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重型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变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了解我国重型肝炎C基因调节序列变异特点。方法克隆及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检测7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调节序列变异。结果4例存在T1762A1764变异;但在T1762A1764以外位点也存有诸多变异,其中1例在nt1776-1777之间有11bp的插入变异。结论重型肝炎HBVC基因启动子区存在较多的变异位点,推测这些变异对C启动子的调节活性影响可能是综合性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片段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基因分型方法并用于基因型与临床疾病谱关系的研究。 方法 比较GenBank中124株各基因型HBV全序列的S基因核苷酸序列及13株单独S基因序列,设计利用限制性内切酶Mbo Ⅰ、BsTN Ⅰ、BsmA Ⅰ、HpaⅡ酶切S基因片段鉴定HBV基因型(A-F)的方法。对贵州地区176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型与疾病谱的关系。直接测序2份B型和3份C型毒株的PCR扩增产物,以验证本酶切分型方法的正确性。 结果 测序结果证明本方法能够准确鉴定基因型。在176份标本中,B型100份(56.8%),C型76份(43.2%),未发现其他基因型。B型中无症状携带者(ASC)比例(40.0%)高于C型(15.8%),x2=12.16,P<0.005;慢性中度比例(14.0%)低于C型(31.6%),x2=7.88,P<0,005。 结论 本S基因片段PCR-RFLP基因分型方法简便、准确。贵州地区存在HBV B和C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C基因启动子变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C基因启动子(BCP)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错配PCR与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相结合,检测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及前C区nt1896G→A终止变异。结果:在35例慢性乙型肝炎中检出BCP区T1762A1764变异8例(23%),其中6例血清HBeAg( ),2例抗HBe( ),而7例前C区A1896变异中HBeAg( )2例,抗HBe( )5例,未见T1762A1764变异和A1896变异同时出现者。结论:提示HBV毒株BCP区T1762A1764变异可能与前C区A1896变异不同,它的出现不足以导致HBeAg(—)型的慢性肝炎。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准种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存在状态。方法 以已知中国株HBV基因序列为依据。设计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自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扩增HBV全S基因片段,克隆人pGEMTeasy质粒,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法确定HBV的变异现象,DNA测序确定病毒的变异程度。结果 分别自3例患者血清中克隆出29、28和8个阳性克隆,以EcoRⅠ酶切患者1和2的RFLP结果提示各有5种不同的长度带型,PCR产物XhoI酶切RFLP结果表现为高度保守,测序结果发现HBV体内毒株DNA序列高度一致,同一患者两株全S区序列测序结果表明DNA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7%。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有HBV准种共存,且呈现出一定的优势克隆现象。可能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C基因启动子变异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BCP)变异可在转录水平影响HBeAg前体的表达,本文探讨BCP区变异与干扰素治疗的关系。方法:对本院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及随访半年105份血清标本进行分析,采用错配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检测HBV毒株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这一联合点突变。结果: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前检出8例(23%)BCP变异,其中4例干扰素治疗有应答(50%),随访有2例复发(50%),长期应答率为25%,而20例野毒株中有12例有应答(60%),2例复发(17%),长期应答率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BCP变异可能是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慢性HBV感染前C区变异与病毒复制水平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探讨HBV前C基因变异与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意义。应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相结合,对30例HBsAg(+)、抗-HBe( )及抗-HBc( )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无症状携带者(AsC)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2例及慢性重症肝炎(CHF)9例进行前C区基因变异与HBVDNA水平关系进行分析。AsC组3例(33.33%),CHB组9例(75%)及CHF组8例(88.89%)有A83(nt1896)变异。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HBVDNA含量在CHF组中最高。HBV前C变异与HBV不同感染状态中都可见,其病毒复制水平与肝病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HBV反转录酶区(RT)rtM204位点Y(I/V)DD变异与前C及C基因启动子(PC-BCP)变异关系. 方法 应用MEGA4对来自GenBank/EMBL/DDBJ的人类2 849株HBV全基因序列序列重新排列,分析Y(I/V)DD变异与PC-BCP变异及模式相关性. 结果 rtM204(I/V)DD变异株217株(8.0%); PC-BCP变异株1 543株(54.2%),有(1)G1896A、(2)G 1899A、(3) G1896A+G1899A、(4) A1762T/G1764A、(5) A1762T/G1764A+G1896A、(6)A 1762T/G 1764A+G1899A、(7) A1762T/G1764A+G1896A+G1899A 7种变异模式; Y(I/V)DD与PC-BCP联合变异165株.YMDD与PC-BCP双变异率高于单纯YMDD变异率(76%比24.0%,x2=45.283,P=0.000);YIDD与PC-BCP双变异率高于YVDD与PC-BCP双变异率(85%比64.9%,x2=11.836,P=0.000)及使用LAM致YMDD与PC-BCP双变异率高于未使用LAM预存YMDD与PC-BCP双变异率(89.3%比58.9%,x2=27.084,P=0.00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仅对YIDD有影响而对YVDD无影响的PC-BCP变异模式有G1896A-G1899A(P=0.000,OR=7.573)、A1762T/G1764A-G1899A(P=0.000,OR=6.539)和A1762T/G 1764A-G 1896A-G1899A(P=0.000,OR=6.596). 结论 YMDD变异与PC-BCP变异相关;PC-BCP变异模式的差异与YI/VDD变异选择强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及前C变异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与前C变异株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动态消长,及与HBeAg血清学状态的关系。方法:对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105份系列血清进行错配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并对其中15例患者系列血清标本的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BCP和A83变异株感染率均明显增高(62.5%>46.9%;31.3%>12.5%);BCP变异株更多地(14/16)表现为优势积累且先于HBeAg血清阴转;BCP野株/变异株比例变化影响HBeAg血清学的稳定性。结论:两种类型的变异株在炎症活动中均具有选择优势,最终造成HBeAg阴性的HBV感染;可能与HBV感染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前S基因变异与肝病进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HBV前S基因变异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无症状携带者(ASC)、慢性肝炎(CH)、肝炎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138份,PCR扩增前S区基因.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前S2起始码变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前S缺失变异,直接测序确定前CA1896、基本核心启动子(BCP)T1762/A1764变异。数据行X^2检验。结果HCC、LC组前S缺失变异检出率分别为56.3%和42.9%,高于CH组的11.8%和ASC组的8.1%(P〈0.01)。前S2起始码变异检出率在HCC(50.0%)、LC(37.1%)组亦较CH(5.9%)、ASC(0)组高。前S缺失、前S2起始码变异在HBeAg阴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37.5%和36.1%,高于HBeAg阳性组的19.7%和7.6%(P〈0.01)。分析前S基因、T1762/A1764、A1896单独或联合变异在HCC、LC组和CH、ASC组的分布,Fisher精确检验表明,T1762/A1764和前S基因的联合变异是影响疾病进展、导致严重肝病的重要因素(P-0)。结论严重肝病患者前s基因变异发生率高,有T1762/A1764联合前S基因变异HBV感染者的肝病易进展。  相似文献   

10.
T1762A1764变异对乙型肝炎病毒C启动子活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调节序列存在较多变异,为探讨在诸多变异中,T1762A1764变异对C区启动子活性空间起何作用。方法 用克隆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T1762A1764变异;并将含调节序列的PCR产物插入到氯霉素乙酰转移酶表达质粒中,转染HepG2细胞并瞬时表达。结果 通过比较野生株及变异株在CP区序列及CAT表达水平显示,T1762A1764变异在使CAT表达下调中起主要作用。结论T1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与HBV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采用荧光定量PCR结合TaqmanMGB探针技术检测HBV基因型,并用基因扩增和DNA测序方法检测BCPT1762/A1764双突变。结果68例患者HBV分型中,B基因型20例,C基因型46例,B、C混合型1例,未分型(非B非C型)1例。66例B、C两基因型中,B基因型组T1762/A1764双突变5例,突变率25.0%(5/20),C基因型组T1762/A1764双突变24例,突变率52.2%(24/46),C基因型T1762/A1764双突变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P〈0.05)。结论苏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以C型和B型为主,C基因型比B基因型更易发生T1762/A1764双突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与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关系. 方法 收集44例ACLF患者和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的血清及临床资料,并对其中10例ACLF患者进行随访,每周收集血清1次.依据MELD评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采用巢氏PCR方法扩增HBV DNA,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序列比对采用BioEdit (7.0.9.0)生物分析软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含量.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t'检验. 结果 44例ACLF患者基因型均为C型,28例CHB患者中仅两例基因型为B型,其余均为C型.ACLF组患者A1762T、G1764A、T1753V、G1896A、G1899A变异频率分别为88.6%(39/44)、93.2%(41/44)、61.4%(27/44)、63.6%(28/44)和29.5%(13/44),CHB组分别为64.3%(18/28)、67.9%(19/28)、14.3%(4/28)、21.4%(6/28)和3.6%(1/28),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6.152、7.901、15.468、12.331和7.370,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LF组内MELD评分< 20、20 ~ 25、>2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HB组前C区、BCP区均未发生变异的频率为17.9% (5/28),ACLF组为2.3% (1/44),CHB组前C区、BCP区均未发生变异的频率高于ACLF组,x2=5.440,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LF组前C区、BCP区同时发生变异的频率为79.6%(35/44),CHB组为39.3%(11/28),两组比较,x2=12.0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B组仅BCP区有变异的发生频率为42.9%(12/28),ACLF组为20.5%(9/44),x2=4.157,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单独的前C区变异.10例ACLF患者均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联合变异位点.G1896A、T1753C、A1846T变异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可能与ACLF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对病毒前核心区(前C区,nt1896)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nt1762/1764)变异的影响.方法416例血清HBsAg阳性、HBV DNA定量大于1.0×104拷贝/ml的患者,采用微流基因芯片检测HBV基因型、前C区及BCP变异.结果416例HBV感染者中406例有基因分型结果:B型20.9%、C型65.9%、BC混合型10.8%,10例患者未分出基因型.302例为HBeAg(-)且HBV DNA( )患者,其中248例(82.12%)有前C区或BCP变异,41.06%为前C区变异,31.12?P变异,2种同时变异为9.94%.B型患者前C区变异率为22.9%(20/87),与C型患者前C区变异率39.4%(108/274)及B、C混合型变异率40.0%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BCP变异及双变异,C型患者变异率均大于B型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混合型患者前C区及BCP变异率与C型相似.结论HBV基因型可影响病毒前C区及BCP变异,以C型为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核心区(前C区,nt1896)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nt1762/1764)变异在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谱的分布及对患者疾病谱的影响。方法416例血清HBsAg阳性、HBVDNA定量大于1.0×104拷贝/毫升的患者,采用微流基因芯片检测HBV前C区及BCP变异。结果416例HBV感染者中302例为HBeAg(-)患者,其中248例(82.12%)有前C区或BCP变异,41.06%为前C区变异,31.12%BCP变异,2种同时变异为9.94%。HBeAg(-)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前C区变异分别为64.72%和83.33%(x2=0.89,P>0.05),均大于HBeAg(-)无症状携带者的28.47%(x2=54.20,P<0.01;x2=5.29,P<0.05);而HBeAg(-)无症状携带者BCP变异达77.19%,大于HBeAg(-)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x2=69.73,P<0.01;x2=10.58,P<0.01)。而在114例HBeAg(+)患者中28.95%有前C区或BCP变异。结论前C区或BCP变异在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谱的分布不同,在HBeAg(-)/HBVDNA(+)与HBeAg(+)/HBVDNA(+)患者变异率差异显著。HBV前C区可能是该病变反复及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BCP变异临床意义不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亚型与YMDD变异的关系,以及前C基因区终止密码变异(A1896)、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T1762/A1764变异在Ba、C1和C2三种基因亚型中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211例服用拉米夫定后发生YMDD耐药变异的患者HBV进行基因型、基因亚型、A1896及T1762/A1764变异检测.结果 211份标本中B基因型占50.7%(1071211),C基因型占49.3%(104/211),与广东地区对照人群HBV基因型分布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508,P=0.476).进一步亚型分析发现,107份B基因型全部为Ba亚型;C基因型有C1和C2两种亚型,其中C1亚型占64.4%(67/104),C2亚型占35.6%(37/104),与广东地区对照人群C基因亚型分布情况相比也无统计学差异(χ2=0.043,P=0.836).A1896变异在Ba亚型中的分布最高(41/107,38.3%),C2亚型次之(13/39,33.3%),C1亚型最低(9/65,13.8%),变异在不同基因亚型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11.839,P=0.03).T1762/A1764变异在C1亚型中的分布最高(34/65,52.3%),C2亚型次之(17/39,43.6%),Ba亚型最低(23/107,21.5%),T1762/A1764变异在不同基因亚型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18.384,P<0.001).结论 HBV基因型及亚型并不影响YMDD变异的发生,但3种基因亚型发生A1896及T1762/A1764变异的模式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我国肝衰竭的主要类型,其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ACLF的主要病因,其中HBV前C(PC)/核心启动子(CP)区基因变异与ACLF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重点介绍HBV PC/CP区基本结构和功能、PC/CP区变异后生物学特性的改变、ACLF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PC/CP区变异与ACLF疾病进展的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BV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变异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于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HBV DNA104拷贝/ml的慢性HBV感染者8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2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27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26例,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其HBV前-C区1896位变异和BCP区1762/1764位变异,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HCC组和LC组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变异率、血清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CHB组,但HCC组和LC组间无显著差异。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变异者血清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变异组。结论 HBV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变异与HCC形成有关,机制是否与HBV变异和TNF-α水平间的因果关系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和前C区突变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感染疾病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166例(对照),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158例和非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57例,采用PCR扩增后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BCP和前C区突变,同时确定基因型.数据采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患者以HBV基因B型为主,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有124例,肝硬化肝细胞癌有126例,非肝硬化肝细胞癌有50例.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单变量分析中BCP V1753突变(x2=7.927,P=0.005)、BCP T1762/A1764双突变(x2=12.796,P<0.01)、前C区A1896突变(x2=6.890,P=0.009)和前C区A1899突变(x2=11.850,P=0.001)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前C区A1896突变(x2 =27.310,P<0.01)和前C区A1899突变(x2=7.575,P=0.006)与非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HBeAg阳性患者中,BCP T1762/A1764双突变(wald=6.180,P=0.016,OR=8.883)和前C区A1899突变(wald=10.279,P=0.001,OR=7.475)是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前C区A1896突变(wald=4.324,P=0.038,OR=4.439)和前C区A1899突变(wald=4.850,P=0.028,OR=6.010)是非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在HBeAg阴性患者中,仅前C区A1896突变(wald=15.448,P<0.01,OR=12.128)是非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BCP T1762/A1764双突变与HBeAg阳性患者的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有关,前C区A1896突变与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的非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有关,前C区A1899突变与HBeAg阳性患者的肝硬化肝细胞癌和非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