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移植治疗糖尿病兔模型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3组:糖尿病PBS对照组(A组)、糖尿病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组(B组)、正常血糖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组(C组)。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7d后,通过肌内注射进行细胞移植。结果EPC移植后14d,彩超示B组兔缺血侧/正常侧下肢胫前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明显增加,动脉造影示该组缺血侧下肢动脉显影血管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EPC移植能有效治疗糖尿病兔模型下肢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骨髓来源的内皮细胞自体移植于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内皮修复及管壁组织结构的变化,以探讨骨髓来源的内皮细胞对内皮损伤的作用。方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并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以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细胞建立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实验组移植2ml密度为10^6/ml的骨髓来源的内皮细胞,对照组输注2ml磷酸盐缓冲溶液。Evan’s蓝染色检测各组内皮覆盖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在内膜的分布,HE染色检测血管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内皮覆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第7天为(54.1%±8.2%)和(30.0%±5.5%),移植后第14天为(81.8%±6.0%)和(63.6%±8.4%)。移植的细胞参与内膜修复,术后第7天荧光面积比值为(2.3%±0.5%),第14天为(4.2%±1.7%),实验组内膜及中膜增生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骨髓来源的内皮细胞移植是促进内皮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移植治疗糖尿病兔下肢缺血的病理及缺血肌肉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方法2006年1月至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将3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即糖尿病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A组)8只、糖尿病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组(B组)14只、正常血糖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组(C组)8只。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7d后,通过肌内注射进行细胞移植,用病理改变及肌浆中VEGF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EPC移植后14d,病理示3组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9.29±1.63)个/视野、(12.60±2.16)个/视野、(12.51±1.56)个/视野;血管数/肌束数分别为0.66±0.05,0.83±0.11,0.90±0.13;肌浆中VEGF质量分数[每克肌肉中VEGF因子的质量(ng)]分别为0.22±0.05,0.30±0.07,0.31±0.08;糖尿病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组与糖尿病PBS对照组比较,毛细血管密度、血管数/肌束数、VEGF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PC移植能有效治疗糖尿病兔下肢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progenitor endothelial cells,EPCs)移植促动脉损伤内皮修复的效果。方法将菲立磁(superparam agnetic iron oxide,SPIO)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双标记的EPC局部注入损伤颈动脉段腔内。术后1d、7d和28d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组织学检查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检测。结果MRI扫描发现移植部位出现低信号区。移植组HE、普鲁士蓝、vWF免疫组化染色、GFP荧光、偶氮蓝(Evans blue)染色均提示EPC可粘附于内膜损伤处,并随时间分化为内皮细胞;同时eNOS表达随时间变化而增多。结论菲立磁标记内皮祖细胞可促进动脉损伤内皮的修复,并可为MRI示踪。  相似文献   

5.
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EPC)在脑梗死后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EPC移植有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文章阐述了新血管形成和EPC与脑缺血的关系,并探讨了EPC移植治疗脑缺血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移植内皮祖细胞(EPCs)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兔单个核细胞,接种于人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并给予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0μg/L的EBM-2完全培养液培养2周。取健康大耳白兔,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并将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的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2周后实验组心外膜下直接注射EPCs(1.6×1010/L)悬液,对照组注射无菌PBS液。此外,两组均给予心肌梗死后常规药物治疗。术后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浆脑钠肽(BNP)浓度测定及计数移植区毛细血管。结果:实验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血浆BNP水平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P0.05)。移植细胞4周后,实验组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密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外膜下直接注射移植EPCs能够改善兔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延缓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内皮祖细胞粘附、迁移功能及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初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各10例,分离其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内皮祖细胞,并通过免疫荧光标记等方法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培养7天后分别观察2组内皮祖细胞的粘附和迁移能力.建立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模型,分别移植健康志愿...  相似文献   

8.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是成年个体中与血管新生关系最为紧密的干细胞成分,大量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均显示其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外周缺血性血管疾病及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现主要对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移植策略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损伤血管局部表达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是否能介导内皮祖细胞参与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的增生。方法培养、获取小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测定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迁移及AMD3100(CXCR4的拮抗剂)对其的影响。分别将内皮祖细胞培养基、内皮祖细胞及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经心脏穿刺注射给颈动脉损伤小鼠,在14天后取损伤血管检测内皮祖细胞募集情况、再内皮化情况及新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能诱导内皮祖细胞迁移(与对照组比较P<0.01),AMD3100能有效阻断该作用(AMD3100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较多注射的内皮祖细胞成功归巢到损伤血管处(14.2±3.6个/切片),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仅少量可成功归巢(4.0±2.5个/切片);内皮祖细胞注射能加速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比对照组:83.45%±5.44%比66.46%±6.16%,P<0.01),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注射则无效(68.02%±6.68%,与对照组比较P>0.05);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新生内膜增生厚度(19237±1875μm2)和内膜中膜比值(0.94±0.12)均小于对照组(34676±2412μm2和1.77±0.18)及AMD3100组(32451±2081μm2和1.60±0.17)(P<0.01)。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在介导移植的内皮祖细胞修复损伤血管内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于梗死心肌的增殖分化情况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EPCs,免疫荧光法检测其CD34+、CD133+和Flk-1+的表达。将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制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在梗死心肌处植入DAPI标记的EPCs(实验组)或M 199培养液(对照组)。移植后1周及4周,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并对梗死区心肌组织进行移植细胞形态学检查及毛细血管密度测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梗死周边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培养获得EPCs,其表型为CD34+、CD133+和Flk-1+。植入梗死区的EPCs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实验组梗死心肌处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并且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在移植后1周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移植后4周,实验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而移植后1周,两组大鼠超声检测心功能各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同种异体EPCs移植到梗死心肌大鼠缺血心肌能分化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然而PCI会导致机械性血管损伤,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再狭窄和支架内急性血栓事件。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现就EPC的作用特点、机制、预测机制和治疗作用等方面阐述EPC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内皮损伤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内皮祖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为探讨血管内皮再生修复机制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首先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和脾内皮祖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祖细胞的生长分化过程。标记FITC-AC133和PE-vWF鉴定内皮祖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然后选取培养7d的内皮祖细胞施加实验因素。分别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Matrigel管腔形成的体外模型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后,内皮祖细胞的OD490值、迁移的细胞数和形成的管腔数显著增加(P<0.001),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内皮祖细胞的OD490值、迁移的细胞数和形成的管腔数逐渐增加。结论在体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增强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并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和赖诺普利治疗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冠心病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两组患者均符合CHF诊断标准,心功能(NYHA)Ⅲ~Ⅳ级。对照组年龄83.2±6.0岁,病程0.8~10.5年;治疗组年龄83.6±5.0岁,病程0.6~11年。对照组给予休息、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抗感染、纠正心律失常及电解质紊乱、控制液体入量。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与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对象60例,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成颈动脉狭窄组40例(其中轻度狭窄组20例,中重度狭窄组20例),对照组20例。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抽取患者股动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至7天和21天鉴定为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计数细胞集落数量并分别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和HFN培养板测定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增值、迁移、黏附功能。结果颈动脉狭窄组患者吸烟、高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而年龄、性别、血糖、总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狭窄组外周血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均下降(P<0.05),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功能改变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受损,其数量与功能变化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检测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可间接预测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内皮祖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脏缺血性猝死的重要病理基础.研究证实易损斑块表面大面积内皮细胞受损和血栓形成,内皮受损后可引起炎症因子瀑布样反应、单核细胞浸润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进而促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班块形成,故修复受损血管内皮、促使血管重新内皮化已经成为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课题.近年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在体外氧化压降低环境中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电穿孔技术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质粒,计算转染效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常氧和低氧环境中低氧诱导因子1α、1β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质粒转染前后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转染前后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膜表面抗原决定簇、荧光报告蛋白空质粒或低氧诱导因子1α质粒转染组转后的组间差异,一氧化氮酶法鉴定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依赖性一氧化氮的释放活性,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分化程度。结果质粒转染效率约20%;转染20h,低氧诱导因子1αmRNA在常氧中及低氧中均有表达,表达程度与氧浓度无关(P>0.05);低氧及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上调(P<0.05);1β亚基表达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1%低氧3h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开始表达,6h时表达成倍增加,12h达高峰,24h表达回到基线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转染后常氧下孵育3天,转pEGFP组CD31 细胞占总细胞数40.2%±4.3%,低氧诱导因子1α组占53.8%±3.7%(P<0.05);孵育10天后转pEGFP组CD31 细胞占51.8%±3.5%,低氧诱导因子1α组占66.2%±6.6%(P<0.05)。转染后低氧下孵育3天,转pEGFP组CD31 细胞占总细胞数46.8%±3.5%,低氧诱导因子1α组占60.2%±5.0%(P<0.05);孵育10天,转pEGFP组CD31 细胞占59.0%±3.5%,低氧诱导因子1α组占76.1%±1.9%(P<0.05)。低氧较常氧易促一氧化氮释放,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使一氧化氮释放增加,释放含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量成正比,随刺激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低氧环境加快内皮祖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扩增,低氧诱导因子1α质粒转染同样促进内皮祖细胞分化。结论低氧诱导因子1α质粒能有效地应用于转录水平进行基因干扰治疗,并在低氧环境中增效,有助于促进内皮祖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为进一步诱导体内血管新生、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更广阔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人脐带血中内皮祖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产妇脐带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不同浓度(2、5、10μg/L)aFGF干预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aFGF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cl-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cl-2蛋白表达.同时对作用效果最为显著的组(5μg,/L aFGF组)分别培养6、12、24、48 h,分别观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凋亡状况,从而对其时效关系进行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aFGF可以显著抑制内皮祖细胞凋亡(P<0.05);5μg/L aFGF作用24 h时对细胞凋亡抑制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Bcl-2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aFGF能抑制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的凋亡,并通过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而发挥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密度脂蛋白与血管内皮祖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可在循环中增殖,并能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在胚胎血管发生和出生后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已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是高密度脂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祖细胞有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将该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睡眠因子1(Slfn1)对内皮祖细胞(EPC)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未给予任何处理的EPC,N-control组)、腺病毒阴性对照组(Ad-control组)、Slfn1腺病毒载体组(Ad-Slfn1组)、发夹状RNA阴性对照组(Sh RNA-control组)、发夹状RNA Slfn1干扰组(Sh RNA-Slfn1组)。分离培养大鼠骨髓源性EPC,用Sh RNA-control质粒、Ad-Slfn1及相应的对照质粒分别转染EPC,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lfn1及Cyclin D1表达,将EPC接种在预先铺好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中,观察其黏附功能。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Sh RNA-Slfn1组Slfn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Sh RNA-control组,Ad-Slfn1组Slfn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Ad-control组,说明转染有效。用Sh RNA-Slfn1减弱EPC Slfn1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EPC的黏附能力,过表达Slfn1基因则明显抑制EPC的黏附能力。细胞周期检查结果显示,降低EPC Slfn1基因的表达,EPC的细胞周期进入到S期细胞明显增多,过表达Slfn1基因使EPC的细胞周期停止在G1期。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Sh RNA-Slfn1组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Sh RNA-control组,而Ad-Slfn1组Cyclin D1的蛋白表达则明显低于Ad-control组。结论 Slfn1通过下游靶点Cyclin D1负性调控EPC的黏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10 mg/d、20 mg/d、40 mg/d或80 mg/d治疗共4周。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结果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应用后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均较用药前显著性增加(P0.05),并且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在40 mg/d组最高,与10 mg/d及20 mg/d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80 mg/d组较40 mg/d组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