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宁 《中原医刊》2004,31(21):2-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昼夜血压峰值分布规律,评价血压监测价值。方法:采用CB—180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小时血压,按时间段统计峰值血压。结果:男性收缩压在上午、下午、傍晚检出率高,其间无明显差别,而舒张压以下午高,夜间二者检出率接近。女性收缩压以上午、下午最高,舒张压以下午最高,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峰值检出率差别不大。结论:不论男女,在上、下午收缩压最高值出现几率最大,舒张压最高值在下午出现几率大。  相似文献   

2.
昼夜血压变化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小波 《华夏医学》2005,18(2):179-180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2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43例存在左心室肥厚,定为靶器官损害组,95例无心脑肾损害,定为对照组。结果:靶器官损害组昼夜血压变化减弱。对照组昼夜血压变化有一定的差值。结论:昼夜血压变化减弱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3.
提高知晓率 我国高血压病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同时又存在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治疗率低的“三低”特点。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发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08例患者中首次知晓率占1096。一般是在常规体格检查而确诊高血压。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卫生宣教,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4h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预防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方法 :选择 4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 ,求得日间 6h~ 2 2h ,夜间 2 2h~ 6h ,两个时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 ,比较昼夜时段间的血压差异 ,描记 2 4h动态血压曲线 ,结果 :显示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白天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 ,可见血压的昼夜波动曲线呈“长柄勺”形状。结论 :表明测定 2 4h动态血压对高血压病的诊断和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动态血压昼夜变化的特点以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年龄60~80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监测,血压昼夜变化情况。结果:在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共45例,占总例数75%;收缩压与舒和压夜间/白昼比值在高血压组与非设备在压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夜间血压持续升高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措施应重视行为干预,使用长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差值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晨峰血压上升值[清晨起床后2 h内的收缩压(SBP)平均值与夜间睡眠时SBP最低值(夜间血压最低值前后共3次SBP的平均值)的差值]的变化范围进行3分位分组,分为低分位组(25~34 mmHg)(1 mmHg=0.133 kPa)55例、中分位组(35~44 mmHg)45例及高分位组(45~54 mmHg)30例。收集各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血糖等临床资料,检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昼夜血压变化差值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昼夜血压变化差值的影响因素。结果 各组年龄、BMI、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位组年龄高于低分位组,BMI、TG高于低分位组和中分位组(P<0.05),高分位组和中分位组TC和LDL-C水平高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血压变化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9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并分6个时段研究.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发生与血压变化密切相关(r=0.71,0.76,P<0.01),且上午(6~10am)尤为显著(P<0.01).结论 血压升高,左室负荷增大和氧耗增加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袁红 《四川医学》2001,22(10):913-914
近年来 ,国内外报道表明夜间血压不下降与脑卒中的发生显著相关。现将我院 4 0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化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A组 :挑选住院高血压脑卒中患者 4 0例 ,均经头颅 CT确诊 ,出血性 2 2例、缺血性 18例 ,其中男性 2 8例、女性 12例 ,年龄 4 8~ 72岁 ,平均年龄60± 12岁。 2 B组 :挑选高血压病 1级血压在 140~15 0 / 90~ 99mm Hg(1mm Hg=0 .133k Pa)患者 30例 ,男性 2 2例 ,女性 8例 ,年龄 4 5~ 67岁 ,平均年龄 5 5 .6± 11岁 ,高血压诊断按 1999年 WHO/ ISH标准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1.2 方法 :受…  相似文献   

9.
陈明  黄慧芳 《浙江医学》1999,21(8):484-486
原发性高血压(essntial hvpertension,EH)临床常见于中年以后,老年人发病率更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年人口的增多,EH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多。它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饮食、紧张、肥胖、内分泌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为探讨交感神经张力及心率变化在E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EH病人的全天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心率以及与高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血压变化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之间关系。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78例进行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并分6个时段进行研究。结果: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发生数与血压变化密切相关(r=0.71,0.76,P<0.01),且以上午(6~10时)为著。结论:血压升高、左室负荷增大和氧耗增加,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连续护理联合动态血压监测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连续护理联合动态血压监测干预,对照组接受药物和常规护理治疗.干预后1、3、6个月末比较两组血压控制水平.结果 于预组和实验组患者的血压在进行控制1个月后均取得较好的控制,且两组血压控制水平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3、6个月末时,干预组患者血压仍然得到较好控制,而对照组患者血压有所升高,两组血压控制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连续护理联合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长期有效的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连续护理联合动态血压监测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连续护理联合动态血压监测干预。将两组患者各时期对应的血压控制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干预1个月后,两组研究对象舒张压及收缩压均较干预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6个月末时,观察组控制情况较好而对照组有所反弹,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连续护理联合动态血压监测干预,可以有效控制其血压水平,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耐受性好、满意度高,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沈法荣  李郁 《浙江医学》1997,19(6):327-329
2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予拉西地平(lacidipine)治疗4周,观察随诊血压(CBP)及24h动态血压(ABPM),结果显示降CBP总有效率为83.3%,治疗后动态血压曲线示明显降低,谷峰比率收缩压为66%,舒张压为62.1%,血压的变异性降低。未发现严重副反应,认为拉西地平是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 与左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原发性高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构型与非构型组,比较昼夜血压变化与室 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等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7.
缬沙坦是一种高度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受体拮抗剂 ,它高特异性阻断AT1受体而降压 ,作用安全可靠 ,副作用少 ,对常用降压药物疗效不理想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降压效果。该药只需每日服药一次即能保持 2 4h的有效血药浓度。我院采用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32例进行治疗前后对照 ,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32例 (诊断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 ,其中男 2 2例 ,女 10例 ,年龄 34岁~ 75岁 ,常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1.2 方法1.2 .1 服药方法 入选病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高血压病心衰患者血压水平的昼夜变化规律,了解血压水平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压监测仪记录24h动态血压,我们对50例老年高血压病心衰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监测时间从上午7时30分~8时30分至次日上午7时30分~8时30分,确定测量间隔时间:昼为(6时~22时),夜为(22时~6时),每隔30min自动记录血压1次,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三个数值,24h测得完整血压读数为48次.检测结束经分析后,应用计算机打印SBP,DBP,平均压(pm)和脉搏等参数;打印24h内各项数值的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各值所发生的时间;打印24h血压趋势图,心负荷指数等并分析:①计算24h昼、夜间血压均值,昼/夜值,均数采用t检验;②以1h为单位,计算每个测量时间点上的SBP和DBP均数,描出24h血压波动趋势图.结果两组收缩压波动规律呈双峰双谷型,但高血压病组的波动幅度大,其波动范围为3.12kPa,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高血压组SBP昼夜之差、DBP昼夜之差及24h的平均SBP和D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水平变化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密切,尤其老年高血压病心衰患者,应及时护理并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采用动态血压和心经变异性检测技术,对低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和心率变异性进行检测并比较了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原发性低血压患者24h血压呈节律性变化,24h心率变异性(SDNN)低血压且明显高于正常组,呈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组和低血压患者,自律神经系统参与血压的重要调节作用,但不是调节作用的全部,尚有其他因素参与,低血压自主神经的调节表现失衡的状态,其中以迷走神经占优势。  相似文献   

20.
金爱娟  王新鸣 《河北医学》2000,6(5):425-426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模式与年龄及血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8例老年人(年龄≥60岁),24小时动态血压模式与年龄及血压的关系,并与同期3363列青中年人(年龄〈60岁)动态血压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同一年龄组中血压昼夜变化模式与血压高低无明显关联,老年组无论血压正常与否其昼夜变化模式均较青中年组明显减弱,尤其伴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结论:血压昼夜变化模式与增年龄有关,与血压高低无关,降压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