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利用RAPD分析13种石斛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对13种石斛属植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石斛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遗传多样性,U PGM A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利用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对供试材料DNA进行随机扩增,共得到18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有180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5.74%。采用U PGM A类平均法对扩增出的谱带进行遗传聚类分析,得出反映各种间亲缘关系的树状图。在遗传距离(D)=0.63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类,RAPD对基因组的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差异不大。结论该标记技术对石斛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分类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探索4种紫珠属药用植物的遗传多态性,为其种质鉴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试剂盒提取法提取裸花紫珠、广东紫珠、大叶紫珠与杜虹花4种新鲜植物叶中的总DNA,采用经过筛选的20条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试剂盒可有效获取4种紫珠植物的总DNA,扩增得到条带共152条,多态性条带137条,多态率达到88.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种紫珠供试材料共分为3类。结论:4种紫珠RAPD扩增后的聚类分析结果与植物形态学观察分类结果相一致,所得RAPD标记可用于紫珠属药用植物的多态性研究,为开发遗传鉴定的分子标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探索广西钩藤属药用植物的遗传多态性,为其种质鉴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优化的试剂盒提取法提取大叶钩藤、白钩藤、毛钩藤3种植物的总DNA。用经过筛选的18条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优化后的试剂盒提取法可有效获取3种钩藤属植物的基因组DNA,18条随机引物扩增得到条带共260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31条,多态率达到88.9%,扩增效果好。按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计算其遗传相似系数,结果显示,5份钩藤供试材料聚为3类。结论 3种广西钩藤属药用植物的聚类结果与其种和地理区域远近一致,与形态学观察可能存在差异。所得RAPD标记可用于钩藤属药用植物的多态性研究,并为今后开发遗传鉴定的分子标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15种石斛属药用植物,选用10个有效引物扩增出99条DNA片段,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UPGMA聚类图。分析结果表明:RAPD方法能有效鉴别所试石斛属植物,其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4.85%,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药用菊花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12,他引:9  
目的:分析不同药用菊花栽培类型的遗传差异。方法:采用2%CTAB法进行药用菊花的DNA提取,并用RAPD技术对22个类型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DNA进行检测,采用NTSYS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统计和聚类。结果:筛选得到的26个引物共得到了233条扩增DNA片断,其中89.7%的扩增条带表现出多态性,每个引物平均可扩增得到8.04条多态性片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APD技术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结论: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差异;药用菊花栽培类型间的差异与环境因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遗传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23个主要分布区的冬凌草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方法:从48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10条多态性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PCR扩增后共获得84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7条(PPB=91.67%),23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71~1.00;从7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5条多态性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PCR扩增后共获得21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条(PPB=76.19%),23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55~1.00。结果:聚类分析显示,不同地区冬凌草基因水平的分类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分布于伏牛山的冬凌草明显聚为一类,分布于太行山的冬凌草则聚为另一类。两种标记结果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36 5。结论:我国冬凌草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该研究为筛选优质种质资源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7.
魏晓雨  田义新  赵智灵  孙福仁 《中草药》2014,45(21):3153-3158
目的采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10个产地的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以人参及加拿大西洋参为对照,采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选取13个RAPD随机引物及12个ISSR引物对样品进行PCR扩增,根据条带数目,应用NTSYS-pc2.10e软件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3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97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81,多态性百分率为85.51%;12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99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64,多态性百分率为64.65%;通过聚类分析,RAPD及RAPD+ISSR综合将样品聚为4大类;ISSR将样品聚为2大类。结论 RAPD和ISSR标记构建的样品聚类树状图在分类上稍有差异,但总体趋势一致。人参与西洋参被明显区分开来;在ISSR上,吉林兴参镇与北岗镇西洋参与人参聚为一大类;在生长环境及种植条件影响下,东北部分产地西洋参与加拿大西洋参相比在遗传多样性上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满山红遗传背景与遗传关系,建立中药满山红的RAPD分析方法。方法:CTAB法提取不同产地满山红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PCR扩增产物,SPSS1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NTSYS2.10e软件进行遗传距离计算。结论: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随机引物,其扩增产物谱带多,特征好,共扩增出806条条带,多态性条带数710条,多态性比例为88.1%。结论:不同产地间的满山红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技术可用于鉴定满山红。  相似文献   

9.
柴胡栽培种的RAPD和AFLP遗传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应用不同的分子标记进行柴胡药材干根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柴胡栽培种鉴别和药材鉴别奠定基础。方法以柴胡栽培种干根为材料,采用RAPD和AFLP两种分析方法。结果以筛选到的3条随机引物对9个柴胡栽培种进行RAPD分析,共扩增出28条DNA带,平均每条引物组合扩增9.33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6.67条,多态性比率为71.43%;而在AFLP分析中,筛选出4对特异性引物,共获得107条DNA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26.7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23.25条,多态性比率为86.92%。经统计分析,9个柴胡栽培种RAPD和AFLP分析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61~0.93和0.39~0.86。UPGMA聚类分析,两种标记方法均可将9个柴胡栽培种聚为3大类群,聚类结果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结论以柴胡药材干根为材料,RAPD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均可用于植物种间及种下遗传关系分析,且AFLP条带较多,多样性丰富,更有利于柴胡属植物多样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佛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佛手种质资源多样性和遗传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佛手13份种质材料的亲缘关系.结果 从110条引物中筛选出16条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185条DNA带,其中多态性带有168条,多态率为90.8%.通过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67的水平上将13份材料分为3类.结论 佛手种质间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与以产地为依据对佛手进行品种类群划分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1.
苦叶七种质资源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苦叶七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30个苦叶七地方品种进行检测,并用NTSYS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统计和聚类。结果80个随机引物中有10个引物的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平均可扩增出6个片段。聚类分析表明,全部材料可划分为五个类群。结论苦叶七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2.
巴戟天不同农家类型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不同农家类型巴戟天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巴戟天5个不同农家类型的种质资源进行检测。结论:40个随机引物中有14个引物扩增产物具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平均可扩增出3~5个片段。聚类分析表明,全部材料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大叶种聚为一类,小叶种单独为一类。结果:不同农家类型巴戟天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石蒜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RAPD标记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袁菊红  孙视  彭峰  冯煦  夏冰 《中草药》2007,38(10):1555-1561
目的研究石蒜属4种植物的种间亲缘关系和同一种内不同采集地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分子佐证。方法用ISSR和RAPD标记分别对不同采集地的37份石蒜属植物(石蒜18份、中国石蒜10份、换锦花5份、忽地笑4份)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1)16条ISSR和17条RAPD引物分别扩增出229和215条带,多态比率分别为85.59%和69.77%,显然,ISSR检测出的多态性条带的能力优于RAPD;(2)ISSR和RAPD标记检测同组供试材料种间或种内的Nei′s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分别为0.5459~0.9345,0.6419~1.0000,平均为0.6836,0.7428。两者相关系数r=0.8582,达极显著水平。(3)ISSR和RAPD标记的分子聚类结果相近,两种标记均能准确地把不同来源的材料先按种聚类,种间的分子分类结果与传统经典分类相符;种内不同采集地材料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其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4)用POPGENE3.2分析的种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与用AMOVA进行的遗传变异巢式方差分析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两种标记均可用于石蒜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与种内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虽然ISSR标记在种间遗传多样性检测上分辨力较RAPD标记低,但ISSR标记能检测到更高的种内遗传差异性,更适合种下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娟  张春晖  姜博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2907-2909
目的分析不同居群的穿龙薯蓣及其近缘品种山药、盾叶薯蓣的亲缘关系,鉴别中药材穿龙薯蓣及其近缘品种。方法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扩增植物基因组DNA样品,利用NTSYS软件,建立了UPGMA聚类图结果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引物7条。共扩增出62条DNA片段。其中54条具有遗传多样性,多态率为92.71%。遗传相似系数在0.659 5~0.875;应用引物S75,S313可有效鉴别穿龙薯蓣、盾叶薯蓣、山药。结论不同居群的穿龙薯蓣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DNA带型差异可准确区分穿龙薯蓣、盾叶薯蓣及山药,RAPD方法可以准确、快速简便地鉴定中药。尤其在正确引种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芩种群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析中药黄芩道地性与遗传多样性。方法:用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分析(RAPD)方法,对13个居群62个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和并头黄芩S.scordifolia样本,进行遗传多样必琢黄芩居群遗传变异测定。结果:用14个随机引物,共获得114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2条。黄芩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性条带比率(PPB)值为95.5%,居群水平的平均PPB值为41.9%,黄芩样本RAPD聚类分析(UPGMA)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分支,但显示出与地理位置有关三个类群。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黄芩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8.83%,居群内变异占81.17%。结论:首次在分子水平上证明黄芩地性与遗传变异和地理环境有关系,并提出黄芩栽培选种的策略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其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中药黄芩道地性与遗传多样性。方法:用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分析(RAPD)方法,对13个居群62个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和并头黄芩S.scordifolia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黄芩居群遗传变异测定。结果:用14个随机引物,共获得114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2条。黄芩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性条带比率(PPB)值为95.5%,居群水平的平均PPB值为41.9%。黄芩样本RAPD聚类分析(UPGMA)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分支,但显示出与地理位置有关三个类群。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黄芩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8.83%,居群内变异占81.17%。结论:首次在分子水平上证明黄芩道地性与遗传变异和地理环境有关系,并提出黄芩栽培选种的策略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其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居群广藿香的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广藿香不同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内分化水平,寻找有效地鉴定不同居群广藿香DNA指纹特征方法。方法: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具较高多态性检测能力的引物。用这14个随机引物对5个栽培居群的广藿香进行了的分析,对得出的结果应用PopGen32软件进行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实验测出84个位点,其中单态位点17个,占20.24%;多态位点67个,占79.76%。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内不同栽培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结论:应用RAPD选择特定引物对广藿香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及不同居群的鉴定是可行的。RAPD技术为广藿香遗传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