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9.5%(15/158),胰瘘相关死亡率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胰肠吻合口缝合方式是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OR=4.670)、胰腺质软(OR=6.035)、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OR=3.607)。结论:BMI>25、胰腺质软、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有效的术前评估、丰富的手术经验、采用合适的胰肠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胰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杨斌  罗蒙  施维锦 《上海医学》2001,24(12):743-74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治疗成功的关键。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的58例患者分成两组:胰瘘组与无胰瘘组,分别对术前与术中发生的胰瘘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8例中,胰瘘发生率为29.0%(17/58例),总死亡率为13.8%(8/58例),胰兼死亡率为11.1%(2/17例),胰瘘都发生在术后第5天(1-20d),术前低白蛋白血症(<30g/L),壶腹部癌及术中未能置入内支撑管构成危险因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有效的腹腔引流,合并生长抑素的使用。结论:认识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作出相应处理,减少胰瘘的发生率,是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成功的关键。有效的腹腔引流及生长抑素的使用是治疗成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发生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7月12月行PD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胰瘘组和未胰瘘组,生化瘘患者不计入胰瘘组,对可能引起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制定胰瘘的防治策略。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提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糖尿病为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12;OR=0.044)。结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是胰十二指肠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胰腺质软、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术中术后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术中根据术者经验采用合理的胰肠吻合,减少对胰腺不必要的牵拉,牢固缝合吻合口,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王雪磊  卞建民 《医学综述》2012,(18):3001-3003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引起术后感染和出血,导致二次手术治疗甚至死亡,有效地减少胰瘘的发生可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因此,PD后胰瘘的防治历来受到外科医师的关注。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很多,如患者全身因素、手术相关因素、疾病相关因素,认识并了解胰瘘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对胰瘘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如松  明华  朱天正 《重庆医学》2012,41(8):805-807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9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45例患者中,发生胰瘘23例,发生率为15.9%。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P=0.000)、糖尿病(P=0.046)、残余胰腺质地(P=0.034)及胰肠吻合方式(P=0.039)为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超体质量或肥胖(BMI≥24kg/m2)较正常体质量(BMI<24kg/m2)患者胰瘘的发生率高(P=0.027)。结论 BMI≥24kg/m2、质软的胰腺、套入式吻合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恢复情况,总结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单变量分析得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 g/L)、手术时间(≥6 h)、术后血红蛋白水平(<90 g/L)、术中出血量(≥1000 mL)为相关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 g/L)、术后血红蛋白水平(<90 g/L)、术中出血量(≥1000 mL)是影响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术中失血量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尽量纠正上述异常、减少术中失血有可能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121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发生胰漏(实验组),未发生胰漏患者103例(对照组),两组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直径、胰管支撑引流例数、应用生长抑素例数、胰腺质地、胰头癌例数及术前胆红素(≥171μmol/L)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171 μmol/L)、胰腺质地、胰头癌及胰管支撑引流例数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P<0.05).结论 术前胆红素(≥171 μmol/L)、胰腺质地、胰头癌及胰管支撑引流例数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12年9月间1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腹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60例患者中1例于手术当天因心源性休克死亡,予以除外,剩余159例腹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9.1%(78/159).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性别、胰腺质地、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是腹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后白蛋白、术中出血量、胰腺质地是腹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0.05).结论:术后白蛋白低、术中出血量大、胰腺质地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可降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其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结果 术后胰瘘发生率17%(6/34).胰肠吻合方式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肠吻合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选择胰肠捆绑式吻合,术中精细操作,是降低胰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6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施行6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这些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者24例,发生率为35.3%,死亡4例,病死率为5.9%.经分析确定5个与早期并发症相关的因素:未留置胆肠支撑管(OR=12.841)、术前最高胆红素水平大于等于171.1 μmol/L (OR=8.990)、胰肠吻合采用端端吻合方式(OR=8.542)、未留置胰肠支撑管(OR=8.522)、术中输血量大于等于1000 ml (OR=8.358).结论:胰瘘、胆瘘及出血仍然是PD术后的主要并发症,胰肠吻合采用端侧吻合方式,胆肠、胰肠吻合口留置支撑管,术后密切观察和及时积极的处理、配备有经验丰富人员的专业团队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杨威  周咏  金忱  傅德良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7):2134-2135,213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肠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2006年6月上海华山医院收治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肠道真菌感染的23例患者,及采取单纯随机法选择出的同期住院的术后未并发肠道真菌感染的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将12种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表明,其中4种因素差异有显著性,这些因素分别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低前白蛋白血症、糖尿病(BG>7.8mmol/L)及长时间TPN。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的4个变量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只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低前白蛋白血症和糖尿病(BG>7.8mmol/L)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低前白蛋白血症和糖尿病(BG>7.8mmol/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肠道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8例行PD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发生感染的病人作为感染组(21例),未发生感染的病人作为对照组(97例),对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引起PD术后感染的细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因素分析示两组病人术后胰瘘、术后白蛋白、手术时间、术前胆红素、术后血红蛋白、围手术期输血、术后空腹血糖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手术后胰瘘、术后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术后高血糖为PD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D术中应缩短手术时间,预防术后胰瘘、低蛋白血症和高血糖,以避免术后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并发症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6例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29.79%)。单因素分析年龄、术前总胆红素升高、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贫血、术前黄疸时间、术前减黄治疗、术中出血多及肿瘤患者肿瘤浸润深度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显著(P〈0.05)。多因素分析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术前黄疸时间、术中出血量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术前胆红素高、黄疸时间长、低白蛋白血症、贫血及术中失血过多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统一定义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腹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0年7月间295例PD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协作组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的标准诊断腹部并发症,并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腹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总的腹部并发症发生率为45.4%,病死率为3.4%,再手术率为5 1%.胃排空延迟49例(16.6%),胰瘘37例(12.5%),出血18例(6.1%),腹腔感染16例(5.4%),切口感染或裂开8例(2.7%),胆瘘4例次(1.4%),胃肠吻合口瘘1例(0.3%),不全性肠梗阻1例(0.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OR=3.310)和胰管直径( OR=2.278)是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瘘(OR=2.945)和术前高胆红素水平(OR=1.062)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瘘( OR=2.104)和腹腔感染(OR=1.326)是B/C级胃排空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消化道瘘(OR=1.965)是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推行统一定义来评价PD术后并发症,有助于并发症的诊治,也有利于学术交流.针对各自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PD术腹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胰瘘的发生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行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相关病例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预后危险因素。结果:术前显性黄疸、胰腺质与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胰腺质地是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术后胰瘘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18.
李芸 《吉林医学》2010,31(18):2905-290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行PD手术的胰头癌及壶腹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P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3%。术前胆红素≥171.1μmol/L的患者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胆红素<171.1μmol/L患者,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1000 ml患者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术中出血量<1000 ml患者,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胆红素水平≥171.1μmol/L和术中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45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红蛋白的水平、血清蛋白的水平、血胆红素水平以及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失血量、术后发生胰瘘的情况和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的情况共9项可能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经过调查分析,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与其手术前的血红蛋白水平偏低、血胆红素水平偏低、血清蛋白水平偏低、手术的时间较长、术中的失血量较大和在手术后发生胰瘘等因素有关,但与其性别、年龄和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等因素无关。在这4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术后感染的并发症,有3例患者发生了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有2例患者发生了胃排空障碍的并发症,有2例患者发生了腹腔内出血的并发症,有3例患者死亡。结论:患者存在术前的血红蛋白水平偏低、血胆红素水平偏低、血清蛋白水平偏低、手术的时间较长、术中的失血量较大和在手术后发生胰瘘等因素是导致其发生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应对上述情况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enectomy,PD)后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淅川县人民医院普外科4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未发生胃排空障碍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生胃排空延迟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术式以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oduo denectomy,PPPD)为主。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具体手术方式等,在临床工作中要针对这些因素,提高预防警惕性,降低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