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某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规律。[方法]分析1997~2009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情况与特征。[结果]1997~2009年共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105例。疫情为高度散发,波及全区的每一个乡、镇、街。4~5月为发病高峰。男性高于女性,20~50岁的青壮年占病例总数的89.52%。流动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地户籍。发病与职业和居住环境有关。[结论]鼠带毒指数与发病高峰相关,做好灭鼠工作应是遏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淄博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2年全市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在疫情高发区县开展鼠密度、鼠带毒率和鼠种监测。结果 2006-2012年全市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515例,平均发病率为1.69/10万。病例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主要分布在淄川、博山、沂源地区,占全市病例的72.43%,高发地区交替。春季和秋冬季节各有一个高峰,2012年秋峰明显高于春峰。全市平均鼠密度为2.82%,鼠带毒率为4.26%,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带毒率分别为15.22%、3.27%和2.63%。结论 2011年开始淄博市肾综合征发病进入上升期,传染源以黑线姬鼠为主,南部山区是疫情重灾区,在该地区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和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降低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于杰  孟巧玲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38-2740
[目的]了解安阳市1984~200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趋势,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方法,对1984~2005年HFRS疫情监测资料与宿主动物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2年全市HFRS累计发病2621例,年平均发病率2.44/10万,死亡24例,病死率0.92%。1984年出现首例病例,1986年出现第1次流行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994年出现第2次流行高峰,持续3年,随后下降,2001年出现第3次流行小高峰。发病季节为每年的3~6月份;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20~49岁的青壮年农民发病最多;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疫区平均鼠密度为7.35%;优势鼠种带毒率以褐家鼠为主,带毒率为68.52%。[结论]该市应开展大面积灭鼠工作,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进行HFRS疫苗的接种,以控制HF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石狮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及鼠间感染情况.方法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宿主监测,调查鼠密度和鼠类带毒率,分析疫情.结果 2007-2015年石狮市HFRS报告病例117例,年发病率2.23/10万,呈逐年增加趋势.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呈春、秋双峰型分布;全市9个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有67.5%的病例集中在市周边的4个镇/街道;病例性别比2.5∶1,以青壮年为主(72.6%),职业以民工较多(19.7%).2014、2015年平均鼠密度分别为5.4%、6.9%,鼠带毒率20.0%.结论 石狮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及鼠间带毒率较高,应加强综合治理措施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2000~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0~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疫情资料,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HFRS抗体与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分析、病毒分离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广州市2000~2003年共检出HFRS病人247例,年发病率0.59/10万~0.63/10万。病例多为青壮年男性民工、农民。主要分布于天河、海珠、番禺等地,春季为流行高峰。鼠间疫情监测显示鼠密度为6.78%,总带毒率5.4%(187/3463).均为Ⅱ型(家鼠型)汉坦病毒。优势鼠为褐家鼠.带毒率6.1%(181/2946)。带毒鼠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与人间疫情分布大致相同。结论广州HFRS疫情平稳,但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应加强疫情监测、防鼠灭鼠及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某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997-2005年天津市某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流行因素,以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减少动物疫源性疾病向人间的传播,避免传染病蔓延.方法 对天津市某区1997-200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状况进行统计描述性分析,并结合鼠带毒率、气象资料、农业资料、人口资料,分析出血热发病的流行因素.结果 天津市某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由以褐家鼠为原始宿主的Ⅱ型汉城病毒引起.自1997年开始出现流行趋势,之后逐渐增多,到2002年达到高峰,之后逐年下降.9 a间共发生10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4例,年均发病率为2.90/10万,死亡率为0.11/10万,病死率为3.81%;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4-5月为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的44.76%;呈高度散发,全区11个乡镇街70个行政村均有病例发生;30岁组发病数最多,占总发病数的33.33%;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7∶1;农民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26.67%,外地流动人口发病占发病总数的54.29%;鼠带毒指数与疫情发病率趋势基本一致;平均气温与发病率呈正相关(rs=0.746,P=0.021);降水量与发病率呈负相关(rs=-0.695,P=0.038).结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鼠类栖息地的破坏,鼠类的迁移,鼠带毒指数升高均是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上升的原因.大规模的迁村并点和平房改造工程导致鼠类活动频繁,也同样增加了人类感染病毒的概率.应采取科学灭鼠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和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为制订控制HFRS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胶州市监测点1998-2007年HFRS人间疫情、鼠间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8-2007年HFRS合计发病566例.年均发病率为7.44/10万,病死率为2.93%。年均发病率,丘陵地区为11.49/10万,平原地区为5.26/10万。566例病人中,春夏季(5~6月)发病的占18.38%,秋冬季(10~12月)发病的占40.46%;男性占74.03%,女性占25.97%;农民占84.63%,工人占6.89%,其他职业占8.48%;5~24岁占14.13%,25~44岁占47.17%,45~75岁占38.87%。1998~2007年合计捕鼠289只,大家鼠占41.87%,小家鼠占48.10%,黑线姬鼠占7.27%,鼩鼱占2.77%;鼠肺HFRS病毒带毒率为1.73%,其中野鼠带毒率为3.44%,家鼠带毒率为1.60%(P〉0.05)。[结论]胶州市为混合型HFRS疫区,疫情呈下降趋势,发病季节呈双峰型,男性青壮年农民为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8.
2005年周宁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预防和控制周宁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进行人间、鼠间疫情监测。[结果]2005年我县报告HFRS22例,发病率11.16/10万,较前5年明显上升。主要分布在浦源、狮城镇。发病高峰为10~12月份。发病以17~59岁青壮年农民为主,男高于女。检测密切接触者血清20份均阴性。褐家鼠、黄毛鼠分别为室内、外优势鼠种,野外鼠带毒率为7.9%,室内鼠为5.7%。[结论]我县HFRS流行符合混合型疫区的流行特征,应以灭鼠、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控制HFRS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鼠带毒指数预测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科学性,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进行监测,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χ2检验方法对2005~2012年安徽省人间和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率与带毒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点的平均发病率为0.523/10万,非监测点发病率为0.215/10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鼠带毒指数与人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带毒指数=0.010+0.087×发病率,预测2013年监测点发病率为0.676/10万,95%的可信区间[0.642/10万,0.709/10万],实际值为0.689/10万。结论根据鼠带毒指数预测人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水平具有可靠性,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的预测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阜阳市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58年以来的人间及1984年以来的鼠间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圆形分布,计算发病高峰日期;同时对发病率与带毒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958—2007年全市共报告HFRS病例40002例,死亡238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99/10万,病死率为5.95%。各县市区均有病例,颍上县最多(占40.30%),病死率以界首市最高(33.24%)。50年来共呈现4次发病高峰,20世纪80、90年代维持在较高的流行强度。各月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1月份,发病高峰日为12月13日。室内和野外鼠密度分别为9.84%和7.91%,带毒率分别为9.21%和6.99%。1984—2007年的鼠带毒指数和人群发病率的相关系数为r=0.58。室内的优势鼠种在2000年前为褐家鼠,2000年后为小家鼠;野外的优势鼠种一直为黑线姬鼠。结论阜阳市HFRS疫源地普遍存在,鼠密度及带毒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群发病,应加强鼠间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与鼠带毒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为预测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进行监测,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χ2检验方法对2008—2016年锦州市人间和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率与带毒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8—2016年锦州市共确诊1 053例HFRS患者,年平均发病率为3.75/10万。室内和野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4.15%和3.51%,各年之间鼠密度存在极为显著差异(F=14.900,P0.01);而带毒率分别为7.79%和2.77%,差异极为显著(χ~2=33.614,P0.01)。鼠带毒指数和人群发病率呈正相关(r=0.705,P0.05)。结论锦州市HFRS疫源地普遍存在,鼠密度及带毒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群发病,应加强鼠间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无锡市鼠密度、鼠种构成、鼠带毒情况以及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情况,为制定有效综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区均设监测点,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捕获鼠计数并分类,采集鼠肺样本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原.[结果]2005~2007年平均鼠密度为0.82%,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共剖取鼠肺150份,阳性1份,带毒率为0.67%.[结论]无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鼠间带毒率很低,在本地流行趋势呈较弱水平,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规律,指导防治工作开展。[方法]对招远市1986~2005年HFRS疫情与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5年合计发生HFRS病人440例,死亡31例。年均发病率3.86/10万,男性为5.78/io万,女性为1.92/10万(P〈0.01);25~65岁发病率最高;病人中,农民、民工占80.86%;10月至次年1月发病数占总数的60.68%,3~6月发病数占总数的23.41%。平均鼠密度为3.14%,室内主要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野外优势鼠种为大仓鼠、黑线姬鼠和小仓鼠;鼠带毒率为4.39%。[结论]招远市近年来HFRS疫情呈下降趋势,但发病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及传染源带毒情况,制定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策略。方法按照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分别对我县人间疫情、鼠间带毒情况进行监测。结果淮阳县从1993年-2006年共发生肾综合性出血热208例,年均发病率1.54/10万,死亡18例,病死率8.65%。野鼠带毒率为2.19%,家鼠带毒率为3.02%。结论提示在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时,高危人群应及时接种出血热疫苗,在室内灭鼠的同时注意野鼠的杀灭和野外作业者的个人防护,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凤城市鼠种构成、密度、带毒率,为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鼠夹夹夜法,诱饵为花生米。结果共捕获鼠种7种,鼠种构成中,村内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9.65%;村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82.05%。村内鼠密度6.19%,村外5.60%,总鼠密度5.88%。结论凤城地区的出血热疫情流行高峰和春秋季节鼠密度及带毒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1998~200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带病毒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鼠带汉坦病毒(Hantavirus,HV)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的关系。[方法]在HFRS疫区捕鼠,用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检测鼠肺标本的HV抗原与抗体。[结果]1998~2002年,在山东省HFRS疫区捕获的褐家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HV带毒率分别为5.62%、0.40%和0.49%。春季鼠带毒率为4.61%,秋季鼠带毒率为3.46%。[结论]褐家鼠带毒率高于其他鼠。要加强HV宿主动物监测,合理指导HFRS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淄博市博山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0年淄博市博山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合计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156例,年均发病率为5.62/10万。年均发病率(/10万),2005~2010年分别为13.72、6.46、5.61、3.67、2.38、1.74(P<0.01);男性为8.10,女性为3.15(P<0.01);农村为5.84,城区为4.92(P>0.05)。156例病人中,40~49岁占35.26%;农民占55.77%,工人占17.31%;10~12、5~7月为发病高峰,分别占39.10%、27.56%。[结论]淄博市博山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绍兴县1984-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绍兴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以掌握我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动态,并对防制对策提出建议。[方法]对疫情资料按监测方法进行人间及鼠间疫情监测。[结果]1984-2000年我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257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为1.64/10万,病死率为1.17%;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以春夏季高峰为主并伴随冬季小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3.6%,仍以男性青壮年为主,野外鼠密度为6.9%,室内鼠密度为5.7%。[结论]我县存在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低发疫区,加强监测力度,开展重点人群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五莲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点,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控信息系统五莲县2004~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五莲县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470例,年均发病率为13.15/10万(470/3 575 051),发病率呈逐步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以中南部山区洪凝镇、街头镇为主,占43.62%;秋冬季高峰明显,每年的10~11月为主要发病月份;发病以青壮年农民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农民发病最多415例,占72.92%。[结论]近年五莲县的出血热疫情呈下降趋势,今后应在做好日常防控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秋冬季山区农民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0.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以高病死率为特点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济南市自1982年报告首例后,发病率逐年上升,1986年和1995年分别出现流行高峰年,随后发病率平稳下降.为掌握该市HFRS人间疫情、鼠间疫情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做好HFRS的防治工作.2003年对济南市疫情分布特点及鼠种密度和带毒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