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微型沉淀室法对25份腰穿正常脑脊液标本,进行了细胞学检查。发现淋巴细胞为68.8%,单核样细胞为30.70%,嗜中性粒细胞0.35%,嗜酸性粒细胞为0.10%。讨论了各作者所报道的正常脑脊液细液学检查结果不同的原因和嗜酸性或嗜中性粒细胞出现在正常脑脊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对35例脑囊虫病人脑脊液(CS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并与其中23例的CSF猪囊虫ELISA及头颅CT扫描比较。结果提示,CSF细胞学异常(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嗜硷性粒细胞的增高),特别在ELISA阳性和CT扫描正常者中对本病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三者配合检测,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对14例脑囊虫病脑脊液检测结果表明: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寄生虫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P<0.01);嗜酸性粒细胞查到与白细胞总数增多、蛋白质增高、脑压升高有一定的关系。结合文献对脑囊虫病脑脊液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州管圆线虫病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3例患者的诊疗过程结合文献综合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因未询问出病史、第1次化验时血嗜酸性粒细胞分类正常、脑脊液化验与结核性脑病类似而误诊。另1例因第1次脑脊液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分类明显增高,追询病史而确诊。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结合血及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分类、特异性抗体检测可有效、明确地诊断。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17 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 例患者中,结核性 脑膜炎 70 例( 59.83% ),病 毒性 脑膜 炎 30 例( 25.64% ),化 脓性 脑膜 炎 10 例( 8.55% ),隐球 菌性 脑 膜炎 6 例 (5.13% ),脑囊虫病 1 例( 0.85%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以混合细胞学反应为主,随着病情的 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但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抗感染治疗后,嗜中 性粒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达到病原学诊断;脑囊虫病可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杀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 少。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过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17 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 例患者中,结核性 脑膜炎 70 例( 59.83% ),病 毒性 脑膜 炎 30 例( 25.64% ),化 脓性 脑膜 炎 10 例( 8.55% ),隐球 菌性 脑 膜炎 6 例 ( 5.13% ),脑囊虫病 1 例( 0.85%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以混合细胞学反应为主,随着病情的 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但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抗感染治疗后,嗜中 性粒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达到病原学诊断;脑囊虫病可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杀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 少。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过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的起源、骨髓涂片中有没有早幼嗜酸性粒细胞及其形态学特点。方法:结合嗜酸性粒细胞的起源,通过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及电镜细胞病理学对早幼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结果:三种方法均可从形态学上对早幼嗜酸性粒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一样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骨髓涂片上可以出现"早幼嗜酸性粒细胞"、中幼嗜酸性粒细胞、晚幼嗜酸性粒细胞、杆状核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8.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脑囊虫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实验观察脑囊虫病患者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变化,为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预测病情的复发和了解机体的反应机能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引言:广州管圆线虫脑膜脑炎是加勒比海盆地的一种突发动物源性寄生虫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存在蠕虫的3期幼虫为特征。目的:采用reibergram s法获得广州管圆线虫所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脑炎患儿的IgG亚型和IgE鞘内合成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患者和方法:对20例广州管圆线虫脑膜脑炎患儿进行研究,第1次诊断性腰椎穿刺发现脑脊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同时留取血清样本,8d后进行第2次腰椎穿刺和采血。采用免疫扩散法定量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的IgA、IgM、IgG及白蛋白水平,此外,还对脑脊液进行分类细胞计数。采用免疫扩散法对10例患儿的IgG…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80例病人鼻息肉组织中炎性细胞的分布情况,探寻以嗜酸性粒细胞数目作为评估鼻息肉患者预后及治愈时间的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共80份鼻息肉标本,每份标本切片五张,HE染色,采用效果较好一张计数,每张HE染色切片随机选5个高倍镜视野(×400),手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数目,取其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根据患者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统计分析两组中嗜酸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回顾性分析两组中患者的治愈好转率、治愈时间。结果两组间嗜酸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后发现,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最多,淋巴细胞次之,中性粒细胞最少。在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组织中淋巴细胞最多,嗜酸性粒细胞次之,中性粒细胞多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患者治愈好转率明显低于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治愈时间明显长于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嗜酸性粒细胞数与治愈时间呈正相关。结论大部分鼻息肉患者的病理组织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且嗜酸性粒细胞越多,治愈时间越长。同时嗜酸性粒细胞可作为评估鼻息肉患者预后及治愈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艾灸肺俞穴治疗儿童哮喘冷哮证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哮喘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哮喘冷哮证患儿87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艾灸双侧肺俞穴治疗,观察CRP、IgE、IL-1、IL-6、EOS水平及肺功能和症状积分的变化,对比2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RP、IgE、IL-6、EOS等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观察组FEV1、PEF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率(73.81%)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P<0.05)。结论 艾灸肺俞穴治疗儿童哮喘冷哮证急性发作,可以明显降低患儿CRP、IgE、IL-6、EOS水平,改善肺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外周血及支气管组织EOS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对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敷贴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10只。哮喘模型制备采用10%卵蛋白生理盐水1mL腹腔内注射,2周后每天用1%的卵蛋白溶液超声喷雾,连续用药7d。采用光镜、血细胞自动计数方法,检测哮喘豚鼠支气管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及外周血EOS水平。结果模型组豚鼠外周血及支气管组织EOS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穴位敷贴组和地塞米松组外周血及支气管组织EOS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地塞米松组和穴位敷贴组之间外周血E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支气管组织EOS浸润地塞米松组低于穴位敷贴组(P<0.01)。结论穴位敷贴能降低外周血EOS水平及支气管组织EOS浸润程度,具有确切的抗哮喘气道EOS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肿瘤及免疫抑制剂均可导致免疫力低下 ,表现为免疫球蛋白 Ig G、 Ig M等水平降低。二味康口服液用于治疗由肺瘤及环磷酰胺引起的免疫球蛋白减少的小鼠 ,结果表明 ,治疗 15 d后 ,低下的 Ig G及 Ig M水平明显升高 (P<0 .0 5 ,0 .0 1)。正常大鼠大剂量服用该药后 ,亦可见球蛋白水平升高。实验结果提示 ,二味康口服液能增强免疫功能且通过该作用达到治疗肿瘤及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其他疾病 ,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过敏性哮喘患者穴位贴敷后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皮损处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浸润特点。方法:13例穴位贴敷治疗后诱发接触性皮炎并进行皮损处活检患者,按有无过敏性哮喘,分为过敏性哮喘组8例,非过敏性哮喘组5例。观察指标:(1)两组皮损处EOS聚集部位及数目的差异性;(2)两组真皮血管周围EOS病理结果分级的差异性。(3)两组表皮水泡液常规中EOS占总细胞数目百分比的差异性。结果:过敏性哮喘组真皮血管周围平均EOS数目(16.75±8.54)HP~(-1)明显高于无过敏史组(2.80±1.45)HP~(-1)。(1)过敏性哮喘组真皮血管周围EOS病理分级程度在Ⅲ、Ⅳ级(4例)重于非过敏性哮喘组(0例)。(2)过敏性哮喘组表皮水疱液EOS占总细胞百分比(45.3±17.1)%明显高于非过敏性哮喘组(12.7±4.4)%。结论:过敏性哮喘患者穴位贴敷后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皮损处EOS浸润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张翔  孟莹  蔡建国  邓修 《医学教育探索》2007,(4):450-455508
对压缩气体模型中P-R状态方程法(EOS法)进行了改进,并和其他改进方法进行了比较。为了验证改进模型的可行性,用流动法测定了水杨酸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并对数据进行了关联,对含有夹带剂的溶解度用改进的方法进行了关联,认为夹带剂的加入会增大溶质的饱和蒸汽压而导致溶解度的增加,关联计算精度很高。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生理状态支气管哮喘患儿痰液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及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ic cationic protein, ECP)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前瞻性地测定81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痰液EOS和ECP,其中24h内有哮喘发作59例(A组),哮喘持续状态22例(B组),另有21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鼻窦炎患儿作为对照(C组),3组患儿分别于入院即时、72h以及7d采集痰液。结果 A组和B组患儿入院时痰液EOS和ECP的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患儿入院时痰液EOS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患儿入院时痰液ECP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A组B组患儿第7d的痰液EOS和ECP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患儿痰液EOS与ECP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726,P<0.05)。结论 联合动态检测痰液EOS和ECP水平可判断小儿支气管哮喘程度,ECP可更敏感预测小儿支气管哮喘转归。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嗜酸粒细胞;儿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对18例慢支急发期患者和10例缓解期患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和支气管粘膜组织活检。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EOS数和测定BALF中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粘膜组织的总EOS和活化EOS(EG+2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急发期BALF中的EOS数和ECP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对照组,其粘膜组织中EOS和EG+2细胞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EOS参与了慢支急发期气道炎症过程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介素-5(IL-5)、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一氧化氮(NO)及嗜酸粒细胞(EOS)计数在哮喘急性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血清IL-5,sIL-2R和NO水平及EOS计数进行了研究。使用ILISA法检测血清IL-5、sIL-2R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伊红粉法计数EOS。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IL-5,sIL-2R,NO及EOS水平均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肺成纤维细胞 (FB)和健康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EOS)共同培养对EOS存活率及产生细胞因子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的影响 ,探讨FB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比较辛伐他汀和地塞米松对FB与EOS相互作用的干预效果 ,研究辛伐他汀诱导FB凋亡并抑制EOS性炎症的作用 ,从而为治疗哮喘提供新的途径。方法 :将肺FB和健康人外周血EOS共同培养 ,分别加入辛伐他汀或地塞米松进行干预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EOS存活率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GM CSF含量 ,TdT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检测FB凋亡。结果 :(1)共同培养组EOS存活率明显高于其它组 (82 2± 10 3 ) % ,加入辛伐他汀或地塞米松干预后 ,EOS存活率下降了几乎 5 0 %〔(3 6 9± 8 1) %〕 ,与其它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2 )共同培养组GM CSF含量最高为 (5 3 9 5± 88 6)ng·L-1,与其余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加入辛伐他汀或地塞米松干预后其含量明显下降 ,为 (4 2 2± 4 6)ng·L-1。 (3 )辛伐他汀和地塞米松均能明显诱导FB凋亡〔(5 9 0± 2 6) %、(2 4 1± 4 6) %〕 ,与溶剂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1)肺FB在体外能明显提高外周血EOS存活率。 (2 )FB和EOS的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lood eosinophil (EOS)level and steroid doses in patients of bullous pemphigoid (BP). Methods A total of 82 untreated BP inpatients (n=49) and outpatients (n=33)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blood EOS level and the steroid dos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record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OS level and steroid doses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EOS increased in 69 BP patients (84.15%); on the contrary, only 10% of normal controls had increased EOS (t=1.99,P<0.001). In 44 inpatients, the blood EOS remained high before steroid treatment, and quickly returned to normal level after the disease became stable. There was a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EOS and steroid doses (Spearman analysis,r=0.496,P<0.001). In 5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by non-steroid approach, EOS level also declined after the disease was resolved. Conclusion EOS can be one of useful indicator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teroids in the treatment of 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