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安徽枞阳县内陆地区实施“改水改厕、以机代牛”血防项目后,当地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情况.方法 通过对仪山内陆地区2002~2008年钉螺调查结果分析,对试区人群进行查病,了解人群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了解试区有螺环境野粪污染及野生动物感染情况.结果 试区2002~2008年均查到感染性钉螺,2007年和2008年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为0.0568只/0.11m2和0.0112只/0.11m2;2008年试区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0.24%,野粪调查狗粪阳性率6.89%,野鼠血吸虫感染率14.28%.结论 枞阳县仪山内陆地区在实施“改水改厕、以机代牛”血防项目后,消除了人及耕牛血吸虫病传染源,但其它传染源依然存在,其主要传染源可能是狗和野鼠,提示实施“三改”尚不能完全阻断血吸虫病流行,在内陆地区应力争消灭钉螺,同时也要减少其它传染源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成因及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荆州市湖沼地区无牛村和有牛村血吸虫病传染源与感染性钉螺形成的原因,为制定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无牛村和有牛村有螺环境,对螺情、人畜病情、野生动物保虫宿主(鼠)感染情况、野粪污染情况等开展调查;对无牛村采用哨鼠法测定水体血吸虫感染性。采用秩相关分析对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密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无牛村4处环境未发现阳性野粪,哨鼠疫水测定未发现感染性;有牛村12处感染性螺点累计收集野粪374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2~0.29份/100m2,阳性野粪平均密度为0~0.01份/100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1~0.040只/0.1m2,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的分布地点一致,其密度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rs=0.1235,P〉0.05)。公安县和监利县垸内有牛村人群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87%和1.37%,公安县垸外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23%,未发现病牛。野鼠调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耕牛和病人是当地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野鼠成为主要传染源的可能性较小;有牛村耕牛仍为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云南鹤庆部分坝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探讨其流行因素,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鹤庆坝区孝廉、康福村,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有螺环境及可疑环境进行调查;用间接血凝(IHA)和粪检调查人群感染,顶管孵化法调查家畜感染,捕捉野鼠调查野生动物感染,在感染螺环境内调查野粪分布和污染情况;调查感染螺环境中的流动人口,调查放牧方式、耕作方式和施肥习惯;测定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结果2000—2005年孝廉村钉螺面积由7465m^2上升到107824m^2,感染螺面积由1275m^2上升到81002m^2,康福村钉螺面积由15471m^2上升到105042m^2,感染螺面积由6303m^2上升到62275m^2,2006年各项钉螺和感染螺指标有所下降。2000—2006年两村人群感染率为0.00%~O.64%;耕牛、马、猪和野鼠未发现感染,而羊群的血吸虫感染率为2.76%~21.43%,野羊粪阳性率达7.14%。小自鼠血吸虫现场感染率为10.71%。结论鹤庆坝区存在高钉螺感染和低人群感染的现象,野外放牧的羊群是造成当地血吸虫病传染源扩散和导致感染性钉螺面积扩大和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高山峡谷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及其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 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在云南省南涧县选择2个典型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村, 采用系统抽样结 合环境抽查法调查螺情,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结合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调查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 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 法调查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 应用夜笼法和夜夹法捕捉居民区及周围农耕区有螺环境中的野生小动物, 采用解剖法结合 粪孵法检查野生小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 在居民区周围或家畜活动频繁的有螺环境调查野粪分布和污染, 采用孵化法检 查野粪血吸虫阳性情况, 计算野粪污染指数。结果 结果 2个村共调查533.56 hm2 , 查出钉螺面积16.52 hm2 , 有螺框出现率为 1.03%, 钉螺密度为0.07只/0.1 m2 , 未查出感染性钉螺; 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61%, 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 牛血吸虫感染率为 0.90%, 马属动物感染率为0.62%, 其他家畜未检出阳性; 共捕获以鼠类为主的野生小动物57只, 未检出血吸虫感染阳性小 动物。共检获6种野粪, 分别为人粪、 牛粪、 马属动物粪、 羊粪、 猪粪和犬粪, 密度以牛粪、 马属动物粪和犬粪相对较高, 分别 为7.2、 4.3堆/hm2 和2.1堆/hm2 。查出阳性野粪6份, 其中牛粪3份, 阳性率为2.27% (3/132); 马属动物粪2份, 阳性率为 2.63% (2/76); 犬粪1份, 阳性率为3.70% (1/27), 牛、 马属动物和犬粪相对污染指数分别为80.68%、 15.89%和3.43%。结 结 论 论 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 云南省高山峡谷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仍然存在, 牛仍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马属动物和犬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今后应进一步加大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和监测力度, 采取有针对性 的防治和管理措施, 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地区感染性钉螺滩地血吸虫病传染源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长江下游地区感染性钉螺滩地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为加大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力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2009年江苏省扬中市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并选择沿江3个易感区域为研究观察区,分别于2009年5-11月在观察区内开展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现况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和Kato-Katz法调查观察区内当地常住居民和渔船民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顶管孵化法检查观察区内散养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观察区内野鼠等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哨鼠法测定观察区内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结果 2007-2009年扬中市分别检查当地居民45300、17400人和16800人,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37%、0.48%和0.44%,未发现粪检阳性者。2009年共检查易感地带居民2124人,血检阳性率为0.6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检查当地渔船民220人,血检阳性率为3.1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对观察区内散养的798只羊进行检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观察区内易感滩地每年均能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曾高达1.49%。共捕获7只野鼠,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共投放300只哨鼠测定水体感染性,哨鼠总感染率为0.33%。结论本次调查未发现当地人畜及野生动物血吸虫病传染源,当地感染性钉螺的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态势,为制定防控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各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村作为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和家畜病情监测,野粪和螺情调查。 结果 云南省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8.78%,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2.26%;人群粪检均未发现血吸虫卵阳性。查出有螺面积80.054 6 hm2,较2015年上升45.47%;活螺平均密度0.031 7只/0.1 m2;已连续4年没有查出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连续3年未发现新的钉螺环境。家畜和野粪检测血吸虫均为阴性。 结论 2016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平稳,但螺情有所回升,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有螺环境野粪检测对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的作用,查找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薄弱环节,提出 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与措施。方法按水系抽取湖北省荆州市沮漳河滩、嘉鱼县长江外滩、天门市汉北河滩、钟祥市长寿 河滩4个人、畜常到的有螺环境,开展钉螺调查和野粪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结果4处环境均有钉螺分布,均有家畜放 牧,且有牛和(或)羊粪便污染有螺环境,4处环境均查到阳性牛粪,总的孵化阳性率合计为47.62%。结论血吸虫病流 行区有螺环境牛粪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较高,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9.
两个山丘型疫区牛血吸虫病疫情动态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牛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为正确评估防治效果、制订防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山丘型疫区仁美和大仓作为观察点,采用毛蚴孵化法检查牛血吸虫感染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牛感染率;入户调查家畜放牧行为,每年4、9月调查野粪和钉螺分布及感染率。结果与1993年比较,2007年仁美和大仓观察点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98.4%和93.8%;感染度亦呈下降态势,至2007年基本以低感染度为主。1995年以后仁美观察点野粪阳性率为0,大仓点至2007年处于较低徘徊状态;活螺密度和阳性螺密度呈下降趋势。结论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自然环境特殊,疫区往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加大查治病和扩大化疗力度可迅速降低血吸虫病疫情。要彻底阻断血吸虫病传播还必须加强钉螺孳生环境改造和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防控措施及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较重的山丘型流行区瑞昌市和彭泽县的5个流行村作为调查村。在调查村有螺环境捕捉野鼠等野生动物,收集来自调查村的野生动物肝脏,检查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在调查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粪便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人群血吸虫感染,采用粪便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血吸虫感染。结果 在调查村捕获、收购野鼠、黄鼠狼、野猪、麂子和野兔等野生动物或肝脏样本240只(份),其中捕获野鼠172只,血吸虫感染率为2.91%,其他野生动物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野鼠、麂子和野猪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2.21%、1.96%和12.50%。调查村人群和家畜中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各村平均钉螺密度在0.13~0.80只/0.1 m2,在1个村发现2只检测管钉螺有血吸虫阳性。结论 江西省山丘型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应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有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1.
安徽石台县日本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石台县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指导当地防治工作。方法选择龙泉、垄上及源头3个流行村,开展人畜及野生动物的病原学查病,计算感染率及感染度。结果3个村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宿主有人、狗、猫及野鼠,其中人感染率分别为0、1.01%和0.87%,野鼠和狗感染率分别在22.22~33.33%和4.35~26.47%。感染度以野鼠最高,达609.91(算术均数)和259.06(几何均数)。并在当地另一乡发现1只野兔感染血吸虫。结论当地血吸虫病流行可能与野鼠、狗等有关,但明确各种感染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地位尚有待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纵向评估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 为制定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2000-2013年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分析不同防治阶段人群、 家畜和钉螺血吸 虫感染率变化。结果 结果 2000-2013年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人群感染率从2000年12.62%下降到2013年 0.69%, 其中第一阶段下降幅度为24.09%, 第二阶段下降幅度为64.37%, 第三阶段下降幅度为73.05%; 第一阶段发生8例急 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二阶段发生15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三阶段无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发生。耕牛血吸虫感染率 从2000年6.50%下降到2013年0.30%, 其中第一阶段上升了74.15%, 第二阶段下降了75.04%, 第三阶段下降了87.56%, 至 2013年底已淘汰了全部耕牛。第一阶段钉螺感染率、 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上升了18.06%、 46.03%和7.63%, 第 二阶段分别下降了66.84%、 97.78%和378.9%; 第三阶段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面积均下降了100%; 而活螺平均密度出现 2.67%的上升。2000-2011年均查到感染性钉螺, 2012和201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但钉螺感染率、 感染性钉螺面积均逐 年下降, 分别从2000年的0.072%和267.80 hm2 下降到2011年的0.022%和6.37 hm2 。结论 结论 公安县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 的综合治理策略后, 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显著降低; 但应进一步强化防治措施, 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野粪分布及污染情况, 以评价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方 方 法 法 根据近5年螺点分布及人畜活动特点, 在云南省巍山、 南涧、 弥渡3个县各随机抽取2个血吸虫病流行村, 每村选定 总面积>4 hm2 的有螺自然片区为调查范围, 调查野粪种类与密度。取查获的全部新鲜野粪采用集卵孵化法或塑料杯顶 管孵化法检测, 观察野粪血吸虫病原阳性情况。结果 结果 3个县共调查63 hm2 , 发现野粪420份, 野粪平均密度0.066 7堆/ 100 m2 。各类环境均有野粪分布, 其中路边和山坡野粪密度最高, 分别为0.098 7堆/100 m2 和0.088 0堆/100 m2 。共采集 新鲜野粪280份, 包括人、 牛、 马、 犬、 羊和猪粪便6类, 以牛粪及犬粪最多, 分别占37.38%和30.71%, 未查到血吸虫病原阳 性野粪。结论 结论 云南省有螺环境内野粪多, 仍存在较大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应在强化禁牧措施的同时加大对犬的查 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2005~2008年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国80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汇总整理所有监测数据,分析2005~2008年的监测结果。结果2005~2008年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由2005年的2.03%下降至2008年的0.67%,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湖沼型流行区显著高于山丘型;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如农民、渔民和船民均显著高于非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全国80个监测点家畜存栏主要为牛、羊和猪,分别占50.36%、13.72%和11.53%;家畜敞放仍是饲养的主要方式,其中在有螺地带敞放率为43.99%,圈养率仅为5.13%。2005~2008年,全国9个省(市)7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湖沼型占91.96%,山丘和水网型分别占7.74%和0.30%;感染性钉螺面积中湖沼型占98.70%,山丘占1.30%,水网型地区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和活螺密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湖沼型地区4年间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不明显。结论2005~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和钉螺感染率等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反映传染源控制效果较敏感的一些技术指标未见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传染源控制措施的落实,减少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以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掌握2011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 方法 根据 《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 开展人 畜病情和螺情等疫情监测,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11年荆州市64个监测点居民平均感染率为1.48%, 50岁 以上人群感染率较高, 未出现急性感染病例; 晚期病人共170例; 耕牛平均感染率为1.38%。有螺面积为3 034.03 hm2 , 感染 性钉螺面积为25.66 hm2 , 活螺平均密度为0.74只/0.1 m2 ,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6只/0.1 m2 , 钉螺感染率为0.08%。 结论 结论 2011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 但耕牛感染率较高, 须加大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安徽省2006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调查结果,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开展监测工作,统计与分析各项调查指标。结果全省12个监测点人群感染率为0.95%,牛的粪检阳性率11.2%,活螺密度1.64只/0.11m2,阳性螺密度0.0026只/0.11m2。结论大多数监测点人群感染率较2005年明显下降,但控制家畜感染与控制螺情仍是当前防治工作难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根据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高危传播环境快速评估指标体系, 制定血吸虫病现场调查方法并评估其应用 效果。 方法 方法 2012年在湖南、 湖北、 江西和安徽4省选取60个行政村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 并在钉螺调查环境采用塑 料杯顶管孵化法 (1粪3检) 调查野粪感染情况;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人群感染情况, 方法为先采取血清学筛查, 阳性者再 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粪检 (1粪3检), 每个评估村调查人数不少于300人; 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 (1粪3检) 调查评估村全 部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结果 在4省60个评估村中, 共调查了65处野粪环境, 78.46% (51/65) 的环境发现野粪, 野粪阳 性率为1.07% (9/842)。73.33% (44/60) 的行政村有存栏家畜 (耕牛), 存栏家畜数最多的为江西省南昌县五丰村 (329头); 共调查了3 242头家畜 (牛), 感染率为1.51% (49/3 242), 家畜感染率最高为江西省永修县同兴村 (4%)。共调查47 099人,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77% (364/47 099), 最高为4.37% (湖南省华容县畜牧场村), 有43.33% (26/60) 的行政村人群血吸虫 感染率为0; 所有评估村2011和2012年均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在60个评估村中共调查了77处钉螺环境, 其中洲滩环 境51处, 沟渠环境26处。51处洲滩环境中, 5.88% (3/51) 的环境查到感染性钉螺, 80.39% (41/51) 的环境查到活螺, 最高活 螺平均密度为3.20只/0.1 m2 (湖南省华容县幸福乡畜牧场村),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45只/0.1 m2 (4/8 942), 感染性 钉螺分布在湖北省洪湖市刘家堤村和六合村及安徽省贵池区江口村。26处沟渠环境中, 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53.85% (14/ 26) 的环境中查获活螺, 最高活螺平均密度为3.76只/0.1 m2 (湖北省嘉鱼县花口村)。 结论 结论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血吸虫病 现场调查方法, 有助于科学、 客观、 快速地评估湖沼型疫区高危传播环境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评价繁昌县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终期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4年繁昌县血防资料, 分析 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评价防治效果。 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全县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 938人次, 扩大化疗64 256人次; 治疗 病畜12头次, 扩大化疗2 745头次; 累计开展药物灭螺7 758.1 hm2 , 环境改造灭螺36.0 hm2 ; 所有重点村落实了传染源控 制措施。至2014年,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27%; 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病率和耕牛感染率降为0; 钉螺面积下降至 103.20 hm2 ; 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呈总体下降趋势。 结论 结论 实施以人畜筛查化疗、 控制钉螺、 健康教育及传染源控制 为主的综合性血防策略效果显著, 全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