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矫形手术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07~2009年间有完整肺功能资料的胸弯Cobb角〉70°伴有肺功能障碍的严重脊柱侧凸患者30例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年龄为10~36岁,平均17.0岁;其中男11例,女19例。使用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2年时的肺功能状况。结果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为109.1°,脊柱侧凸矫形术后Cobb角平均下降至65.6°,侧凸矫正率平均为43.0%。术后3个月患者肺功能有轻微的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患者的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升高了23.8%、VC与预计值的比升高了17.6%、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升高了23.6%、FVC与预计值的比升高了17.1%、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FEV1)升高了25.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与预计值的比升高了21.9%,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肺功能参数与术前Cobb角成负相关,术后肺功能参数的改善率均与术前Cobb角成正相关。结论单一后路矫形手术可以有效的改善脊柱侧凸患者的肺功能,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肺功能的改善越发显著,术前脊柱侧凸越严重术后肺功能的恢复效果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严重脊柱侧凸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术前呼吸功能,使之耐受手术。方法对住院行择期矫形术的严重脊柱侧凸伴呼吸衰竭患者,构建和实施呼吸功能重建方案,包括Halo牵引、BIPAP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功能康复训练。结果 20例患者术前住院70~123(89.75±13.44)d,实施并顺利完成矫形手术;术后未发生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术前5项肺功能指标、4项血气分析指标显著优于入院时(均P0.01)。结论呼吸功能重建综合方案的构建与实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前肺功能和肺储备能力,为手术奠定良好基础,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或成年严重脊柱侧凸前路开胸半椎体、一期松解术对肺功能的影响及应用呼吸训练预防及治疗呼吸衰竭等手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于先天性或成年严重脊柱侧凸患者67例入院后即测量患者肺功能,术前2~3周均应用呼吸训练方法,使患者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术后即进行呼吸训练,测量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然后行头盆环牵引,3周后二期行后路PRSS或CDH侧弯矫正手术。结果全部病例经术前系统的呼吸训练,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开胸半椎体切除或前路椎体间松解术后1~6周,患者肺功能显著减退。二次手术前对患者的呼吸锻炼,尤其是咳嗽和排痰锻炼,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避免肺部感染,使患者能耐受再次手术。1例开胸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坚持呼吸康复训练,控制感染,2月后治愈,进行二期后路手术。1例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经人工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给氧及抗感染治疗,病情好转后,进行呼吸训练6月,在肺功能检查显示康复良好后,二期后路矫形手术。结论先天性或成人严重脊柱侧凸前路开胸半椎体切除或松解术围手术期呼吸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肺功能,避免开胸手术及二期后路侧凸矫正手术严重而危险的并发症: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l,AMC)合并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式并评估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接受脊柱三维矫形手术治疗的AMC合并脊柱侧凸患者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11~20岁,平均14.3岁.对侧凸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其手术前后侧凸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骨盆倾斜角进行评价.结果 12例为长"C"型胸腰弯,5例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患者主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79.1°,术后平均35.9°,平均矫正率为54.6%;10例合并胸椎前凸畸形者矢状位术前胸椎前凸Cobb角平均43.0°,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16.4°;2例合并胸椎后凸畸形者矢状位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91.5°,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54.5°;3例术前骨盆倾斜角平均22.1°,术后平均13.3°.术后随访2.0~4.5年,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矫正丢失率平均6.8%.3例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1例后路矫形时发生大出血(4000m1);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呼吸困难;1例二期后路内同定完成后出现完全性截瘫,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AMC合并脊柱侧凸弯型以麻痹性神经肌源性长"C"型胸腰弯为主,可合并有先天性脊柱侧凸.脊柱三维矫形可以对AMC合并脊柱侧凸进行有效的矫正,但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Zhang YG  Zhang GY  Zhang XS  Wang Z  Mao KY  W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2):1705-1708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截骨术(PSO)矫治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7月至2007年11月共25例采用脊柱后路PSO治疗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8例;手术时年龄29~48岁,平均35岁.弯曲类型为胸腰双弯9例,胸腰/腰单弯16例.截骨部位均选择在顶椎,其中T11 1例,T12 7例,L1 11例,L2 6例.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判断矫形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20~380 min,平均274 min;术中失血量1500~5000 ml,平均2328ml.腰弯/胸腰弯的侧凸Cobb角术前70°~121°,平均88°;术后矫正至35°~70°,平均43°;矫正率44%.腰弯/胸腰弯的后凸Cobb角术前50°~90°,平均63°;术后矫正至-40°~21°,平均10°;矫正率86%.矢状面的矫形效果明显优于冠状面.手术并发症包括发生神经根损伤3例,术后表现为根性疼痛;无脊髓损伤、迟发性瘫痪、感染和固定失败发生.所有病例随访2~4年,无明显矫形丢失,无躯干失代偿发生,腰背疼痛均得到满意的缓解,患者外观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PSO矫治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合并脊柱侧凸的马方和类马方综合征患者肺功能损害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至2007年9月行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有术前肺功能资料的25例马方和类马方综合征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11~20岁,平均15岁.分析其肺功能指标(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值)与冠状面Cobb角、胸弯顶椎位置、受累节段数以及胸椎后凸角的关系.并与同期行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且弯型与此匹配的3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MS)患者(B组)的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EVI)等指标与冠状面Cobb角呈显著负相关(r=0.514、-0.503、-0.464,P<0.05);VC、FVC、FEV1以及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等指标明显小于B组(P<0.05);顶椎位置在T_(4~8)与在T_(9~12)的患者之间肺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累节段≥8的患者,VC、FVC、FEV1和最大自主通气量(MVV)等指标小于受累节段<8者(P<0.05);胸椎后凸角与肺功能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合并脊柱侧凸的马方和类马方综合征患者肺功能损害较MS患者严重,其肺功能主要受胸弯受累节段数和胸弯冠状面Cobb角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胸段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方式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6月-2007年4月,采用前路矫形技术治疗胸段脊柱侧凸23例.男7例,女16例;年龄11~17岁,平均13岁.特发性脊柱侧凸17例,Chiari畸形I型或脊髓空洞伴胸段脊柱左侧凸6例.病程3~10个月.站立正位X线片示Cobb角为40~78°,平均59°.Bending相自然矫正率为50.O%~67.5%,平均53.5%. 结果 患者术后均无胸腔感染,其中1例于术后3周发现乳糜胸、T6 螺钉松动拔出和椎体破裂,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2周站立位X线片示Cobb角为3~20°,平均13.7°,矫正率为76.8%.2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矫正丢失2~8°,平均4.6°.患者固定融合区植骨均愈合良好,均无内固定断裂、明显后凸加重及曲轴现象发生. 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重视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前路矫形是治疗胸段脊柱侧凸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对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凸侧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19例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行后路三维矫形术,并经同一切口行凸侧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术。男9例,女10例,年龄11~20岁,平均14.5岁。Lenke分型:1型13例,2型6例;术前Cobb角60°~104°,平均73.9°;术中切除肋骨4~6根,平均5.4根,切除长度1.5~2cm。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检查,选择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_1)及二者占预计值百分比(FVC%,FEV_1%)作为观察指标,并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复查肺功能,了解肺功能变化情况。所得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术后Cobb角10°~59°,平均26.5°,侧凸矫正率为64.1%;术后3个月时,FVC、FEV_1、FVC%及FEV_1%较术前均有下降,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接近术前水平,术后1年及2年较术前均有升高。校正年龄和身高对肺功能的影响后,FVC%及FEV_1%的动态变化显示术后3个月至2年患者肺功能在持续改善。结论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结合凸侧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对患者的肺功能干扰小,术后肺功能恢复快,可作为脊柱侧凸合并中重度胸牢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在矫治〉100°的重度脊柱侧凸时的临床应用特点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8年9月以全脊椎切除术联合椎弓根钉棒治疗的13例重度侧凸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117.8°,冠状面偏斜平均6.7cm;术中置入直径为5.5~6.5mm椎弓根螺钉,通过全脊椎切除建立矫形空间后,直视下保护硬膜囊,获得脊柱冠状面整体平衡和侧凸矫形。结果平均侧凸矫形率为60.7%,冠状面偏斜纠正82.0%。术后1例发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2周后恢复,其余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同术前。术后6个月时,患者肺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平均随访22.5个月,矫形效果丢失〈10%,1例内固定棒断裂。结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联合椎弓根钉棒器械矫形术可有效保护脊髓功能,获得良好矫形效果,适用于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特别是对伴有显著通气功能障碍的胸段侧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应用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4年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手术病例30例,男3例,女27例;年龄12~ 17.5岁,平均14.3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 Ⅰ b型5例、Ⅰc型5例、Ⅱd1型20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矫形融合手术,植骨方式采用自体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脊柱站立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有无假关节形成及内置物并发症.[结果]随访4~10.2年,平均6.3年.融合弯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75.1%,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4.6°;固定融合节段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93.2%,末次随访时丢失平均2.1°;固定融合节段矢状面Cobb角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3.1°.13例胸腰段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8.3°,术后矫正为前凸平均5.6°,末次随访时保持前凸平均3.7°.全部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并发症.[结论]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能获得并维持良好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矫形,且融合率高、远期矫形丢失少,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后路分期脊椎切除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前后路分期脊椎切除后路矫形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11例,患者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男5例,女6例,年龄11~20岁,平均14.8岁,Lenke分型:2型7例,4型4例。术前:主弯Cobb角92°~110°,平均100.2°;胸椎后凸Cobb角20°~86°,平均31.6°;冠状面失衡0~3.2 cm,平均1.8 cm;矢状面失衡-2.8~1.5 cm,平均-0.8 cm。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患者均融合良好,无1例发生假关节及内固定失败,患者外观改善明显。主弯Cobb角:术后30°~48°,平均37.6°,矫正率63.2%;随访时30°~48°,平均38.7°,矫正率61.6%。胸椎后凸Cobb角:术后30°~42°,平均35.4°;随访时30°~43°,平均35.8°。冠状面失衡:术后0~1.8 cm,平均1.0 cm;随访时0~2.0 cm,平均1.1 cm。矢状面失衡:术后-1.7~4.0 cm,平均1.6 cm;随访时-1.5~3.5 cm,平均1.7 cm。1例术后需短期呼吸支持(24 h),1例出现1枚螺钉位置不良(侧位片显示螺钉向上斜行进入椎间隙),1例钛网位置不佳(正位片可见钛网倾斜)。所有患者切口均1期愈合,未发生感染、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结论采用前后路分期脊椎切除后路矫形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方法:2004年6月至2008年5月,收治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1例.男4例,女8例,年龄16-42岁,平均27.9岁:其中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6例,胸腰椎结核3例,陈旧性脊柱骨折2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术前矢状面角状后凸Cobb角82°~150°,平均107.0°;10例合并侧凸畸形,冠状面侧凸Cobb角11°~128°,平均52.7°;6例先天性椎体发育不良中有1例合并神经损害,3例结核中有1例合并神经损害,根据Frankel分级均为D级.均采用顶椎全脊椎切除折顶椎管三维同心闭合矫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为7.9~14.7h.平均11.1h.术中出血2400~5100ml,平均3866ml.脊髓短缩1.6~2.7cm,平均2.1cm.融合同定节段为8~14节椎体,平均12.5节.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7.0°矫正至26.1°矫正率75.6%.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52.7°矫正至12.3°,矫正率76.7%.躯干矢状偏移距离平均矫正率76.4%.术前2例神经损害者,术后Frankl分级恢复到E级,随访9~61个月,平均25.9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无脊髓损伤,也无矫正度的丢失.结论:全脊椎切除折顶复位术矫正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疗效满意,椎管三维同心闭合技术保证了截骨面椎管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的安全闭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切口微创分期手术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进行小切口微创分期手术治疗。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8.5±1.2)岁。术前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98.0°±15.4)°,矢状面后凸Cobb角为(38.8±14.7)°。Ⅰ期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将脊柱侧凸矫正约55%左右,之后每隔6~12个月再进行一次生长矫形,至骨骼发育成熟后作终末矫形内固定,行剃刀背切除并植骨融合。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6例完成初次手术,10例完成二次手术。初次小切口矫形术后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42.2±10.1)°,平均矫正率56.9%;二次延长术后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35.8±6.6)°,平均矫正率34.1%。总矫形率为65.4%。结论对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行小切口微创分期手术治疗的研究初步证实,该术式可以提高畸形矫形效果,延缓脊柱融合时间,减轻早期融合对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Surgical treatment of scoliosis associated with Marfan syndrome poses a challenge to spine surgeon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whether posterior-only surgery with instrumented fixation and fusion addresses the correction of scoliosis and maintains curve correction. Twelve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Marfan syndrome were treated between 2002 and 2007 for scoliosis by posterior segmental instrumentation using pedicle screws or hybrid thoracic-hook and lumbar-screw constructs. Their preoperative Cobb angle averaged 66 ± 10° (range: 55-90°).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252 ± 36 min (range: 200-300 min) and the average blood loss was 690 ± 117 ml (range: 550-920 ml). No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a minimum of 2 years (range: 2.4-6.8 years). The average Cobb angle was corrected to 23 ± 8° (range: 13-35°) immediately after surgery and 28 ± 9° (range: 14-43°) with a correction rate of 58 ± 13% at final follow-u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sterior-only surgery with instrumented fixation and fusion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the treatment of scoliosis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Marfan syndrom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路融合结合选择性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性.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5年11月,共46例患者,男14例,女32例;年龄41~78岁,平均66.4岁.节段行TLIF的标准:运动节段存在僵硬的后凸畸形,椎体在任一个方向存在明显移位、节段不稳定,冠状位L3或L4椎体明显倾斜;3个节段行TLIF 3例,2个节段21例,1个节段22例.随访2~5年,平均3.6年.影像学评价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和节段前凸角;临床疗效评价包括腰部和下肢症状的JOA评分.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31.7°3±14.4°,末次随访平均10.2°±6.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6,P<0.05),术后改善率67.8%.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27.5°±12.6°,末次随访平均39.3°±9.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7,P<0.05),术后改善率44.4%.TLIF节段前凸角术前平均6.5°±5.1°,末次随访平均11.6°±5.9°;TLIF节段的脊柱其他畸形和椎体移位均得到明显矫正.术前JOA评分平均(14.1±4.2)分,末次随访平均(22.2±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5,P<0.05),根据JOA评分恢复率,优良率84.8%;术后JOA评分增加与术后腰椎前凸角增加呈正相关(r=0.61.P=0.02).结论 选择性TLIF的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恢复腰椎前凸、矫正节段畸形和移位,从而提高脊柱后路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40°)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3~69岁,平均28.75岁。引起颈椎后凸的病因为:先天性发育畸形4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退变性后凸2例,创伤性畸形2例,因颈脊膜瘤行后路C2~C5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1例。术前JOA评分7~16分,平均11.6分;后凸Cobb角41°~113°,平均69.7°。均行颈椎矫形手术,其中8例(Cobb角41°~86°,平均58.9°,后凸节段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JOA评分平均11.9分)行前路手术;4例(3例Cobb角>90°,1例前后方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Cobb角48°~113°,平均91.3°,JOA评分平均11.0分)行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完成1例,二期完成3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Cobb角及随访时的JOA评分、Cobb角变化。结果:8例单纯前路手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52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肢体肌力下降,其中1例因术后5d内固定松动行手术重置内固定,再手术后肌力恢复到术前,另1例患者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肌力恢复到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24.1°,畸形矫正率为59.1%;随访8~60个月,平均27.3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36.9°,矫形丢失率为36.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1~17分,平均15.1分,改善率为62.7%。4例前后联合入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2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1088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肌力下降,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肱二头肌、三角肌肌力仍较术前减弱,其余肌力恢复至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32°,畸形矫正率为65.0%;随访6~45个月,平均24.8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45.5°,矫形丢失率为22.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9~16分,平均13.5分,改善率为41.7%。结论: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Cobb角40°~90°且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时采用单纯前路矫形手术治疗,Cobb角>90°或前后方结构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时行前后路联合矫形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均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Lenke 5型脊柱侧凸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胸弯的转归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伴有胸弯的29例女性Lenke 5型脊柱侧凸患者,年龄12~20岁,平均(15.3±2.0)岁;Risser征0~5级,平均(3.8±0.8)级.所有患者均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随访24~58个月,平均33个月,分析术后胸弯的转归及其与术前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主弯Cobb角减小至11.9°±7.3°(矫正率为74.7%±15.3%),胸弯Cobb角减小至16.7°±7.5°(矫正率为40.4%±21.8%).胸弯Cobb角矫正丢失2°以上的9例患者术前胸弯Bending相矫正率较低(F=5.408,P=0.028).在发生显著胸弯矫正丢失的3例患者中,2例术前胸弯Cobb角均达35°以上,2例胸弯柔软度低于50%,1例主弯和胸弯Cobb角比值低于1.25,1例Risser征为0级.末次随访时,胸弯Cobb角与术前胸弯Cobb角、胸弯Bending相Cobb角以及胸弯和主弯Cobb角比值均正相关(分别为r=0.664,19<0.001;r=0.555,P=0.001;r=0.515,P=0.002).而末次随访时胸弯矫正率则与术前胸弯Bending相矫正率正相关(r=0.495,P=0.006).结论 Lenke 5型患者行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胸弯的自发性矫正可能与术前胸弯Cobb角、柔软度以及生长潜能等密切相关,但术前胸弯柔软度小能完全反映术后自发性矫正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头颅-骨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7.5±4.8)(14~23)岁。均行Halo骨盆牵引后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牵引力取患者可承受的极限,牵引时间为(3.2±0.6)(3~4)周,后行后路截骨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治疗前左右侧屈位、牵引后和术后的侧后凸矫正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或邻椎截骨12例、Smith-Petersen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y,SPO)或Ponte截骨20例。未见脊髓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治疗前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136.8±38.0)°(96°~172°),矢状面Cobb角为(90.4±24.0)°(45°~125°)。患者平卧左右侧屈位侧凸矫正率为(8.9±3.2)%,Halo骨盆牵引后侧凸矫正率为(37.6±4.3)%,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为(68.7±4.8)%;牵引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为(30.7±5.6)%,后路矫形术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60.6±4.3)%;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Halo头颅-骨盆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可预测矫形效果,简化手术,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畸形矫正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