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芳 《中国输血杂志》2008,21(8):573-573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总后卫生部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血液保障救援机制,根据地震灾区伤员救治工作需要,由沈阳、济南、南京、成都军区及第三军医大学等军队采供血机构迅即筹集了>100万ml的血液,并预约1万名献血者作为流动血液储备,加强精确血液保障能力.在震后24 h内,首批10万ml急救血液已从从解放军重庆血站调拨运抵成都;紧急调用我军自己研制的简易运血箱,发往承担输血救治伤员任务的各单位;而且在这次抗震救灾血液保障救援行动中,运用我军自主研发的运血装备和保温材料,解决了血液长途运输的温度保持及血液质量控制难题.  相似文献   

2.
2008年5.12日,四川省汶川县突发8.0级特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政府、部队和全社会民众快速反应组织救援,公民踊跃献血.成都血液应急保障工作作为本次医疗救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保障震后伤员救治用血,降低病死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战备血液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在军队战创伤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遇有大批量失血性休克、大面积烧伤、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等急危重伤员时,维和部队二级医院需及时供应足量的血液及制品。本文介绍了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以下简称联南苏团)当前血液保障现况,就我军在远离国土海外遂行任务时应急采血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军如何应对任务区供血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镇首批伤员检伤救治与后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第三军区大学西南医院医疗队在"5·12"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镇大批量伤员的检伤救治与后送转运工作,探讨地震灾害现场大批量伤员的医疗救援模式.方法 结合映秀镇救援现场实际,根据CRASHPLAN原则将救治区分为检伤分类区、轻伤区、重伤区和后送区.医疗队工作分组分区实施,检伤、治疗和后送在统一协调下展开.结果 到达后的3 d时间内,医疗队共计分类救治批量伤员415例,其中危重伤员251例,行清创手术153例次,紧急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12例次,直升机空运后送伤员317例.救治工作有序高效,所有伤员在救治过程和后送途中无一例死亡.结论 根据现场救治能力和医疗资源情况科学地把握检伤分类后送原则和分级救治原则,对地震灾害大批量伤员的医疗救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伤员救治过程中日间病房的医疗物资准备、管理经验,为日后应对突发事件中医院综合性病房医疗物资保障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收集整理汶川地震伤员救治过程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病房医疗救治数据、医疗队和护理模式、物资准备与管理等相关资料。结果在此次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华西医院日间病房的医疗护理高效有序的物资服务流程管理与准备工作为其圆满完成大量地震伤员的救治任务提供了充分保障。5月12日至5月29日收治224例地震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论日间病房作为以护理为中心的综合性病房,转型和管理具有灵活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首先腾出可收治病人的病床资源并快速有效地准备充足的医疗物资展开医疗救护,满足紧急救援伤员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汶川大地震伤后应急救援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首批赶到地震中心区的医疗救援人员,作者根据自己参加救援的经历,回顾总结了前线救治的系列过程,提出了参与救援人员的合理安排,伤员的早期有效处置,物资供应的后勤保障是早期成功救治大量伤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灾难突发事件发生后医院医疗救援队紧急出动实施救援的组织与工作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灾难突发事件中本院医疗救援队对300余例伤员的救治情况。结果在本院应急救援系统的指导下,本院医疗救援队圆满完成了本院灾难突发事件伤员的救治任务。结论建设常备兼职专业的医疗救援队是应对灾难突发事件、保障伤员生命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战创伤救护模式在大批量地震伤员分诊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批量地震伤员集中分诊救治的模式。方法将战创伤救护模式运用于大批量地震伤员的分诊救治实践。结果依托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参照战创伤救治模式组织实施成批伤员救治,保证了指挥协调通畅、分类预检及时、重伤救治有序、后送保障有力,充分发挥了军队医院应急机动、快速反应的优势。结论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平战时期战创伤救护模式,对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大批量伤员的救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救治汶川大地震伤员的输血疗效。方法观察41名地震伤员的输血治疗情况,检测伤员输血前后的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41名地震伤员输全血和/或红细胞悬液400—6400ml,平均输血量1233ml,血浆200—9600ml,平均输血浆1550ml。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血前后伤员RBC、Hct明显升高,电解质无明显变化,血钾水平稍有下降(4.64±0.67)mmol/L vs 4.06±0.30mmol/L,P>0.05)。结论输血治疗是地震伤员的重要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灾难救援护理人员抽组方案的构建,提高护理应急能力及伤员救治成功率.方法:分析灾害医学救援特点,构建护理人员抽组方案.结果:我院收治的交通事故伤员276例,按成立灾难护理人员抽组前、后分为142例和134例,比较两组伤员来院接受救治时间、特殊检查时间、从到院到接受治疗的时间、死亡人数.结果:实施抽组方案前后护理应急能力及救治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构建灾害救援护理人员抽组方案,可提高护理应急能力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院船执行海上防卫任务血液保障模式,为搭建战创伤救治血液保障平台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对医院船近几年在重大任务中血液保障方面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医院船血液保障现状,参考卫勤专家血液保障理论,借鉴外军医院船血液保障经验,提出我军医院船血液保障模式。结果医院船在执行海上防卫任务时应采用血液携行与应急采供血相结合的血液保障模式,在血液储备方面,近海任务时应以液态血为主要储备,远海任务时应以固态血为主要储备。结论医院船建立以实物储备为基础储备,以"流动血库"为应急补充的血液保障模式,可为海上防卫任务中的战创伤输血救治提供理想平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第二批“国家医疗专家组”参加和指导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伤员救治工作的经验,分析我国对地震灾难伤员医疗救治的现况.方法与结果 在芦山地震救援中,医疗抢救明确了“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个集中”原则,做到了集中重症伤员迅速转运,多环节兼顾;实行前线流动方舱、区域转运枢纽、后方救治中心的多环节串联;多学科专家团队和主管医生合作沟通,动态多次排查检伤,及时识别与治疗危重伤员;迅速摸清震伤特点,建立适当的多学科、多层次专家队伍,根据震情和伤情的不同及时调整救治队伍,做到岗位不同、派出的专家层次不同,充分发挥了医疗专家的最大作用;同时重视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早期结合,最大程度地降低危重伤员的伤亡率和致残率.结论 “4·20”芦山地震的医疗救援是近年我国地震医疗救治经历中的典范,体现了及时、有力、迅速、科学、高效的特点;“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个集中”原则是医疗抢救成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结合我军卫勤的新特点和新的使命任务,亟需研究为战争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做准备的救护训练方式.战伤急救五项技术是伤员快速救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海军的视角,从野战输血技术、血液保障机制和输血救治理念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军战时血液保障模式的特点与现状,可见美军的战时血液保障体系在不断经历战争考验后,已能满足美军跨洋作战和全球范围保障的卫勤需求,而我军现有的血液保障体系在这些方面与美军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从中得到的启示是:随着中国海军建设的战略转型,原有近海防御的血液保障理念亟需转变,新常态、新形势下的我军血液保障机制与战伤输血救治水平亟待完善与提高,以建设适应远海防卫的战时血液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伤员的紧急医疗分级救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5.12汶川地震伤员紧急医疗救援进行总结,分析讨论灾害发生时紧急医疗分级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日至8月12日四川省地震医疗救治伤员资料和紧急医疗救援队资料。结果救援医疗队员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集结灾区,救治伤员达374640,其中住院治疗96540人,在灾害现场急救、各级医院院内救治、跨省病员转移、重症集中收治等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救治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死亡率。结论5.12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工作主要以三级救治模式全面展开,一级救治是始动环节,二级救治是关键环节,三级救治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距离极重灾区北川、平武县最近的一所三甲医院,在震后45天内收治了l804例伤员。本文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了该院在医疗救援的组织管理、伤员救治和后勤保障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建立和完善突发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应急物质储备和供应体系,重视心理干预和对救援人员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重视超声技术在地震灾害急危重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提高我国灾害医学救援水平。方法:根据近年来我国历次重大地震医学救援中超声技术对急危重伤员的救治经验,综合分析。结果:超声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在历次重大地震灾害的医学救援中,对颅脑外伤、腹部实质脏器损伤以及四肢骨折等急危重伤情的快速甄别发挥了重要的救治作用。结论:超声技术将在地震急危重伤员的科学救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群体伤亡事件的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掌握了联合国对群体伤亡事件的处置,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灾难医学救援体系有重要启迪.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合国卫勤保障中群体伤亡事件的处置程序,如事件报告伤员分类及现场处理和伤员后送等.结果协同有效的急救体系和分类分级的伤员救治,最大限度地挽救了伤员的生命.结论重视灾难医疗求援教育,提高求援质量.  相似文献   

19.
赵炜  冯聪  陈力  黎檀实 《临床急诊杂志》2013,(7):304-305,307
目的:实现地震批量伤员的科学救治,提高我国灾害医学救援水平。方法:根据芦山地震医学救援的基本情况,结合汶川、玉树地震的救援经验,综合总结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分级别阶梯救治;分阶段重点救治;多学科协作救治;海陆空立体救治;信息化高效救治。结论:根据目前我国灾害医学救援现状,应进一步健全国家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完善各级灾害医学救援预案,重视空运后送和信息化救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河南省5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保持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保证现场急救和顺利转运伤员到医院.应急医疗救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医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结果:5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59人,181例伤员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6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79例康复出院.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需要公安、消防、医疗急救等多系统的协调合作,急诊医学专家指导大批伤员的分类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