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SPECT/CT ^13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42例拟诊肾上腺疾病的患者SPECT/CT ^13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B超、CT、MRI、尿-香草基杏仁酸(VMA)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42例拟诊肾上腺疾病的患者中SPECT/CT ^13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8例(42.85%),肾上腺髓质增生7例(16.67%)。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和3例肾上腺髓质增生SPECT/CT ^13I-MIBG显像分别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3例(阳性率100%)及肾上腺髓质增生3例,明显高于MRI、CT、B超及24小时尿VMA。结论:SPECT/CT ^13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对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具有良好的定位、定性价值,明显优于B超、CT、MRI、尿VMA等检查。  相似文献   

2.
SPECT/CT ~(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在肾上腺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SPECTCT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42例拟诊肾上腺疾病的患者SPECTCT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B超、CT、MRI、尿-香草基杏仁酸(A)及术后病理结VM果。结果:42例拟诊肾上腺疾病的患者中SPECTCT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8例(42.85%),肾上腺髓质增生7例(16.67%)。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和3例肾上腺髓质增生SPECTCTI-MIBG显像分别诊131断为嗜铬细胞瘤13例(阳性率100%)及肾上腺髓质增生3例,明显高于MRI、CT、B超及24小时尿VMA。结论:SPECTCT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对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具有良好的定位、定性价值,明显优于B131超、CT、MRI、尿VMA等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同时与CT、B超及尿VMA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病例选择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及经临床确诊的2例高血压患者,4例肾上腺肿大患者及1例肾上腺皮质瘤患者,受检者静脉缓注^131I-MIBG111MBg,注射后24h,48h使用SPECT进行全身和局部显像。结果 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可见患侧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心肌,肝脏不显影,其他7例非嗜铬细胞瘤患者肾上腺不显影,但有6例心肌,肝脏显影。^131I-MIBG显像阳性率为100%,CT检查阳性率为66.7%,B超检查3例患者只能定位,不能定性,VMA检测阳性率为100%,结论 ^131I-MIBG显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优于CT、B超和尿VMA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31I-MIBG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30例临床疑似嗜铬细胞瘤的患者接受131I-MIBG全身显像,其中接受B超、CT和MR检查者分别有326、400和77例,接受病理检查者178例. 结果 430例患者中108例确诊为嗜铬细胞瘤,89例131I-MIBG显像阳性,阴性19例.131I-MIBG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2.41%、100%和95.70%;对单侧肾上腺病灶、双侧肾上腺病灶、异位病灶以及恶性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0.00%(54/60)、45.45%(5/11)、85.71%(24/28)以及66.67%(6/9).在所有患者、同时具有临床症状(高血压或头痛、心悸、大汗三联征中至少一项)和阳性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B超、CT或MR至少一项为阳性)的患者以及同时具有临床症状、阳性24小时尿儿茶酚胺和阳性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患者中,131I-MIBG显像的阳性率分别为20.69%、35.15%以及6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例肾上腺意外瘤中确诊为嗜铬细胞瘤10例,131I-MIBG显像阳性8例. 结论 131I-MIBG显像是嗜铬细胞瘤首选的确诊方法,但不宜将其作为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提高儿茶酚胺症的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1--2001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儿茶酚胺症84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4例均经手术治疗,良性76例,恶性8例;肿瘤位于肾上腺68例,异住嗜铬细胞瘤8例,肾上腺髓质增生8例。结论:尿VMA检查是儿茶酚胺症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B超、CT、MRI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131I-MIBG检查同时为定性及定位的主要依据。根本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术后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定位诊断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影像学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手术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影像学诊断的45例嗜铬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左侧肾上腺单发17例,右侧肾上腺单发15例,双侧肾上腺单发2例,右侧肾上腺多发1例,异位10例。良性嗜铬细胞瘤39例,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USG、CT、MRI、131I-MIBG SPECT检查定位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0%,96%,95%,100%。结论:应用综合影像技术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梁月有  郑克立  戴宇平  丘少鹏 《新医学》2001,32(12):730-731
目的:总结对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的24小时尿儿茶酚胺均有不同程度升高(690nmol/24h-1023nmol/24h),静脉肾盂造影提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3例;单行B超或CT检查提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分别为6例和5例;B超结合CT检查提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7例。9例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平均存活期为8.5个月至38个月,中位数16个月;3例经儿茶酚胺检测,B超及CT检查诊断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因一般情况差或广泛远处转移未行手术,其中1例行化学治疗,均于9个月内死亡,结论:检测24小时尿儿茶酚胺,并行B超及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PHEO)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PHEO的临床资料。结果:肾上腺PHEO占87%,肾上腺外占13%,恶性占9%。阵发高血压型占65%。24h尿VMA、5h尿VMA/Cr测定、B超、CT或MR、131I-MIBG测查阳性率分别为85%、75%、82%、96%、96%。结论:PHEO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长、病情重者引发心、脑、肾、消化、内分泌等系统严重并发症。充分的术前准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肾上腺占位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64例肾上腺肿块术前经B超,CT以及MRI诊断,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其中肾上腺皮质癌4例,转移癌6例,肾上腺腺瘤18例,嗜铬细胞瘤25例,肾上腺囊肿7例,肾上腺皮质增生肥大3例,肾上腺结核1例。研究显示B超、CT以及MRI诊断正确符合率分别为83.3%、95.1%、96.4%。结论:B超是筛选诊断肾上腺肿块的首选方法,CT和MRI诊断正确率较高,两者无明显统计差异,是肾上腺肿块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和临床医生制定合理手术方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沈新映  谭淑芳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1055-1056
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曾一度被视为手术禁忌证,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在有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基础上,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不仅手术时间与开放手术相仿,而且术中血压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小于开放手术,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术后恢复快,是治疗嗜铬细胞瘤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我院于1999年12月~2005年3月开展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47例,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7例,男性30例,女性17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9岁,术前经尿VMA,MRI及[3]I-MIBG确诊为功能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7例,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X线造影、B超、CT对43例肾上腺肿块的诊断、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其中肾上腺癌3例、转移癌4例(7个癌灶),肾上腺腺瘤12例,嗜铬细胞瘤15例(16个瘤),肾上腺囊肿4例。肾上腺髓质指肪瘸和髓质出血各1例,肾上腺皮质增生肥大3例。X线腹膜后充气造影正确率40%(2/5),X线肾盂造影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膀胱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良梅 《护理研究》2004,18(6):557-558
膀胱嗜铬细胞瘤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以外嗜铬细胞的非上皮性肿瘤 ,临床较为罕见 ,约占整个膀胱肿瘤的 0 .3 8%。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排尿时或排尿后出现头痛、心悸、面色苍白、多汗和血压升高 ,B超、CT和尿香草基杏仁酸 (VMA)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是目前治疗膀胱嗜铬细胞瘤的惟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入路施行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行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32例,术前经尿VMA、MRI及^131I-MIBG确诊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6例,拟诊嗜铬细胞瘤6例。术前均用苯苄胺等药物准备2—4周。手术采用气管内麻醉,取患侧向上的全侧卧位,经腹膜后入路,“手指分离法”建立腹膜后工作空间,显露肿瘤,用超声刀分离肿瘤周围组织,较大的血管及肾上腺中央静脉用钛夹双重钳夹后剪断,将瘤体置入标本袋内取出。结果32例均在腹膜后腹腔镜下顺利切除肿瘤。手术时间45—180min,平均(91.2±22.5)min。出血量20—160ml,平均(64.3±24.1)ml。29例(90.6%)在分离瘤体时血压波动〈40mmHg。瘤体直径28—53mm,平均(39.5±7.7)mm。术后血压稳定,疼痛较轻,术后4—9d出院。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结论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具有操作精细准确,不需过多地推动和挤压肿瘤,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肾上腺髓质分泌物CgA、NSE和SYN在髓质病变中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在肾上腺髓质病变中的分布特点;证明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是一有机整体,在肾上腺髓质发生病变时,髓质可能参与皮质功能的调节,从而导致皮质功能的异常;阐明出现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性的可能原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皮、髓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病例进行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染色,正常肾上腺作为对照,观察其在皮质中分布特点。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皮质中均可见嗜铬蛋白A染色阳性细胞,髓质增生和正常肾上腺病例皮质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染色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和嗜铬细胞癌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阳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皮质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阳性,正常肾上腺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阴性。结论: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分布特点可以帮助鉴别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肾上腺皮、髓质之间联系紧密,受共同机理所调控,除经典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外,肾上腺皮、髓质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解剖学和内分泌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效果较好,但手术风险大,术前准备必须充分,手术期护理也非常重要。我院1999年以来,为27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作了肿瘤摘除手术,无1例发生意外,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7例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8~65岁,平均46岁,病程1个月~6年。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高血压伴头痛、头晕、心悸、多汗等。16例24h尿VMA升高,5例血糖较高。经B超、CT或MRI检查诊断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位于左侧肾上腺10例,右侧17例。体积2.0cm×1.0cm×1.5cm~10.5cm×8.0cm×9.5cm。术前2~4周常规服用α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增生(AMH)的临床特点、误诊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误诊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肾上腺髓质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术前全部误诊,均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全切术,3例行肾上腺全切术。手术均成功,预后均良好。结论:该病症系良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嗜铬细胞瘤相似,临床医师应重视此病,结合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肿瘤的诊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总结14例肾上腺肿瘤的诊治.结果:14例肿瘤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0例,嗜铬细胞瘤4例,均以高血压为主要症状,入院后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9例皮质腺瘤,1例肾上腺皮质结节性增生,4例良性嗜铬细胞瘤.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肾上腺肿瘤的定性诊断:化验检查;定位诊断:B超,CT检查;治疗: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8.
膀胱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良梅 《护理研究》2004,18(3):557-558
膀胱嗜铬细胞瘤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以外嗜铬细胞的非上皮性肿瘤,临床较为罕见,约占整个膀胱肿瘤的0.38%。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排尿时或排尿后出现头痛、心悸、面色苍白、多汗和血压升高,B超、CT和尿香草基杏仁酸(VMA)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是目前治疗膀胱嗜铬细胞瘤的惟一方法,但有一定危险性。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  相似文献   

19.
肾上腺偶发瘤是指无明显肾上腺皮、髓质功能亢进临床表现,在体检或因其它疾病作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肾上腺占位性病变。我院自1985年至1999年共收治15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11例,年龄26~73岁,平均45岁。CT首先发现肾上腺肿瘤3例,其余均是超声首诊,所有病例均行B超、CT检查。左侧6例,右侧9例。 本组病例均无高血压病史,超声及CT检查的原因是体检、腰腹痛、尿路结石、尿路感染、发热、腹泻。1例血NE:8.24pmol/m1(正常值0.51~3.26)明显增高(术后病理诊断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病变的CT诊断要点,并复习文献。结果:10例中,3例嗜铬细胞瘤,2例肾上腺皮质增生,2例肾上腺转移癌,2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1例肾上腺囊肿。结论:肾上腺各占位性病变均有特征性CT表现。CT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