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巨大左心室是影响心脏瓣膜手术效果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总结巨大左心室(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0cm)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搞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08年4月138例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38~10.51cm,平均(7.98±0.39)c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5.20~7.93cm,平均(5.88±1.03)c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21~0.66,平均0.43±0.11;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0.10~0.45,平均0.25±0.07.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级89例、Ⅳ级49例.单行二尖瓣置换(MVR)57例,单行主动脉瓣置换(AVR) 2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DVR)40例,Bentall术15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78例.单瓣或双瓣置换的同时行部分左心室减容术(PLV)17例(均为LVEDD≥8.5cm,LVEF≤25%者). 结果:术后早期死亡8例,手术死亡率5.8%;死亡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LVEDD、LVESD、LVEF、LVFS,与术前结果对比,术后2周LVEDD、LVESD即较术前缩小;LVEF、LVFS术后半年明显改善;17例同期行PLV患者术后2周LVEDD、LVESD较术前明显缩小,LVEF、LVF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结论:采用含血心脏停搏液间断或持续灌注保护心肌,尽可能保留二尖瓣后瓣及其瓣下结构,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围手术期以预防为主的抗心律失常治疗是提高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疗效的关键.重症瓣膜患者瓣膜置换同期行PLV术的早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2.
大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 :分析 1 0 2例心胸比率≥ 0 .70大心脏瓣膜病人手术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全部应用人工机械瓣膜 ,手术施行了单纯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置换 ;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 ;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成形 ;联合瓣膜置换。附加术式为保留二尖瓣装置行二尖瓣置换 ,左心房折叠缝合及部分切除。结果 :全组术后早期死亡 5例 ,占同期手术病例的 4.9% ,晚期死亡 7例。长期生存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 ,心胸比率平均缩小 0 .1 9。结论 :大心脏瓣膜病人经围术期全面、确切的心肌保护 ,同时行改进的心脏瓣膜置换技术 ,完全可以得到救治 ,近、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治疗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53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8%;发生并发症22例,并发症发生率41.5%。术后随访心胸比(CT)、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D)、左房收缩末期前后径(LAS)均较前缩小,术后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心肌保护、保留二尖瓣装置、彻底纠正三尖瓣返流及严密的术后监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急诊心脏瓣膜置换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急诊心脏瓣膜置换的体会.方法对10例心脏瓣膜病并发难治性心衰患者施行人造瓣膜置换术,其中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4例,中低温心脏停跳手术6例,共施行主动脉瓣置换3例,二尖瓣置换5例,双辨置换2例.结果1例病人术后5 d死于急性肾衰,其余9例均治愈出院,住院天数12~36 d,平均(22±9.4)d,随访时间2~111个月,心功能Ⅰ级6例,Ⅱ级3例,术后9个月足月妊娠顺产1例.结论严重心脏瓣膜病变并发难治性心衰时在内科治疗无效,急诊瓣膜置换可使部分病例获得生存机会.必要的术前检查,平稳的麻醉诱导,接近生理的体外循环灌注,熟练的外科操作技巧,合并畸形的矫正,术后心功能的辅助等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人瓣膜替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7例重症瓣膜病瓣膜手术病人。术前平均LVd(A -P) 5 9.9± 13 .8mm(其中 >70mm 69例 ,占 2 3 .2 % ) ,LAs(A -P) 60 .2± 16.6mm(其中 >60mm13 3例 ,占 44 .8% ) ,LVFS 2 9.0 %± 8.4% ,LVEF 5 4.9%± 13 .4% ,C T 0 .66± 0 .0 9。结果 二次开胸 8例 (2 .7% ) ,低心排综合征 16例 (5 .4% ) ,肺功能不全 2 6例 (2 .0 % ) ,肝功能不全 5例 (1.7% ) ,肾功能不全 6例 (2 .0 % ) ,脑合并症 4例 (1.3 % ) ,急性胰腺炎 1例 (0 .3 % ) ,瓣周漏 3例 (1.0 % ) ,心包积液 16例 (5 .4% ) ,死亡 4例 (1.3 % )。术后 10 -14天 ,UCG复查LVd(A -P) ,LAs(A -P) ,C T较术前显著缩小 ,而LVFS和LVEF有所减少。结论 保留二尖瓣装置 ,双瓣置换术中人工瓣膜的合理选择和匹配 ,合并三尖瓣病变的处理 ,采用含血停跳液温冷温顺序灌注 ,加强术后处理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清 《中外医疗》2016,(30):14-16
目的:分析探讨在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中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同期组)和对照组(非同期组)各55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脏各项功能指标以及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出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胸比、LVEF、LVD(A-P)、LVS(A_P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心胸比、LVEF、LVD(A-P)、LVS(A_P)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出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出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45%)和死亡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18%)和死亡率(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临床效果显著,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特点、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围术期处理及术后左室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126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手术.男79例,女47例,年龄13~81(52±13)岁,病程0.3~42(18±12)年.患者病变均以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行二尖瓣置换术27例,二尖瓣成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1例,双瓣置换术25例,主动脉置换+二尖瓣成形术10例,同期行Bentall手术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58例,左心房折叠术62例.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4例,病死率3.17%.2例死于继发于低心排的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室颤动.术后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6例(36.5%),多器官功能不全26例(20.6%),低心排血量14例(11.1%).术前、术后早期(7~14 d)及术后随访(6~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心脏瓣膜术后左心室呈进行性缩小,左室舒张末直径(LNEDD)术前为(77±6)mm,术后分别为(63±12)mm(7~14 d)和(58±10)mm(6~12个月)(P<0.01),但6~12个月左心窒形态大多未能缩小至正常范围.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内径缩短率(LVFS)在术后早期降低,于术后6~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低于正常.LVEF术前为49%±12%,术后分别为42%±9%(7~14 d),51%±7%(6~12个月)(P<0.01).LNFS术前28%±7%,术后25%±4%(7~14 d),29%±5%(6~12个月)(P<0.05).结论 巨大左心室危重心脏瓣膜病可以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加强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术后早期左心室即开始明显回缩,但左心室收缩功能较术前降低.  相似文献   

8.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提高巨大左心室瓣膜病(LVEDD>70mm)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1月-2000年9月间,我科运用改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对47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患者实施的外科治疗。术前平均LVEDD78.2(70-96)mm,心功能Ⅲ级35例,Ⅳ级12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率为6.38%(3/47),全组无体循环气栓和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术后3-4周超声心动图复查,LVEDD技术前减小;心功能显著提高。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靠,可有效减轻低温和缺血再灌注对心肺等脏器的损伤;有利于避免术中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有利于重症瓣膜患者的手术治疗和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36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术前、术中、术后各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36例,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的低心排量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9例,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左心室后壁破裂1例。结论:患者年龄、心功能分级、心胸比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体外循环时间、术前血肌酐值、合并严重基础病等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死亡危险因素;重症低心排量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左心室后壁破裂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的死亡原因。术前谨慎选择手术患者、术中、术后给予相应有效地治疗措施能降低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38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18例,病死率4.68%。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2例,左心室破裂1例。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手术前心功能分级、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心胸比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心功能与心胸比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手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加强手术中心肌保护和手术后的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可望提高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总结该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3年1月-2006年12 月连续施行合并巨大左心室(左室舒张未内径(LVEDD)>70 mm)的心脏瓣膜替换手术19例,其中二尖瓣替换术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6例,双瓣膜替换术(DVR)9例,其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者11例,三尖瓣成形术12例.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者13例(68.42%),经内科治疗后均治愈,全组无早期(术后3个月内)死亡,与术前相比较,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时测定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均显著缩小(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LVFS)在术后1周时明显下降(P<0.05),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6个月时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更为完善系统的术前准备,完善的术中、术后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再次瓣膜手术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熙明  冯旭  何巍 《微创医学》2010,5(2):102-104
目的总结36例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手术的治疗方法及体会。方法 36例病人接受了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搏20例,心脏不停搏16例;其中二尖瓣置换21例,主动脉瓣置换10例,双瓣膜和三瓣膜置换5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4例,随访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再次换瓣手术应恰当掌握手术时机,可应用传统的心脏停搏法及不停搏法,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0引言我院2003-02/2006-05收治236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均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我们通过对其临床资料分析,了解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总结临床经验,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236(男102,女134)例,年龄16~69(平均45.8)岁,病程1mo~35a.风湿性心脏病213例,先天性心脏病23例,术前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122例(58%),Ⅲ级82例(29%),Ⅳ级59例(23%),胸片示心胸比率0.50~0.96,其中大于0.7者51例(12%),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径(LVEDD)56~78(平均67.8±7.8)mm,中重度肺高压24例,术前…  相似文献   

14.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5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方法采用中度低温(25℃~28℃)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共置换生物瓣12枚,机械瓣48枚,其中二尖瓣替换43例,主动脉瓣替换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同时替换8例,三尖瓣替换1例。结果心功能明显改善者46例且长期生存,心胸比率由平均0.74降为0.58(P<0.05)。早期死亡8例(14.28%),晚期死亡2例。结论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对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42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接受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生物瓣置换术,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5例,Ⅱ~Ⅲ级190例,Ⅳ级37例;心胸比例0.6~0.7者138例,0.5~0.6者55例,≥0.7者49例;合并心房颤动185例,合并糖尿病2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2例。行二尖瓣置换146例,其中三尖瓣成形36例;主动脉置换术22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置换49例;再次瓣膜置换25例。术后病人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结果本组病人住院期间死亡10例,死亡率为4%(10/242),术后心率过缓3例,并发呼吸道感染10例,低心排综合征4例,肾功能不全3例。术后随访190例,死亡5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75例,Ⅲ级10例。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施行生物瓣膜置换效果良好,手术安全可行,尤其适用于重症瓣膜病变及巨大心脏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病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092例瓣膜置换手术中21例死亡病例的术前心脏功能情况、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死亡原因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相关资料.结果:手术早期死亡21例(1、93%,21/1092),其中,心脏停跳手术组死亡9例(2.03%,9/444),心脏不停跳手术组早期死亡12例(1.85%,12/648),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二尖瓣置换手术死亡率最低为0.85%(6/694),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率最高为3、89%(12/308,P〈0.05);和存活病例相比较,死亡病例的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更长,CK和CK-MB明显增加(P〈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在死亡病例和存活病例问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原因中,低心排综合征死亡最高达12例(57.2%),心脏骤停、室颤、呼吸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结论:双瓣膜置换术在瓣膜置换手术中死亡率较高,并多发生在体外循环转流时间过长、心肌损伤标志物增加非常明显的患者;死亡原因以低心排综合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大剂量抑肽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成A组(抑肽组,n=20)和B组(对照组,n=20),A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1次加入5×104kIU/kg抑肽酶;B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相等容量的乳酸林格液代替。分别于围术期多时点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水平,记录两组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开放至复跳时间、自动复跳或电击复跳、复跳后低血压情况。结果A、B两组cTnI在CPB开始后均不同程度升高,A组升高值较B组低,在CPB后各时点的差异显著(P<0·01)。CK、CK-MB明显高于转流前,至开放循环72h后恢复至CPB前水平,A组的变化值均较B组小(P<0·01)。A组心脏自动复跳率、窦性心率恢复率高于B组(P<0·05)。电除颤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复跳后低血压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使用大剂量抑肽酶能加强心肌保护的效果,抑肽酶预处理减轻心肌缺血和再灌注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我国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较高,其瓣膜病变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这种瓣膜手术需要借助体外循环的辅助使心脏停止跳动才能得以进行,某些患者往往在经过手术修复或置换心脏瓣膜后,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即刻脱离体外循环。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1500例行体外循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41例停机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机械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12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所置换人工瓣膜的类型分为两组:A组85例应用机械瓣膜置换,B组40例应用生物瓣膜置换。比较两组的疗效,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A组围术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心功能较术前均显著改善,A组术后心功能优于B组。A组瓣周漏、血栓栓塞、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均<0.05)。结论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疗效确切,心功能改善明显,术后存活率高。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有效的术后抗凝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病的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414例病人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14例中风湿性瓣膜病349例、退行性瓣膜病21例、先天性瓣膜病13例,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31例。共行主动脉瓣膜置换(AVR)94例,二尖瓣置换(MVR)255例,双瓣置换(DVR)65例。414例手术并发症74例(17.9%)。围术期死亡16例(3.86%)。随访4个月-10年,远期死亡12例(3.02%),余各例均能从事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 适当地选择手术时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及恰当的术后抗凝治疗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