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翠红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5):174-175
气管切开套管的选择与固定 气管切开病人绝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导致呼吸中枢抑制,呛咳排痰功能受限,常需给予通气支持。为便于充气与呼吸机连接,最好选用硅胶带气囊的气管套管,气囊充气后可避免切口渗血流入气道,亦避免食物反流误吸。但其不能消毒,内腔易被痰痂阻塞,如病情允许,可更换为金属套管或带内套管的一次性套管。更换应尽可能在气管切开1周后进行,否则气管软化塌陷导致窒息。更换应使用专门的气管切开包并准备充分,否则拔除旧套管后如不能及时置入新管,气管软化塌陷危险性如前所述。  相似文献   

2.
3.
可冲洗气管导管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可冲洗气管导管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价值。方法:将经鼻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对照组使用普通气管导管,分别记录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1.6%,发生时间13±4天,对照组发生率为48.7%,发生时间6±3天,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结论:正确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9例气管切开术后出现套管移位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9例气管切开套管移位的患者进行积极处理,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护,选择合适的套管,有效固定气管套管,加强管道管理,合理使用镇静剂,进行准确适当的肢体约束等护理措施。结果 9例患者经积极处理后均转危为安,顺利度过危险期;之后,除2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外,其余7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如护理措施到位并加强预防,可减少或避免气管套管移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梁淑芬 《广西医学》2012,34(11):1574-157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舒适护理的体会。方法对1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心理、生理的舒适护理。结果 10例中治愈拔管9例,带管出院1例,平均留置管套管20 d。结论舒适护理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利于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7.
<正> 例1 女,27岁,头痛发烧25d,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左眼球活动受限、神志恍惚2d入院,入院后行头颅CT、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结合病史,诊断为“双侧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次日病人为昏迷且“癫痫大发作”,呼吸浅速时而暂停、痰多粘稠不易吸出,立即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48h后病人自主呼吸仍未恢复,故行气管切开术第5天凌晨4点,因更换氧气筒时不慎将气管套管托出,值班医护人员立即重新将气管套管插入  相似文献   

8.
林敏  史祥平 《海南医学》2003,14(8):100-101
1.临床资料 自1999年2月至2002年1月气管切开使用硅胶管套管四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72岁,平均年龄78岁,气管切开使用硅胶气管套管最长23个月,最短1.5个月,平均8.5个月,帕金森病1例,脑血管意外1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呼吸衰竭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气道冲洗对机械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4例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机的患者分为A、B两组各42例。除常规气管切开护理外,A组患者采用按时吸痰法。B组采用气道冲洗后适时吸痰法。待病人吸气时,经气管套管将3~5ml气管湿化液注入气管支气管,刺激病人自主咳嗽将痰咳出,于气管套管口外或气管套管口处浅部吸去痰液。冲洗次数根据病人痰量调整1~2次/日,冲洗液量20~200ml/次。至咳出痰液较清澈结束冲洗。结果:B组患者VAP发生率(19%)显著低于A组(5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B组每日吸痰次数(6.0±5.2)次显著少于A组(11.0±9.5)次,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气道冲洗能减少吸痰次数,降低对气管黏膜的机械性刺激,同时具有治疗作用,可减少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是一种抢救危重患者的急诊手术,是保证重症患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气管切开后由于气道与外界直接相通,如护理不当,就会发生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往往对患者有起死回生的重要作用[1,2]。我院PICU病房2011年6月收治1名因重症手足口脑病引起呼衰导致气管切开后机械通气的患者,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护理,未发生感染和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及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时间长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喉癌患者维持呼吸通道的重要治疗方法,呼吸道管理是喉癌手术后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喉癌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有创人工呼吸道,其护理一直是专业护理人员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现将笔者所在ICU 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近250例行气管切开,临床护理中加强气道的管理,经过精心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患者的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50例患者,男193例,女57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2岁。其中重度中毒者18例、重型颅脑损伤47例、脑出血75例、喉癌患者2例,复合伤108例。气管切开后置一次性气管套管。治愈149例,转康复中心47例,死亡54例。护理过程中32例发生肺部感染,占12.8%,均为绿脓杆菌和肺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分析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科27例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气管切开护理的临床经验,提高气管切开护理质量,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维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措施,已成为抢救危重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对气管切开病人的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因气道直接与外界相通,缺乏正常气道的屏障作用,易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影响疾病的治疗与恢复.因此,严格、有效、细致的气道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2007年9月~2009年3月,我们收治95例气管切开患者,并给予精心呼吸道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保持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通畅。方法:患者吸烟史42年,痰多、干、黏稠,不易咳出和吸出,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因及时、有效地改进了护理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患者康复出院。结论:气管切开术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经常用到,但术后护理要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情、个体差异等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3例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2011-2012年在我科进行气管切开治疗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进行护理干预后,30例患者均恢复情况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为15%,相应处理后症状基本消失.结论 细化护理内容,规范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堵管问题.方法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堵管易引起失败,换用银质气管切开套管后堵管,均能堵48h,顺利拔除气管套管,再经过治疗后都达到临床痊愈出院.结果改用银质气管套管,表面光滑、阻力小,避免换套管导致粘膜气道损伤,减轻病人痛苦,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17.
殷素华 《当代医学》2010,16(4):115-115
气管切开是神经内科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急救手段,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然而术后护理尤为重要,如果护理不当可直接影响呼吸,随时发生窒息。我科自2007年5月~2008,年2月收治32例气管切开病人,最大限度减少了并发症及感染,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灵雅 《基层医学论坛》2013,(20):2686-268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套管堵塞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11年8月—2013年1月36例气管切开患者,采取人工气道温湿化管理,保持适当的气囊内压力及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经积极采取综合护理措施,36例气管切开患者均未发生套管堵塞,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预防气管套管堵塞。  相似文献   

19.
总结ICU 49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本组患者未因护理不当而导致并发症发生.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给予充分湿化气道,正确的吸痰,预防感染等科学的护理方法可以减少气管切开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ICU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对2009年1月~2009年9月入住ICU的48例患者气管切开后的护理工作和病情演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果 48例气管切开患者治愈43例,4例因伴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 患者气管切开后,做好基础护理,充分气道湿化 ,正确有效地吸痰,做好气管套管的护理及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措施,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