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6个月后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最小值(QTmim)的变化。结果: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QTmax和QTd、QT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减少尤其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倍他乐克对其的作用。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组和非梗阻组,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倍他乐克,以12.5mg,2次/d起始,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在给药前、给药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P〈0.05)。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的影响。[方法]对55例老年AMI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再通组与溶栓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以及两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再通组治疗7d后QTd和QTcd较非再通组显著减少(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QTe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CVA事件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非再通组(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CVA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QTd或QTc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段玉柱  曾照波  马伟 《临床荟萃》2001,16(17):773-774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治疗对扩张心肌病(DC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影响。方法:60例DC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服倍他克25-100mg/d,疗程1年。治疗前后测QTd、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QTd及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P<0.01) ,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DCM患者长期应用倍他乐克可显著降低QTd及 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164倒行冠脉造影且心电资料完整者,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A组)43例,冠心病组(B组)121例。将B组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①单支病变组(B1组)40例,②双支病变组(B2组)49例,③三支病变组(B3组)32例。将B1组据单支病变的位置分为:①前降支组17例,②回旋支组10倒,③右冠组13例,分别测定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并进行比较。结果 ①B组与A组相比QTd与QTcd均明显延长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②Bl、B2与B3组三组问QTd及QTcd相比P<0.05,统计学上有呈著性差异。③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右冠组三组间QTd及QTcd相比P>0.05,统计学上无呈著性差异。结论冠脉病变可引起QTd延长;冠脉病变支数对QTd影响明显,QTd与冠脉病变支数成正相关;单支病变的位置对QTd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测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 6 7例AMI患者中有心律失常的 30例分为心律失常组 ,37例无心律失常分为对照组 ,测定溶栓前后QT离散度。结果 AMI心律失常组与对照组间QTd差异有极显著性 (94 8± 9 2msvs 6 6 .32± 12 2ms,P <0 0 1) ,溶栓后QTd降至 6 8 3± 8 8ms,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的溶栓可使QTd显著下降 ,减少危险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杨艳芳  陈素 《新医学》2014,(2):116-118
目的:探讨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e)和Tp-e/QT的临床意义。方法AMI 患者(AMI 组)和健康成人(对照组)100名,AMI 患者又分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2例),对比分析AMI组和对照组及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Tp-e和Tp-e/QT。结果AMI 组的 Tp-e、Tp-e/QT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组Tp-e、Tp-e/QT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Tp-e、Tp-e/QT比健康对照组延长,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55-4556
观察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性心脏病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选取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卡托普利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随访期间QT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室间隔厚度改变情况。两组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前后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QTd及室间隔厚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QTd及室间隔厚度逐渐降低或减少,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QTd及室间隔厚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美托洛尔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室功能,延缓心肌增厚,降低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运动前后QT离散度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观察QT离散度与心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01-06/2004—03汕头中心医院住院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并,分成康复治疗组61例及对照组47例。康复治疗组患行于心肌梗死后4周开始康复运动,对照组不行康复治疗,所有患者于心肌梗死后4周及28周时行静态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比较。结果心肌梗死后28周时康复治疗组患者QT离散度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而射血分数及左窄短轴缩短率明显增加(P〈0.01),E峰与A峰比值亦有所升高(P〈0.05)。QT离敞度与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高度相关。结论康复治疗能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显著增强左室收缩功能,无创性指标QT离散度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方法:治疗组48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对照组28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两组患者术前24h,术后4h、术后24h和1周分别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结果:治疗组术后QT间期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QT间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支架置人术后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选择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 5 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显示 ,溶栓再通组QT离散度较溶栓未通组QT离散度显著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再通组QT离散度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溶栓未通组其溶栓前后QT离散度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因此 ,QT离散度可作为溶栓再灌注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8—35岁单性纯肥胖者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IMT)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对107例18—35岁成人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按BMI值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肥胖组,采用超声仪对两组成人颈动脉进行检测,检测QT离散度,分析两组间颈动脉IMT与QT离散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肥胖组IMT、QT离散度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肥胖组QT离散度增大者IMT异常检出的相对危险度增加,两者有明显相关关系(OR=17.85,P〈0.05)。结论:18—35岁成人单纯性肥胖者QT离散度增大与IMT异常检出有一定的关联性,QT离散度可作为单纯性肥胖者早期监测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QT间期离散度 ( QTd)影响。方法对 5 6例住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在治疗前、治疗后 1周和 2周分别行同步 12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 ,测定其 QTd。结果治疗组 1周后 QTd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 P<0 .0 5 ) ;治疗组 2周后 QTd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 P<0 .0 1)。结论曲美他嗪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QTd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对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QT离散度(QTd)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择5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心肌损伤致害心律失常者,随机分为长托宁治疗组(治疗组)25例,阿托品治疗组(对照组)25例,进行抢救治疗,疗程均为10d。分别检测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cTnI及QTd变化。结果:入院时2组QTd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2组QTd值均较人院时显著下降,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且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2组cTnI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疗程结束时2组cTnI值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长托宁可改善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心肌损害,使QTd下降,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且不良反应小,是一种理想的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解毒剂。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前后测定QT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4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测定其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探讨QTd在判断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溶栓成功血管再通组25例溶栓前QTd为78.10±21.62ms,溶栓后QTd为41.20±18.23ms,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溶栓失败血管未通组16例溶栓前QTd为79.10±22.31ms,溶栓后QTd为74.20±21.56ms,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作者认为:AMI溶栓后QTd的变化可作为临床判定溶栓疗效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116例AMI患者 ,溶栓再通组 3 6例 ,未通组 16例 ,非溶栓组 64例 ,比较 3组QTd。结果 :溶栓再通组QTd值明显减少 ,未通组及非溶栓组QTd值增大 ,且后两组QT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QT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比率增大。结论 :溶栓再通后AMI患者QTd值明显降低 ,同时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抗焦虑抑郁药物坦度螺酮对伴有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冠心病支架置人术后伴焦虑抑郁患者86例给予坦度螺酮治疗6周,观察抗焦虑抑郁治疗前后HRV及QTd的变化情况。结果坦度螺酮治疗6周后HRV各参数明显升高(P〈0.05),QTd明显缩小(P〈0.01)。结论新型抗焦虑抑郁药物坦度螺酮能显著改善伴焦虑抑郁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且该药的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05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及溶栓治疗1、2周后QTd变化,并与未溶栓组比较.同时比较三组治疗2周时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溶栓治疗再通治疗1、2周后QTd显著缩小(P皆<0.01),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其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而未通组、未溶栓组治疗前后QTd变化和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皆无差异(P<0.05).结论:AMI后2周内QTd增大者,其溶栓再通的可能性小,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78例患者 ,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 (5 0例 )和未再通组 (2 8例 ) ,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校正的QT离散度 (QTcd) ,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前两组Q T离散度无差异 ,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5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缩短QTd、QTcd ,改善心肌电稳定性 ,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