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原发性附睾肿瘤18例,(双侧1例),其中良性17例(腺样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和血管平滑肌瘤各1例)恶性1例。国内文献共报道82例(含个案),以腺样瘤和平滑肌瘤最常见。结合文献复习对发生率、组织来源,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报告了1979~1989年间10例原发性附睾肿瘤病例。其中腺样瘤6例,囊腺瘤3例,平滑肌瘤1例,均为良性。结合文献复习,对其发生率、组织来源、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作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阴囊内肿瘤90%来自睾丸,10%来自附件,即精索、睾丸鞘膜及附睾。其中附件肿瘤90%为精索肿瘤。原发性附睾肿瘤甚为罕见,国内1949年至1979年间仅见5篇个案报告。顾方六等统计北京医学院泌尿外科1951年至1979年间泌尿男性生殖系肿瘤1897例中,附睾肿瘤仅有47例(占2.5%)。现将我院所见一例原发性附睾腺样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附睾肿块5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78~1994年共收治附睾肿块57例,均行手术治疗,得到病理诊断,附睾肿瘤6例(腺样瘤3例,平滑肌瘤2例,囊性淋巴管瘤1例),精于性肉芽肿8例,附睾结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附睾肿瘤罕见,我院1958年1月~1999年4月有病 理诊断的234例附睾疾病中仅有12例附睾肿瘤,现报道如下。   1 临床病理资料   1.1 腺样瘤 5例,良性4例,恶性1例。年龄30~58岁,平均41.3 岁, 病程3个月~10年。4例表现为偶发性附睾肿物,1例以双侧附睾肿物伴局部隐痛入院。肿瘤位 于尾部4例,头部1例。3例位于左侧,1例位于右侧,另1例位于双侧。瘤体多呈圆形,体积0 .5 cm×0.5 cm×0.5 cm~1.0 cm×0.8 cm×0.8 cm,质地较硬,表面光滑,与周围组 织不粘连。2例以附睾肿物待诊,2例误诊为精子溢出性肉芽肿,1例误诊为附睾结核。肿瘤 大体标本如同前述。病理(光镜)改变:上皮细胞排列成腺管状,部分腺管扩张,被覆以扁平 上皮,形似淋巴管。部分排列成实心条索并相吻合成丛状。恶性者仍呈腺样排列,但曲细精 管被破坏,有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核分裂相及异型性。4例行肿瘤单纯切除术,1例行附睾切 除术。良性者有3例随访3~7年,均健在,1例恶性者术后未继续治疗并失访。   1.2 平滑肌瘤 3例,年龄30~43岁,平均37岁,病程1~5年。均以 阴囊 内无痛性肿物来诊,肿瘤均位于尾部,左侧2例,双侧1例。瘤体呈半圆形或圆形,表面较光 滑,质硬实,与周围组织不粘连,体积0.5 cm×0.5 cm×0.5 cm~0.8 cm×1.0 cm × 0.8 cm,睾丸、输精管均正常。术前1例明确诊断,余误诊为慢性附睾炎和附睾结核。均行 附睾切除术。2例随访7~21年,均健在。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附睾肿瘤十分罕见。1951年Longo、McDonald 和 Thompson 温习了世界文献,仅发现134例确诊的病例。附睾肿瘤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其中以腺瘤状肿瘤(adenomatoid tumor)为多见。其次是附睾平滑肌瘤,至1951年止,文献上共有14例报道。其体积可自胡桃到橘柑大小,通常合并有阴囊水囊肿,病程往往较长,肿块呈坚  相似文献   

7.
1856年Billroth 首次描述了腺样囊性上皮癌。当时命名为圆柱瘤,以后又有透明基质基底细胞癌、腺样囊性上皮癌、腺样囊性上皮瘤、腺肌上皮瘤等名。这类肿瘤在组织学上比较良性,类似良性混合瘤,但显微镜下肿瘤无包膜,且向周围浸润生长。同时临床上亦证实是一种恶性肿瘤。此类肿瘤起源于涎腺组织,占涎腺肿瘤6%。现将我院14例副鼻窦腺样囊性上皮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腺瘤样瘤以前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生殖系统所特有的良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它认识的逐步加深,发现其在子宫的发病率并不低,由于该肿瘤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无特异性,临床和病理易误诊、漏诊。现对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报道。旨在进一步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重视,提高检出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1月~2005年7月间,病理诊断为腺瘤样瘤2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5例;年龄26~55岁,平均32.8岁。其中腺瘤样病变位于子宫25例、附睾3例,占同期子宫和附睾良性肿瘤的2.12%(251181)和42.86%(37)。均经两位以上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21例腮腺肿瘤患者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增强扫描。结果 121例患者中,I类70例,除3例腺淋巴瘤外,67例均为良性混合瘤;II类34例,其中16例良性混合瘤,5例恶性混合瘤,7例腺淋巴瘤,4例血管瘤,2例黏液表皮样癌;III类17例,其中恶性混合瘤6例,黏液表皮样癌5例,囊腺癌2例,恶性淋巴瘤3例,腺泡细胞癌1例。结论 CT检查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对分辨良恶性腮腺肿瘤仍有一定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胡艳萍  李雪  崔莉  刘凤阁  刘彤  许丽娟 《中外医疗》2008,27(32):137-138
目的 探讨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鉴别诊断,并结合免疫组结果临床病理分析.方法 分析9例附睾腺瘤样瘤的大体、镜下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讨论. 结果 9例附睾腺瘤样瘤直径0.5~5.9cm,形态学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形成细小腔隙或腺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并不同程度地伴有平滑肌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衬覆上皮Calretinin、MC及AE1/AE3、 Vimentin阳性,EMA有5例阳性表达(55.6%),SMA、CEA、CD34、LCA、S-100、NF等均阴性,腺瘤样瘤须与血管瘤、平滑肌瘤、转移癌以及神经纤维瘤等进行鉴别. 结论腺瘤样瘤不常见,好发于男性或女性生殖系统,临床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支持其为间皮来源肿瘤,生物学行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腭部小涎腺肿瘤34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腭部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3月~2005年5月期间收治的34例已经病理证实的腭部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34例腭小涎腺肿瘤中,良性17例(13例为多形性腺瘤,2例为肌上皮瘤,乳头状囊腺瘤和黏液囊肿各1例),恶性17例(黏液表皮样癌11例,腺样囊性癌5例,混合瘤恶变1例),除3例患者放弃治疗外,其余均行手术治疗;仅有1例腺样囊性癌术后复发.结论:腭部小涎腺肿瘤良恶性各占一半,良性者绝大多数为多形性腺瘤,恶性者多为黏液表皮样癌或腺样囊性癌,手术的彻底性是治疗的关键,对腺样囊性癌应积极的沿可能累及的神经血管束行扩大切除术,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胡世滨  杨建明 《重庆医学》2003,32(11):1524-1524
目的 提高附睾肿块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55例附睾肿块病人手术治疗,并进行了病理学检查。结果 附睾非特异性肿块22例,结核14例.精液囊肿l0例,肉芽肿8例,腺样瘤1例。结论 附睾肿块大部分为良性病变,附睾肿块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体检和病理检查为主,手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与组织类型关系。方法:本组对我科7年来70例腮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及组织类型分析。结果:本组70例肿瘤中,良性60例,占85.7%,恶性10例,占14.3%。其中良性以多形性腺瘤多见,占78.32%,其次腺淋巴瘤占16.67%。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最多见,占50%。结论:通过对腮腺上皮性肿瘤70例临床病理分析,腮腺肿瘤中以良性最多见,良性中多形性腺瘤居多,腺淋巴瘤次之,腺淋巴瘤男明显多于女。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最多见,其次为腺样囊性癌,有明显的嗜神经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经外科手术切除的1025例肝脏肿瘤病理资料。结果17种肝脏肿瘤中,瘤样病变3种15例(1.45%);良性肿瘤6种95例(9.24%),其中肝血管瘤87例;恶性肿瘤9种915例(89.26%),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822例、胆管细胞癌73例。结论肝脏肿瘤病变中,绝大多数为恶性。良性以海绵状血管瘤居多,恶性则以原发性肝细胞癌为主。  相似文献   

15.
腮腺肿瘤是颌而部较常见的肿瘤。据北京医学院口腔病理室(1949至1974年)统计:涎腺肿瘤(包括良性恶性)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19%(近1/5)。其中涎腺的良性肿瘤最多见是混合瘤、乳头状囊腺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等等。恶性肿瘤比较常见的如腺癌、腺样囊性癌、恶性混合瘤、粘液表皮样癌等。保存面神经腮腺切除术是颌面外科在治疗腮腺肿瘤(特别是混合瘤和其他低度恶性肿瘤)、慢性炎症等疾病中所经常采用的手术方法。本文着重对我科自1979年至1983年五年间所进行的88例(90侧)腮腺手术在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些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临床资料性别:男性46例,女性42例(两例为双侧)。部位:左侧者男性29例,女性22例。右侧者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75岁(表1)  相似文献   

16.
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52例腮腺肿瘤患者CT表现。结果肿瘤按CT表现分三类:52例患者中,Ⅰ类30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楚,除1例腺淋巴瘤外,29例均为良性混合瘤:Ⅱ类15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欠均,边界较清或模糊,其中7例良性混合瘤,2例恶性混合瘤,3例腺淋巴瘤,2例血管瘤,1例黏液表皮样癌;Ⅲ类7例,形态不规则,边缘无法确定,其中恶性混合瘤2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囊腺癌1例,恶性淋巴瘤1例,腺泡细胞癌1例。结论CT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定性较为准确,特别是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腺淋巴瘤(Warthin氏瘤)是一种特殊的涎腺肿瘤,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组织来源于涎腺本身或淋巴结内的异位涎腺组织呈新生物样增生。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涎腺导管增生阻塞,内容溢出引起炎症或免疫反应,淋巴样组织聚集。我院1976~1986年80例腮腺良性上皮性肿瘤有腺淋巴瘤9例,结合临床及病理所见,观察到腺淋巴瘤均发生于50岁以上老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变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例瘤旁腺体、21例良性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erbB—2和bcl—2蛋白产物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示:C—erbB—2和bcl—2在良性多形性腺瘤中均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29%和19%,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erbB—2的表达率为58%,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胞膜;bcl—2表达率为46%,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核膜及部分胞浆中。5例瘤旁腺体内导管上皮细胞也存在C—erbB—2和bcl—2的过度表达。结果表明:C—erbB—2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中不仅存在细胞增殖基因调控失常同时也存在着细胞凋亡基因的调控失常,它们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我院1955—1988年间,经病理检验诊断为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和瘤样病变的1198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本文材料是来自就诊患者的活组织检查,故不能代表真正的肿瘤发病率,只能说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一般构成情况。2、在1198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囊肿为236例(19.70%),瘤样病变99例(8.26%),肿瘤863例(72.04%)。后者中良性670例(77.64%),恶性193例(22.36%),与国内报道良性多于恶性相同,但本组良性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0.
<正> 附睾疾病以非特异性炎症和结核居多,肿瘤甚少。自1975年以来共收治附睾腺样瘤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年龄30~51岁,平均40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6个月。均无肺结核史。主要症状为阴囊内肿块,可伴有阴囊坠胀及轻度疼痛。肿块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右附睾1例,左附睾5例。附睾头部4例,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