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在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用PDQ“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做筛查和问卷测查,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IV)做半定式查询。结果: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共确诊B群人格障碍患者117人,大学生38人,检出率1.21%,劳教人员79人,检出率13.17%。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呈正相关(r值为0.16、0.27、0.20、0.31、0.24,P〈0.01)。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呈正相关(r值为0.16、0.16、0.23和0.12,P〈0.05)。性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正相关(r=0.15,P〈0.05)。躯体虐待进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Wald卡方=9.29,P〈0.01);情感忽视进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Wald卡方=4.24,P〈0.05)。结论:躯体虐待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情感忽视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被试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特点。方法:先用PDQ+4问卷筛查,冉以PDI—IV对筛查的阳性被试进行半定式查询确诊B群人格障碍患者,然后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测查所有被试的章年负性经历。结果:除情感忽视因子外,B群人格障碍组CTQ各因子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将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l ,BPD)组和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BPD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因子分和总分屁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PD组与对照组比较无鼎著性差异。结论: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被试的童年期创伤较正常组严重。BPD在情感方面的创伤性经历尤其明显,提示情感虐待和忽视是大学生BPD发病的特征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被虐待经历。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OCD患者,应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做定式检查,最终确诊44例患者为被试,用PDQ+4在OCD患者中筛查,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施测。另招募正常对照50例施测CTQ-SF。结果:OCD患者除躯体虐待外,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躯体虐待外,伴有人格障碍组的CTQ-SF各因子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5.50/32.54,49.63/36.30,55.84/32.32,51.03/34.76,52.72/34.32,P〈0.01)。不伴有人格障碍组则只有情感忽视显著高于对照组(42.50/28.25,P〈0.05)。结论: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较正常对照组严重,提示共病人格障碍的OCD患者童年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而“纯粹OCD”患者则受到较多的情感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和依恋与青少年B群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成人依恋问卷(AAQ3.1)和人格诊断问卷(PDQ)B群人格分量表对35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表明除情感忽略与表演型、自恋型,躯体忽略与表演型,情感忽略与父亲依恋无显著相关,其余各因子、各变量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和依恋对B群人格障碍倾向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儿童期虐待除直接影响B群人格障碍倾向外,还通过依恋间接影响B群人格障碍倾向。结论:儿童期虐待和不安全依恋对B群人格障碍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安全依恋在儿童虐待对B群人格障碍倾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强迫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Ⅳ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PDQ+4筛查,筛查阳性后再用PDI-Ⅳ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IQ-SF)测查OCD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结果:有32例OCD患者共病人格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除性虐待、情感忽视外,情感虐待(Wald x2=6.428,P<0.05)、躯体忽视(Wald X2=4.608,P<0.05)、躯体虐待(Wald x2=5.031,P<0.05)三因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其中情感虐待(b=1.021,exp(b)=2.776)和躯体忽视(b=0.617,exp(b)=1.853)两因子的回归系数(b)均>0、比值比(OR)=exp(b)均>1,而躯体虐待(b=-1.435,exp(b)=0.238)的回归系数(b)<0、比值比(OR)=exp(b)<1.结论: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和躯体忽视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而躯体虐待则可能不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考察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B群人格障碍倾向阳性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成人依恋问卷(AAQ)对6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283名普通学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工读学校学生在B群人格障碍筛查率、共病率上均显著高于普通学校;两校学生的PBI、CTQ、AAQ各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情感虐待、母亲角色倒置、对母亲愤怒、父亲控制、对父母消极评价对B群人格障碍有显著预测作用,共解释B群人格障碍总变异的36.7%。结论:工读学校学生B群人格障碍筛查阳性率较高,童年期情感虐待、父亲控制过严、不安全亲子依恋是B群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有关因素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影响,寻找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对江苏某劳教所的600名劳教人员进行了筛查,PDQ-4评分高于42分者,纳入可疑人格障碍患者范围,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者确诊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对确诊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罪犯90人,排除人格障碍的正常对照140人,进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一般资料问卷的调查.结果父母的拒绝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具有显著差异(P〈0.01)、父母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情感温暖也有一般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反社会人格障碍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父母的拒绝养育方式、父亲低文化程度、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父母离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有关成长经历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依恋问卷(AAQ)对6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283名普通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筛查率为26%;BPD阳性检出组与阴性组在PBI、CTQ和AAQ各因子(除性虐待、躯体忽视外)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BPD症状与PBI、CTQ和AAQ各因子间除父亲角色倒置外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情感虐待、对母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父亲控制因子对BPD有显著预测作用,共解释BPD总变异的28%。结论:童年期情感虐待、不良的亲子关系模式和父亲控制过严的教养行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络协调系统对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5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给予药物治疗联合经络协调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时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CGI)评定其疗效;应用副反应量表( TESS)评估其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第6周末开始两组HAMD-24总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36,-2.44;P<0.05),在治疗第6周末开始研究组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5.11,-7.54;P<0.05),其余因子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的第4周末开始两组HAMA总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29,-3.25,-3.81;P<0.05),在治疗第4周末开始研究组躯体性焦虑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99,-3.33,-524;P<0.05),精神性焦虑因子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CG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有效率为88%,痊愈率48%,对照组有效率为75%,痊愈率25%,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79,P>0.05),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95,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TE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结论:经络协调治疗合并药物治疗躯体形式障碍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尤其对躯体症状效果更好,并且两组不良反应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和/或急性吗啡暴露(2mg/kg)对4周龄和10周龄大鼠记忆的影响。方法:建立平台应激模型,运用Morris水迷宫来观察慢性应激和急性吗啡暴露对4周龄和10周龄大鼠空间记忆的影响。结果:①4周龄组:吗啡组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慢性应激及慢性应激加吗啡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10周龄组:慢性应激组、慢性应激加吗啡组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均比对照组长(P〈0.05)。而吗啡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10周龄慢性应激组、吗啡组及慢性应激加吗啡组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均比4周龄要长(P〈0.05)。而对照组在两个年龄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个年龄组中各组大鼠的运动速度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慢性平台应激对10周龄大鼠记忆起易化作用,对4周龄没有明显的影响。②急性吗啡暴露(2mg/kg)对4周龄大鼠的记忆有损害作用,而对10周龄的记忆没有影响。③慢性应激加吗啡对4周龄大鼠的记忆无影响,对10周龄大鼠的记忆有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3140例一、二年级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国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现状.方法:用PDQ 4问卷从314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中筛选出DSM-IV的B群人格障碍划界分阳性者,再以PDI-Ⅳ定式晤谈法进一步确定大学生群体的患病率.结果:3140名大学生样本中有38例符合B群人格障碍PDI-Ⅳ半定式晤谈的评定标准,总患病率为1.21%,符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评定标准的大学生1例;边缘型21例,患病率0.67%;自恋型20例,患病率0.64%;表演型8例,患病率0.25%.其中10例符合一种以上的诊断标准,共病率为26.3%.结论:B群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低于国外报道的普通人群患病率,但略高于国内以往的调查结果,B群人格障碍各型之间有较高的共病率.  相似文献   

12.
边缘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童年期创伤经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大学生的童年期创伤经历特征。方法:用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Personality Diagnosis Questionnaire-4+,PDQ-4+)从3227名二、三年级本科生中筛选出边缘型阳性者293例,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第四版(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PDI-IV)半定式晤谈法进一步筛选出BPD患者(得分5分)31例。从PDQ-4+划界分阴性的大学生中按年龄和性别比随机选取114例为对照组。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①在PDQ-4+筛查中,总体的边缘型分量表分为(2.62±1.70);31例BPD患者中女18例,男13例,女性CTQ-SF不良环境因子得分高于男性[(13.63±4.54)vs.(9.83±1.95),P0.01]。②BPD组的CTQ-SF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如,情感虐待(2.11±0.77)vs.(1.66±0.49),P0.01]。结论: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童年期创伤经历,而且这种创伤经历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缓解期重性抑郁与心境恶劣患者人格特征及人格障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重性抑郁症(MDD)和心境恶劣障碍(DD)患者在人格维度、人格特质水平及人格模型及人格障碍倾向性方面的特征。方法:采用NEO-PI-R个性调查表及人格诊断问卷(PDQ^ 4)对58例MDD和57例DD患者及115例正常人进行测试。结果:MDD和DD在NEO-PI-R的五因素人格模型的外向性、严谨性得分均低于正常组,DD患者的神经质分高于MDD患者,MDD患者的顺同性分高于正常组;在30个特质层面上,MDD和DD与正常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DD患者的N1(焦虑)、N4(自我意识)分明显高于MDD患者,E4(热情性)、A1(信任感)分明显低于MDD患者;MDD和DD在PDQ^ 4的边缘型(BDL)、回避型(AVD)、抑郁型(DEP)、分裂性(SZD)、偏执型(PND)、强迫型(OBC)人格障碍得分明显高于正常组,DD患者在分裂型得分明显高于MDD患者,在表演型(HST)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MDD和DD的人格特征既有共同的之处,也存在差异。两者均伴有人格障碍,但DD患者比MDD患者人格障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调查罪犯群体人格障碍阳性率,探讨罪犯人群人格的特殊性。方法以PDQ-4+问卷为工具,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调查罪犯群体378人。结果罪犯人群样本的PDQ-4+总分及各项分量表均分都显著高于大学生人群和普通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22.59,P0.01或P0.001);各分量表得分的百分位显示在P90、P95位的得分普遍高出原量表划界分;方差分析表明反社会型、边缘型、被动攻击型、表演型及P总分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4.03,2.63,4.98,2.49;或P0.01),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回避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分量表分及量表总分在罪犯曾经的职业类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77,3.09,2.87,3.33,3.49,3.86,3.87;P0.05或P0.01);t检验表明,罪犯PDQ-4+总分及分量表分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23,P0.05);分层聚类分析表明,罪犯群体人格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结论罪犯人格障碍存在高阳性率,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人格障碍测验为基础的三分类人格模型是一个有效的分类模型,有助于监狱对犯人开展分类矫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的"小七"人格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人格特质和受虐待情况。结果女生的才干、善良和人际关系分数高于男生,才干79.5±11.8分和73.1±13.8分(P<0.05);善良77.6±8.8分和69.9±12.6分(P<0.001);人际关系59.2±7.6分和53.9±8.4分(P<0.01)。受虐待者的善良和行事风格分数低于未受虐待者,善良71.2±12.7分和75.5±10.4分(P<0.05);行事风格33.5±6.5分和35.4±5.5分(P<0.05)。虐待与外向性、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和行事风格呈负相关(r=-0.151~-0.338,P<0.05),与处世态度呈正相关(r=0.174~0.196,P<0.05)。虐待对外向性、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8~-0.427,t=-2.023~-4.623,P<0.05),对处世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6,t=2.661,P<0.05);性别对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和行事风格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6~0.317,t=2.330~4.607,P<0.05)。结论小学生的人格特质存在性别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童年创伤和虐待与成年精神障碍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目的:探索童年期创伤和虐待经历与成年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评童年虐待和创伤量表(CAT)和EPQ问卷,随机选择34位心理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为样本组和37位正常人为对照组施测,其中37人在两周后进行CAT重测。结果:EPQ的P维度与CAT总分及各分量表均显著相关(P<0.01),N维度与除性虐待外的其它分量表显著相关(P<0.05),E维度与CAT总分及负面环境、情感虐待呈显著负相关(P<0.05)。病人组在CAT总分和负面环境分上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童年期虐待和创伤经历与成年期罹患精神疾病密切相关,与成年后的人格发展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期精神虐待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虐待史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6)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除儿童期母亲憎恶与成年期人格的内外倾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儿童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均呈显著相关(P<0.01);儿童期精神虐待的四个维度与大学生述情障碍呈显著正相关。儿童期父亲憎恶对神经质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243,P<0.01),儿童期母亲忽视对大学生精神质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206,P<0.01),儿童期父亲忽视对大学生内外倾有显著预测作用(Be-ta=-0.143,P<0.01)。儿童期母亲忽视对大学生述情障碍有正向的预测作用(Beta=0.113,P<0.01)。结论: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述情障碍有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47例胃性服刑罪犯MMPI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犯罪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 ,世界上具有影响的研究者之一—Eysenck采用自己编制的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aire ,EPQ)研究结果认为 ,造成青少年犯罪诸因素中 ,主要与冲动性相联系的心理变态倾向关系密切[1] 。Hathaway和Monachesi合作 ,开创了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应用于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先例[2 ] 。本研究将已标准化的中国版本MMPI问卷应用于我市某监狱服刑罪犯 ,目的在于了解罪犯的人格特征 ,为犯罪行为的预防与矫正提供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