汤加减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5日评价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水平(CRP).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 (P< 0.05),且其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IB、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采用温胆汤加减对改善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HCY、FIB、CRP水平有明显优势,可明显地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脑梗死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实施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随机对160例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并根据《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分和用尼莫地平法评价。结果实施脑梗死病证结合诊疗方案治疗的患者疗效显著,中医证候积分、MBI评分改善显著(P〈0.05)。结论实施脑梗死病证结合诊疗方案,对中风症状的近期改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属肝阳上亢证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20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天麻钩藤饮加常规西医治疗法,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法,3周后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调节同型半胱氨酸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能提高肝阳亢上证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申世军 《河南中医》2020,40(3):396-399
目的:观察自拟补血醒脑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恢复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气虚血瘀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血醒脑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71.43%,观察组优良率为88.57%,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GQOLI-74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血醒脑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恢复期脑梗死,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血液黏滞状态及神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李梦华  徐晔 《河南中医》2021,41(4):589-592
目的:探讨扶阳方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中医证候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将10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研究组给予扶阳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中药新药注射用灯盏细辛酚治疗脑梗死脑络瘀阻证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根据病情给予控制感染、脱水及降压降糖等对症处理,在基础治疗上给予静脉滴注注射用灯盏细辛酚,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观察疗效。结果: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有16例显效,8例进步,1例无变化,无1例恶化或死亡,总有效率为96%。结论:注射用灯盏细辛酚治疗脑梗死脑络瘀阻证疗效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有必要今后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