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的方法,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避免高渗液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及组织坏死。方法:将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以下简称PICC)置人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静脉输液。结果:72例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69例,成功率为95.8%;输注各种药物后未出现药物外渗及严重的导管并发症,保证了治疗顺利完成。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而有效、正确的导管护理,则是PICC导管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尤琼  沈益平 《中外医疗》2009,28(34):148-148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结论PICC置管成功率高,解决了患者因休克、静脉条件不好而反复穿刺的痛苦及高营养液对外周血管的损害,确保液体的顺利输入,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且操作简单,危险性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上肢静脉置管困难改行颈外静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28例经上肢静脉置管障碍或穿刺失败的肿瘤患者,选择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均一次穿刺成功,无一例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导管留置时间为62~228 d,5例正在使用中。目前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堵管及滑脱等并发症,无一例中途拔管。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简单易学、更为安全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可作为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的一种补救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及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拔管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240例行PICC置管或CVC置管患者按照置管方式分为PICC组(n=140)与CVC组(n=100),所有患者均针对拔管因素开展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PICC组拔管例数显著少于CV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导管留置时间为(29.06±5.47)d,CVC组的导管留置时间为(16.11±6.14)d,PICC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很大潜能,结合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新生儿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体表测量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2例需PICC置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新生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以预穿刺点→胸骨上切迹→第三肋间隙的长度为导管置入长度,B组以预穿刺点至右侧胸锁关节的长度为导管置入长度,比较两组导管末端的上腔静脉到位情况。结果 A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72.22%,B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30.56%,两组导管末端的上腔静脉到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P〈0.01)。结论从预穿刺点量至右侧胸锁关节的体表测量方法可以显著提高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操作时间及并发症。方法分别观察PICC患者34例和CVC患者30例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PICC组一次成功率为91.2%,CVC组为86.7%,P〉0.05;PICC组平均操作时间为12min,CVC组为24min,P〈0.01;PICC组并发症14.7%,CVC组并发症为36.7%,P〈0.05。结论2组比较,一次置管成功率无明显差异,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ICC具有节省时间、并发症低、病人痛苦时间短等优点,满足需长期输液治疗患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穿刺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与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比较,PICC安全、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可有护士操作,在直视血管下穿刺,避免了盲穿引起的血胸、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两种置管静脉输注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将我科124例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分为两组,1组7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PICC,2组50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平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结果:PICC平均留置时间及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CVC。结论:PICC和CVC置管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与CVC置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置管方法,对于长期输液或化疗的患者,PICC置管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经患者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将PICC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大剂量化疗.结果 108例患者中102例一次穿刺成功,6例第二次穿刺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8~192d,化疗过程中共发生静脉炎4例,无1例出现渗漏性损伤.结论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患者痛苦,而护患双方的共同参与才是PICC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一般住院周期长,术后常需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有助于输液,静脉营养,监测中心静脉压等,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有一定的并发症,寻求最佳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径路,一直存在争议。我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采用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和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SVC)二种不同的方法用于31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理想的中心静脉穿刺路径,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同穿刺部位置入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PICC指征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穿刺置入PICC,观察组经腋静脉穿刺置入PICC,其余护理方法相同.比较2组的穿刺时间、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时间(1229.16±209.63)s,送管时间(51.35±126.38)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4.16±11.81)d,PICC堵管7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12.00%,脱管1例;对照组的穿刺时间(1447.31±426.70)s,送管时间(95.71±115.41)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3.76±15.41)d,静脉炎3例,PICC堵管8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21.74%.观察组的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2组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除肘部静脉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将腋静脉作为PICC穿刺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对其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恶性肿瘤实施PICC的15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0例患者在其肘部静脉处实施盲穿法将PICC导管置入;治疗组80例患者在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通过超声的引导将PICC导管置入。观察两组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1%,(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应用超声引导,可使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减低,临床应用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 PICC导管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PICC置管后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凶险的就是形成深静脉血栓,尽管其发生率很低,但血栓一旦形成,就会有肺栓塞、脑栓塞的危险,而这对患者而言是致命的[2]。现将我院肿瘤科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PICC导管置入后发生沿导管走行静脉多处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7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Power PICC组)和对照组(CVC组)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1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每1 000个导管日穿刺点红肿、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Power PIC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6%,CVC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Power PICC组13.12‰,CVC组5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比较,Power PICC组留置最长时间365 d,平均留置时间172.11±67.70,CVC组31.68±1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中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能够满足补液、多通路用药、血流动动力学监测,加压输液等,但Power PICC较CVC留置时间长,感染发生率低,同时对长期的后续治疗提供了良好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的护理应用经验。方法总结43例患者PICC置管方法、维护及置管后的常见并发症。结果43例患者穿刺成功后最长置管时间为360天。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对PICC的维护至关重要。结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运用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因反复穿刺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正确有效的维护能延长置管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108例,进行置管长度测量方法和导管X线定位的探讨。结果:导管管端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c值)为(47.90±10.96)mm,第6胸椎右侧上缘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D值)为(48.06±11.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2,P=0.718),本方法可行。结论:放置PICC管其末端均位于第6胸椎上缘周围,以右胸锁关节下缘至右第3胸肋关节下缘的长度的1/2加上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可作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体外测量长度。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覃艾新 《微创医学》2006,1(5):399-4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外周肘部浅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新方法。1929年德国医生Forss manm在自己身上将一根长65cm的导管由肘部静脉插入右心房,即为中心静脉量管(PICC)的开端。1992年德国医生在X线辅助下定位首次成功完成[1]。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病人需长期治疗,需要行静脉置管,但容易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通过对本科近年来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病例资料的分析,发现留置CVC导管感染机会明显高于PICC导管,而置管环境、导管选择及日常维护是发生感染主要原因,通过对置管各环节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解决临床传统穿刺不能完成的PICC病例,提高穿刺置入成功率.方法 对54例经静脉给药肿瘤化疗患者行超声引导PICC置管.结果 穿刺成功率98.1%(53/54),一次进针成功率92.5%(49/53),l例穿刺过程中患者主诉心悸,要求终止置管.结论 彩色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具有直观、动态、准确、安全的特点,大大地提高了穿刺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