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茂云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106-107
目的探讨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对胃癌的诊断、分期及可切除性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为胃癌的CT表现及分期诊断,预测手术可切除性,并与手术及病理相对照。结果37例胃癌的CT主要征象为胃壁增厚、僵硬、肿块。动脉期及门脉期病变明显强化,31例以门脉期更为显著;周围脏器浸润13例,淋巴结转移11例,远处转移5例;其中28例行手术治疗,9例CT评估为Ⅲ、Ⅳ期而放弃手术。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相符23例,CT增强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2.1%。结论(1)良好的检查技术是胃癌准确诊断的基础。(2)CT多期扫描能够正确评估胃癌的分期,对临床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作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4例胃癌患者,上述患者均接受了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根据扫描结果对患者进行TNM分期诊断,并与病理TNM分期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判断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T1期准确率为50.00%,T2期准确率为63.64%,T3期准确率为73.68%,T4期准确率为90.00%,T期整体准确率为72.73%;N0期准确率为68.75%,N1期准确率为76.19%,N2期准确率为85.71%,N期整体准确率为75.00%;M0期准确率为96.67%,M1期的准确率为85.71%,M期整体准确率为93.18%;CT与病理诊断对比在T分期与N分期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M分期对比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28层螺旋CT可较准确地显示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在胃癌M分期判断上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CT可以充分利用肝脏独特的血供特点完成全肝分期增强扫描。因此,螺旋CT检测肝内占位病灶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收集降近期有关肝脏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文献,对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技术、诊断肝内占位病灶的优点、主要适应证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6例肝血管瘤患者在螺旋CT平扫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资料。扫描范围为全肝;层厚为5mm~8mm,pitch=1.2,对比剂为优维显(300mgI/ml),采用单相期团注法注入剂量为80ml~100ml,流速2.5ml/s~3.5ml/s。延迟时间:动脉期(HAP)延迟25s~30s、门静脉期(PVP)延迟65s~70s、延迟期延迟3min~10min。结果:动脉期强化病灶49个(84.5%),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9个无明显强化病灶开始强化。延迟扫描见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填充,48个病灶(82.6%)完全填充为等密度,其余10个(17.2%)病灶部分充填。结论:肝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价螺旋CT(S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手术和病理证实45例胃癌,术前均作CT三期扫描,分析SCT对胃癌病灶的检出率及术前分期的准确率。结果:45例胃癌,SCT病灶检出率为100%,T分期准确率为73%(33/45),N分期准确度53%(24/45),M分期准确度为91%(41/45)。结论:S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在汝南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60例,术前所有患者接受螺旋CT增强扫描,术后淋巴结送病理科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螺旋CT增强扫描与平扫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转移准确度为85.00%,特异性为83.33%,敏感度为85.42%。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转移准确度高于螺旋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著提高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度,为临床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慎忠 《吉林医学》2013,(25):5110-5111
目的:总结甲状腺腺瘤CT三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提高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甲状腺腺瘤的CT资料,观察病灶的大小、数目、边缘、密度及三期增强的强化特点。结果:14例甲状腺腺瘤表现为单发(8例)或多发(6例)的结节共21个,边缘清晰(17个)或不清(4个),密度均匀(9个)或不均(12个),伴囊变(10个)、坏死(4个)、钙化(4个)、出血(1个),病灶呈低密度(20个)或高密度(1个),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9个)、不均匀强化(8个)、边缘环状强化(4个),14个实质分为主的病灶中,强化峰值可出现在动脉期(7个)、静脉期(5个)、延时期(2个)。结论: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合平扫对甲状腺腺瘤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12例患者以2.5~3.0ml/s注射100ml对比剂,分别于注射后25s、70s及5min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检出率。结果 共发现1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73%。动脉期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检出率明显增加达到93%。结论 SHCC的增强表现形式多样,螺旋CT增强扫描可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表现,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葛汉忠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890-893
目的评价螺旋CT(spiral CT,S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42例胃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进行TNM分期并与手术情况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42例胃癌病灶均明显增强,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69%、69%、71%。结论S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18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70s、延迟期5m 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 m l/s,剂量为1.5 m l/kg。结果:共发现2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65%。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后检出率明显增加达9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小肝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小肝癌在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三期扫描中的CT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小肝癌患者行平扫及三时相螺旋CT扫描,记录病变增强形态、特征,统计各期病灶检出数。结果:F劝脉期、站脉期、平衡期病灶检出数分别为92.85%、71.435、75.00%,动脉期与门脉期或平衡期之间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与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平衡期病灶包膜和边缘显示更加清晰。结论:三时相螺旋上肝癌的增强特  相似文献   

13.
刘灵灵  周聪 《黑龙江医学》2010,34(9):688-689
目的探讨MS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胃癌的MSCT表现。结果主要CT征象为胃壁增厚、僵硬、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变明显强化26例,其中以静脉期更显著14例;13例伴有周围脏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5例伴有远处转移。增强分期准确性达到80%。结论 MSCT增强可对胃癌作出更为完善的评价,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肺栓塞的诊断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肺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肺栓塞患者应用螺旋CT连续容积扫描,层厚3-7mm,扫描时间1s,对比剂流速2.5-3.5ml/s,扫描延迟时间15-20秒。结果:肺栓塞的CT表现:①直接征象:腔内充盈缺损;②间接征象;肺窗“马赛克”征及肺梗死性。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是快速,有效,无创伤诊断肺栓塞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肺栓塞的12例患者采取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主肺动脉栓塞者2例,右肺动脉栓塞者4例,左肺动脉栓塞者3例,叶或段肺动脉栓塞者3例。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栓塞诊断中,不仅特异性及敏感性高,而且无创、安全、快速、简便,是直观可靠的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连鹏  李剑辉 《吉林医学》2012,(36):7934-793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阅片分析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点。结果:小病灶的CT图像特点为,CT平扫时病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动脉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影;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呈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延迟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56例患者,共发现280个小病灶。结论:为提高小肝癌患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给予螺旋CT三期扫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 (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HCC患者34例,均采用MSCT平扫以及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并比较病灶的表现。结果34例患者中共检出40个病灶,平扫检出率为65.00%(26/40),动脉期为92.50%(37/40),门静脉期为70.00%(28/40),延迟期为90.00%(36/40);动脉期以高密度影为主(92.50%),静脉期以低密度影为主(67.60%),延迟期以低密度影为主(80.00%),动脉期与延迟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静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期联合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92.50%(37/40)。结论 MS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能够准确反映SHCC病灶强化的特征,对SHCC的早期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胃癌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12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时均接受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对胃癌患者术前的肿瘤侵犯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诊断价值。结果 126胃癌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侵犯程度Tis期15例,占11.90%;T1期23例,占18.25%;T2期26例,占20.63%;T3期38例,占30.15%;T4期24例,占19.05%。淋巴结转移N0期31例,占24.60%;N1期43例,占34.13%;N2期33例,占26.19%;N3期19例,占15.08%。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对胃癌术前肿瘤侵犯程度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5.24%(120/126)...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肝脓肿的螺旋CT表现特征,着重讨论动态增强扫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已证实的肝脓肿的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增强扫描表现为:(1)高灌注异常:非病变肝组织一过性不均匀强化。(2)边缘强化:肝脓肿灶周环状或不规则强化。(3)分隔状强化:肝脓肿整个病灶呈蜂窝状,簇状,分隔状持续强化。结论 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