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观察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选用成年人尸体,借助显微镜,观察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在椎动脉Ⅱ段周围的分布特点。结果:阻滞星状神经节可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的平均血流速度为32.25cm/s,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为42.02cm/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46,P<0.01),临床效果:31例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解剖发现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攀附于椎动脉的表面。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所致。  相似文献   

2.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观察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选用成年人尸体,借助显微镜,观察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在椎动脉Ⅱ段周围的分布特点。结果:阻滞星状神经节可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的平均血流速度为32.25cm/s,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为42.02cm/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46,P&;lt;0.01),临床效果:31例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解剖发现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攀附于椎动脉的表面。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hy,TCD)检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手法治疗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2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观察手法治疗后血流平均速度的变化。结果:①82例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常规组治疗前左侧椎动脉(leftvertebroarterial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vertebroarterialartery,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18.2±11.4),(19.2±12.3),(22.7±11.7)cm/s,手法组治疗前的值分别为(17.8±11.6),(19.4±10.9),(23.3±12.1)cm/s(P<0.05)。TCD异常率为75.6%(62/82例)。②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常规组治疗后LVA、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23.6±10.5),(24.4±10.3),(28.8±9.7)cm/s,手法组治疗后的值分别为(25.4±9.7),(26.6±8.9),(29.4±9.5)cm/s(P<0.05)。结论:手法治疗可以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2-08/2004-05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针灸推拿科就诊的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穴取风池(双)、肩中俞(双),采用缓慢捻转进针法对患者治疗,留针20~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1次/d,6次为1疗程,每疗程后休息1d。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5个疗程后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治疗前后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平均峰流速、脉动指数以及血管弹性指标,观察其指数的改变情况。结果:纳入患者6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效果评价:总有效率86.7%。②平均峰流速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动脉血流速度变慢患者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为(27.57±4.69),(26.37±5.85),(33.54±4.23)cm/s,明显高于治疗前[(23.65±4.31),(23.27±4.17),(29.67±4.55)cm/s,P<0.05~0.01]。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患者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为(42.27±3.26),(43.35±5.72),(50.49±4.37)cm/s,明显低于治疗前[(48.27±3.47),(46.03±4.03),(55.94±3.40)cm/s,P<0.05~0.01]。③脉动指数变化情况:患者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脉动指数治疗后分别为0.92±0.26,0.88±0.33,1.19±0.33,均低于治疗前(1.27±0.15,1.18±0.14,1.38±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④血管弹性指数的变化情况: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患者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其血管弹性指数治疗后分别为0.51±0.27,0.52±0.26,0.54±0.21,均低于治疗前(0.89±0.17,0.76±0.16,0.8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针刺疗法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可降低其血管弹性指数及脉动指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运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综合治疗与单纯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进行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以及TCD的变化。结果: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在眩晕症状评分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都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组各项指标优于单纯星状神经节阻滞组(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周易  余朗 《华西医学》1998,13(2):227-228
报告20例星状神经节阻滞复合静滴利多卡因和丹参的经颅多普勒脑血和扩张及血管弹性的临床观察。方法为检测单侧单次SGB及静滴利多卡因和丹参后的双侧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的血流均速及加速度,3天内每天1次。观察到阻滞侧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的血流均速及血速度,阻滞当天与第3天比较均有明显差异;未阻滞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均速和椎动脉的加速度亦然,但大脑中动脉阻滞当天的血流均速反高于第3天。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脑血流的效果及意义。 方法:通过CNKI、EMBASE.com等医药学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组进行前后组内对比。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2.0软件对大脑供血主要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进行meta分析。 结果:从512篇文献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个临床对照试验,涉及210例患者。结果显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以大幅度改善脑内血流,其中大脑中动脉[OR=11.438(95%CI,4.842—27.017)>1],椎动脉[OR=8.575(95%CI,5.042—14.586)>1]。 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通过交感神经活性的改变,可明显改善颅内血流速度,可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宋海云  黄芳  穆敬平  张琴 《中国康复》2006,21(4):229-230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加He-Ne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3组,A组接受星状神经节药物阻滞;B组接受星状神经节激光照射;C组同时接受2种方法.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眩晕、头痛、脑血流图血供状况及基-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3组患者眩晕、头痛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减轻,脑血流图、基-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改善,C组优于A、B组(P<0.05、P<0.01).结论:星状神经阻滞结合He-Ne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副反应小,治疗次数少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星状神经节位于第七颈椎,第一胸椎横突前方,椎骨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后方。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在疼痛治疗中应用最多。对头面部、颈部、双上肢疼痛及免疫系统也有明显作用。星状神经节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操作不慎重,患者配合不好易出现并发症和意外。熟练掌握操作常规,解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创伤后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变化。方法对创伤后头痛患者30例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观察其脑血流速度并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创伤后头痛患者大脑前动脉犤(95.7±10.3)cm/s犦、大脑中动脉犤(110.8±13.9)cm/s犦、大脑后动脉犤(93.3±9.5)cm/s犦和基底动脉犤(88.7±9.1)cm/s犦,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犤(54.1±8.0),(53.7±7.9),(40.9±7.6),(35.2±6.0)cm/s犦(P<0.01)。结论创伤后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明显升高,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价值。方法 按临床诊断标准收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6例,平均年龄53.6岁,对照组为年龄相近的健康人28例。采用MT-1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于治疗前后对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峰速度(Vp)、血流平均速度(Vm)及血流频谱图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疾病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TCD异常率为80.6%(29例/36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 TCD可作为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诊断及疗效评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脑外伤后综合征(PTS)和重型颅脑外伤的脑血流、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PTS组122例为A组,重型颅脑外伤组113例为B组,采用经颅多普勒分别探测大脑中(MCA)、前(ACA)、后动脉(PCA)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检查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 PTS患者左右半球各动脉与重型颅脑外伤相比主要表现为血流缓慢,以MCA、ACA、VA、BA更为明显。A组左半球MCA和VA血流缓慢比右半球明显,B组左右半球血管痉挛无差异。2组患者均有明显的全血粘度增高、血浆粘度增高和RBC变形性降低。结论 PTS存在器质性脑损伤,以左半球为主,TCD主要表现为血流缓慢;PTS患者和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均存在严重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13.
应用多普勒技术探测颅外脑血管血流速度,1965年由Miyazaki等首先报告,然而,由于骨骼严重衰减超声波,故使用5~10MHz探测频率难以记录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1982年Aaslid报告了应用脉冲多普勒技术,通过调整取样深度,观察了颅内脑动脉的血流速度,此后,颅内主要脑底动脉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无创手段对频内脑血管血流速度的监测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开展。我们心功能科自1988年12月引进美国Meda Sonics经颅超声多普勒(TCD)诊断仪以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引导下,行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CD为14例手术患者经颞窗检测,观察在阻断患侧颈动脉后双侧ACA,MCA和PCD的血流速度变化和Willis环开放情况。结果:通过DSA,MATAS和TCD检测发现9例患者(9/14,64.3%)Willis环代偿能力不良,在接受颈动脉压迫训练4~6周后,TCD检测其开放状态和大脑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患侧ACA、MCA、PCA血流速度接近于阻断前水平,ACA、MCA的平均血流速度首次训练与训练之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分别为P<0.004和P<0.03,而训练前与训练结束后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已符合颈动脉切除术要求。结论:TCD是一种无创伤、重复性好、安全可靠、易被接受的脑血流监测评估手段,对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尤为重要,TCD能否完全取代DSA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及评定价值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及评定价值,按临床诊断标准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0例,对照组为年龄相近的健康人51例,采用MT-1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对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血流频谱图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疾病组椎-基底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且搏动指数值增高(P〈0.05)。疾病组经颅多普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适应(RIC)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连续收治的aSAH患者24例,所有患者在aSAH后72 h内接受动脉瘤夹闭和栓塞治疗,术后7 d内进行RIC干预5次。在RIC干预前、后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评估脑血流,包括前循环: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同侧MCA/颈内动脉(ICA)终末段血流速度比值(ratio);后循环: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基底动脉(BA)。RIC干预结束后复查头颅CT或MRI,判断有无新发梗死。结果:RIC干预后,患者前循环血流R-MCA、L-ACA及R-ratio较干预前升高(均P0.05),升高幅度均20%,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IC干预后,患者后循环血流L-VA及BA较干预前升高(均P0.05),升高幅度均20%,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IC干预结束后,CT或MRI均未发现新发脑梗死。结论:RIC干预在aSAH应用中对脑血流影响不明显,未导致新发脑梗死,其安全性得到初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背景血管造影虽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因其有创性不能广泛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均为无创检查,可用于颅内大动脉血管腔及血流动力学的评估.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靠性及与磁共振血管成像的相关性.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分析.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对象以2001-04/2002-0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5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CT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且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应用TC-2021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及VISART1.5T超导MR装置,对45例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两次检查相隔时间为1~15 d.观察所检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及管腔形态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经颅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患者颅内血管腔和血流动力学结果的相关性.②以磁共振血管成像为标准,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假阳性,假阴性及符合率.结果45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经颅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测结果相关性理论值Tmin=9.91;χ2=107.92,P<0.005,可认为两者检出率结果有关;经颅多普勒超声检出率为19.06%,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率为15.25%,两者检出阳性率有差别(χ2=3.93,P<0.05).②以磁共振血管成像为标准,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发现相应血管病变数,得出诊断异常血管的特异性为94.22%、敏感性为78.10%、假阳性为7.46%,假阴性为23.31%及符合率为89.36%.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异与磁共振血管成像相符性较高,它能准确判定所探及血管功能状态,能较早而敏感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磁共振血管成像则可直接显示血管形态的改变,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的转归与脑血管事件再发的相关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选择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筛查并经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单侧MCA重度狭窄的患者133例,均应用TCD随访≥24个月。所有患者根据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分为进展组43例,非进展组90例。记录并分析MCA及其毗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随访期间脑血管事件再发率及其与MCA狭窄进程的关系。结果 (1)2组患者首诊及随访期6-11个月、12-23个月、24-36个月内MCA狭窄远段血管搏动指数进展组(0.66±0.10、0.65±0.11、0.67±0.10、0.61±0.15)低于非进展组(0.70±0.13、0.71±0.14、0.73±0.13、0.74±0.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6、-2.089、-2.577、-2.718,P均〈0.05)。(2)24-36个月时患侧大脑前、后动脉的均值流速进展组[(90.69±30.0)cm/s、(62.79±31.31)cm/s]高于非进展组[(79.20±29.48)cm/s、(48.62±17.77)cm/s],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1、3.324,P均〈0.05)。(3)24-36月时脑膜支开放率进展组[72%(31/43)]高于非进展组[41%(3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78,P=0.001)。(4)随访期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卒中再发率进展组高于非进展组[28%(12/43)比7%(6/90),33%(14/43)比2%(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8、25.303,P均〈0.01)。(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随访过程中脑膜支的开放(比值比:9.649,95%可信区间:2.320-41.248)、脑血管事件再发(比值比:10.648,95%可信区间:2.530-41.261)均与MCA狭窄程度的进展密切相关。结论定期TCD随访检查可用于评价MCA重度狭窄的转归,评估侧支循环的建立,对脑血管事件再发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国产钨丝螺旋圈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和栓塞前后TCD监测的价值。方法:在神经安定麻醉下经右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证实后,微导管进入瘘口内,用2~4cm长钨丝螺旋圈栓塞至自觉血管杂音消失,海绵窦不再显影时结束操作,并于栓塞前后应用TCD监测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23例1次成功,1例2次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栓塞前患侧ICA流速增加,MCA、ACA流速降低(1例ACA信号翻转),压闭患侧颈内动脉后,所有ACA血流信号翻转,PCA血流增快,提示脑底动脉环功能良好。栓塞后患侧ICA流速降低,而ACA和MCA流速加快,提示瘘口消失,脑供血改善。结论:国产钨丝螺旋圈价格低廉,易操作,且颈动脉通畅率高,可作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栓塞材料。栓塞前应用TCD监测可粗略估计瘘口大小及侧枝循环情况,栓塞后可作为评价疗效的一种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0.
双功能彩色多普勒检查颅内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37例健康成年人颅内主要血管的双功能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1例因颅骨过厚检查失败,其余36例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2/72);98.6%(71/72),88%(62/72)。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检出率高于经颅三维多普勒,重复性检查中相关性好(r=0.92)。同时可检测各血管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值。本研究表明:双功能彩色多普勒检查颅内血管可部分克服TCD的不足,有较好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