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升清降浊丸对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细胞因子的作用机理。方法:将9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BCG+LPS模型组,香菇多糖片阳性药+BCG+LPS对照组,中药小剂量+BCG+LPS组,中药中剂量+BCG+LPS组,中药大剂量+BCG+LPS组,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观察升清降浊丸对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细胞因子TNF-α、IL-4、IL-6、IFN-γ的影响。结果:实验中升清降浊丸能明显抑制肝损伤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抑制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TNF-α,IL-6)的水平;降低脾细胞产生Thl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的能力;降低Th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的含量。结论:升清降浊丸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牛黄参胶囊对卡介苗(BCG)联合脂多糖(LPS)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牛黄参胶囊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BCG加LPS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牛黄参胶囊对肝损伤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肝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结果牛黄参胶囊高、中剂量组能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含量,提高肝匀浆SOD活性、降低MDA水平,且可抑制细胞毒因子TNF-α、IL-6的释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黄参胶囊对BCG联合LPS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复方降酶合剂对大鼠肝脏细胞因子调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降酶合剂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动物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对内毒素(LPS)刺激后肝枯否细胞(KC)分泌IL-6、IL-8和TNF-α的调节作用。方法:复制大鼠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制备SD大鼠降酶合剂和联苯双酯的含药血清,以LPS和含药血清刺激SD大鼠体外培养KC,采用ELISA夹心法检测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D-氨基半服糖所致急性肝损伤模型转氨酶和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明显增高,中药降酶合剂可以降低转氨酶和调节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培养细胞在加入LPS刺激后,上清中IL-6、IL-8和TNF-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加入降酶合剂后,上清中的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降酶合剂降低ALT的作用可能与其通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降低IL-6、IL-8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夏枯草合剂对3种肝损伤模型小鼠的保肝作用。方法 小鼠用CCl4,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D-GalN LPS)、卡介苗+脂多糖(BCG+LPS)3个肝损伤模型,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为指标,分析夏枯草合剂的保肝效应:结果 夏枯草合剂有对抗CCl4肝损伤,对BCG+LPS所致的肝损伤有明显保护的作用,可显著对抗D-GalN LPS造成的肝损伤。结论 夏枯草合剂对化学性和免疫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鱼腥草对免疫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卡介苗+脂多糖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大鼠模型,检测不同组别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鱼腥草高、中剂量(0.6、0.3 g/kg)均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ALT、AST酶活性;显著降低TP、ALB、TNF-α和IL-1β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鱼腥草对免疫性肝损伤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AST、ALT、TNF-α和IL-1β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肝功能及淋巴因子变化特点和规律,为研究抗肝炎药物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BCG+LPS和Con-a建立两种免疫性肝损伤模型。以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变化及肝脏病理学检查作为肝损伤判断标准,以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2、IL-4、IL-10、TNF-α、IFN-r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组模型ALT、AST的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BCG+LPS组IL-2、IFN-r、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IL-4、IL-10的含量无明显变化;Con-a组IL-2、IL-4、IL-10、TNF-α、IFN-r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模型均出现严重的肝组织病理改变。结论Con-a建立的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更适用于防治免疫性肝损伤药物的筛选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灵芝酸A对D-氨基半乳糖(D-GaIN)/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灵芝酸A低剂量组(20?mg/kg)、灵芝酸A高剂量组(40?mg/kg)。除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外,其余各组每天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共7?d。末次给药4?h后,腹腔注射D-GalN(700?mg/kg)与LPS(1?mg/kg),正常组腹腔注射等体积溶媒。24?h后取血、肝脏。ELISA法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及白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各组小鼠肝脏做HE染色,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NLRP3/NF-κB蛋白表达。结果?灵芝酸A(20、40?mg/kg)能显著降低D-GaIN/LPS诱导的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及IL-6、IL-1β和TNF-α含量;能显著改善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显著降低肝脏NLRP3/NF-κB蛋白表达。结论?灵芝酸A对D-GaIN/LPS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效应可能与调控NLRP3/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陈盛  何念海  罗则佳 《重庆医学》2013,42(6):651-654
目的动态观察内毒素(ET)诱导D-半乳糖胺(D-GalN)致敏大鼠急性肝损伤的肝脏病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进而探讨ET肝损伤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50μg/kg+D-GalN 300mg/kg制备LPS诱导D-GalN致敏大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分别在给予LPS后6、24、48h取材,肉眼及光镜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全自动生化析仪检测ALT、AST、TBIL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结果模型组6h无明显肉眼变化,24h及48h肝脏光泽差,略显苍白,质地柔韧。光镜观察肝细胞模型组6h出现轻度变性、肿胀;24h可见肝细胞广泛肿胀,点灶状坏死,炎症细胞浸润;48h时广泛浊肿,大量点灶状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ALT在24、48h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AST在6h较对照组升高,24h达顶峰,48h开始下降,仍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TBIL在24、48h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未见凋亡细胞,模型组在6、24、48h凋亡细胞逐渐增多(P<0.01);血清TNF-α、IL-1β在6h即达峰值,24h开始下降,48h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细胞凋亡是其重要的形态学改变;LPS肝损伤的发生与炎症介质IL-1β和TNF-α早期高水平的表达密切相关,早期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是减少LPS肝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抗体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昆明种小鼠给予不同剂量白细胞介素-18抗体.12 d后处死小鼠,测定小鼠肝脏、脾脏、胸腺系数,测定小鼠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6(IL-6)、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细胞结构的改变.结果 模型组肝细胞损伤明显,处理组较轻.模型组小鼠血清AST、ALT、IL-18、IL-6、TNF-α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处理组小鼠血清AST、ALT、IL-18、IL-6、TNF-α含量降低,以大剂量IL-18抗体组明显,P<0.05.结论 应用IL-18抗体对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并可能是通过抑制IL-6、TNF-α的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龙胆粉针剂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及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退黄作用。方法以0.12% CCl4碳油溶液经腹腔注射小鼠,制备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以卡介苗(BCG)加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分别测定模型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以α-萘异硫氰酸酯(ANIT)造成大鼠黄胆模型,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小鼠尾静脉注射龙胆粉针剂10d后,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与肝损伤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P<0.001,P<0.05)。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黄疸模型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作用显著。结论龙胆粉针剂能拮抗四氯化碳所致化学性肝损伤并对免疫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脏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因此,建立和完善肝损伤动物模型,对各种肝脏疾病治疗药物的筛选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将近年来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相关进展作以综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肝损伤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我院自1985年肝损伤治疗进展。结果近期MooreⅠ、Ⅱ级肝损伤保守治疗及腹腔镜诊治,严重肝损伤选择正确手术方式。结论肝损伤的临床及影像学分级(SCT/B超)指导治疗方式。腹腔镜诊治,减少了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幼兔胃肠外营养(PN)相关肝损伤模型,探讨氧化损伤及凋亡在PN相关肝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种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母乳喂养,n=10)和PN组(n=10),PN组经右颈静脉置入硅胶管,连续24 h输注静脉营养液,10 d后比较两组间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变化及电镜下肝细胞细胞器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肝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细胞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活性;ELISA法检测肝细胞caspase-3活性;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结果PN组血清胆汁酸、总胆红素、MDA水平和细胞色素C、caspase-3活性及肝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SOD活性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N组肝脏病理学观察可见门脉区炎症细胞浸润,有肝细胞变性、坏死或胆汁淤积;电镜下主要表现为胞浆空泡样变,毛细胆管微绒毛稀疏等。结论PN肝脏损伤机制可能是PN某些配方成分应用中,脂质过氧化导致肝细胞氧化损伤,同时损伤线粒体膜,促使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释放细胞色素C等凋亡相关因子,激发caspase-3等级联反应,产生肝细胞凋亡,导致肝损伤。  相似文献   

14.
中药肝炎平对急性肝损害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制备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AL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并观察光镜和电镜下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以探讨中药肝炎平对急性肝损害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肝损伤组ALT活性和TNF-α浓度分别为(2442.16±445.09)nmol·s(-1)/L见和(8.07±1.93)μg/L,而肝炎平组则为(1258.59±468.43)nmol·s(-1)/L和(0.63±0.27)μg/L。肝炎平可显著降低血清ALT和TNF-α的水平,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其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与肝得健一致。  相似文献   

15.
锰对小鼠肝肾的致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锰对肝脏和肾脏的毒性机理,防治锰中毒。方法:测定锰染毒小鼠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肝脏与肾脏脂质过氧化物值(LPO)和肝、肾组织中锰、锌、铁等浓度。结果:染锰小鼠血清AST,ALT,LDH活性、肝脏与肾脏LPO值和锰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肝、肾中铁、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锰具有明显的肝、肾毒性。结论:脂质过氧化及锌、铁等代谢障碍可能是锰引起肝肾损害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损害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37%,无效率33.63%;其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中草药类,抗微生物药,抗结核药,分别占38.05%,20.35%,10.62%;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中草药和抗微生物药是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肝损害是化疗药物常见的毒性反应之一,严重肝损害往往影响肿瘤化疗的正常进行。不同化疗药物、甚至同一药物在临床中的肝损害发生率在不同的文献报道中有差异;被忽略的肝脏毒性会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联合用药方案致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不易明确;化疗药物的肝损伤类型主要为肝细胞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线粒体损伤、胆汁淤积、肝血管损害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L-精氨酸诱导大鼠暴发性胰腺炎(FAP)肝损伤模型,并探讨FAP肝损伤机制。方法:L-精氨酸分次间隔2h分别于腹腔和皮下注射。末次注射后观察120h内大鼠死亡率以及6、12、24、48、72和120h血清淀粉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以及门静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含量变化;同时观察各时点胰腺、肝脏病理改变及肝细胞凋亡变化。结果:注射后大鼠120h内死亡率为53.33%;AST、ALT、TBIL、IL-6、TNF-α于6h升高,其中AST、TBIL、IL-6于24h达高峰,ALT、TNF-α于48h达高峰;胰腺、肝脏病理改变以及肝细胞凋亡均于6h开始变化,48h达高峰。结论:大剂量L-精氨酸可诱导大鼠FAP肝损伤模型,TNF-α、IL-6、细胞凋亡可能参与其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19.
HG颗粒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G颗粒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小鼠用卡介苗联合脂多糖腹腔注射,建立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其中4组分别给予HG颗粒高(9 g/kg)、中(4.5 g/kg)、低(2.25 g/kg)剂量及复方鳖甲软肝片(1.5 g/kg)灌胃治疗,余10只模型小鼠(模型对照组)和10只未造模小鼠(正常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1次/d,10 d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结果: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较正常对照组增高.HG颗粒组血清ALT、AST活性均较模型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HG颗粒具有保护卡介苗联合脂多糖致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蜀滨  范蜀琦 《吉林医学》2011,(29):6112-6112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疗效。方法:将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2例.分别比较用药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STB)、谷草转氨酶(AST)较治疗前均降低,但熊去氧胆酸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