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的变化及其意义。采用手工法检测血浆复钙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Ⅶ抗原(FVU:Ag)、激活的FⅦ(FⅦa)及D-二聚体(D—dimer),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TF活性(TFact);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观察对象包括59名AMI患者和84名健康中老年人。结果表明,①AMI患者血浆复钙时间比正常对照者明显缩短(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血浆中TF活性无显著增高(p〉0.05);TF与TFPI的抗原均显著增加(p〈0.01),但TF增高程度较TFPI更为显著,故TF/TFPI比值升高;总TFPI(t-TFPI)和全长TFPI(fl-TFPI)含量明显增加(p〈0.01),截短TFPI(tr-TFPI)含量明显降低(p〈0.01),TF/t—TFPI比值高于正常组,TF/fl—TFPI比值低于正常组(p〈0.05),但在AMI组TF/tr-TFPJ与fl—TFPL/t—TFPI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r—TFPUt—TFPI与tr—TFPL/fl-TFPI比值降低(p〈0.01);③与对照组比较,血浆FⅦ:C、FⅦa在AMI组是增高的(p〈0.05),FⅦ:Ag无显著性变化,FⅦa/FⅦ:Ag比值明显升高(p〈0.01),但FⅦa/FⅦ:C及FⅦ:C/FⅦ:Ag比值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组D—dimer明显增高(P〈0.01)。结论:AMI发作期间体内TFP被启动,提示AMI患者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为评估AMI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以多因子同时测定为好,而且用相对比值表示高凝状态与危险因子比单测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V、Ⅶ、Ⅷ、X、Ⅺ的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AMI组(80例)和对照组(80名)因子V促凝活性(factor V coagulant activity,FV:C)、因子Ⅶ促凝活性(factorⅦcoagulant activity,FⅦ:C)、因子Ⅷ促凝活性(factor Ⅷ coagulant activity,FⅧ:C)、因子X促凝活性(factor X coagulant activity,FX:C)、因子Ⅺ促凝活性(factorⅪcoagulant activity,FⅪ:C).结果:①AMI组血浆FV:C、FⅦ:C、FⅧ:C、FX:C、FⅪ:C分别为(134±25)%、(187±32)%、(212±64)%、(140±29)%和(193±6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而AMI组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63%、77%、90%、64%、81%;②AMI组中再发病例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均为P<0.01);③不同年龄患者各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有差异.结论:AMI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其中以FV:C、FⅦ:C、FⅧ:C、FX:C、FⅪ:C增高明显,存在着高凝状态,可能与AMI的发病相关,因此定期检查凝血因子活性对于及早发现高凝倾向,并加以预防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相关组织因子及其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正常人血小板是否含有组织因子(TF),血小板相关TF是否具有促凝活性。方法用Sepharose2B凝胶柱分离纯化血小板,ELISA法测定洗涤血小板破碎液TF含量;一期血浆凝固时间测定血小板相关TF促凝活性;RT-PCR法检测正常人血小板相关TF基因的表达。结果正常人血小板破碎液中TF含量为(16.37±6.39)ng/L;胶原活化的血小板可将TF释放到血浆中引起血浆TF水平明显升高(P<0.05);静息血小板无TF的促凝活性,胶原活化的血小板促凝活性显著增高(P<0.01),TF单抗及乏凝血因子Ⅶ(FⅦ)血浆能明显阻断该效应(P<0.01);RT-PCR法在血小板上未能检测到TF mRNA的存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破碎液TF水平为(20.71±8.78)ng/L,与正常对照相比明显增高(P<0.05),体外未经胶原活化的血小板促凝活性也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并能被TF单抗抑制。结论血小板内含有TF;活化血小板可表现出TF促凝活性;血小板所含的TF可能并非自身合成;冠心病患者血小板相关TF的含量及活性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提示血小板可能可以通过释放TF而参与凝血过程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凝血因子Ⅴ(FⅤ)和凝血因子Ⅶ(FⅦ)在血浆中降低或升高易导致临床出血或血栓形成。本文报道乏FⅤ、FⅦ基质血浆的制备及在肝病患者中测定FⅤ促凝活性(FⅤ:CA)及FⅦ促凝活性(FⅦ:CA)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所导致的高凝状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1 ] 。目前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Ⅶ活性 (FⅦ∶C)增高为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一 ,但对凝血因子Ⅷ、Ⅴ、Ⅹ、Ⅺ活性水平在血栓性疾病中的意义尚未阐明。我们对16 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患者进行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的测定 ,以探讨这些凝血因子活性升高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为诊断、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临床依据 ,为了解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对象和方法1 对象 所有AIS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共 16 0例 ,男 85例 ,女 75例 ,平均年龄 6 …  相似文献   

6.
组织因子的非凝血功能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组织因子 (tissuefactor,TF)的凝血功能众所周知 ,它与活化凝血因子Ⅶ (activatedfactorⅦ ,FⅦa)结合后 ,形成TF FⅦa复合物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亦可激活凝血因子Ⅺ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是机体内活性最强的促凝物质之一 ,在生理性止、凝血过程及多种血栓栓塞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 ,TF作为凝血系统中惟一在细胞表面表达的跨膜糖蛋白 ,是否具有受体特性并具备非凝血功能 ,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近期研究提示 ,TF具有信号传导受体的功能 ,可通过介导多种信号传导 ,影响肿瘤侵袭与转移、胚胎发育、血管新生、炎症、动脉粥…  相似文献   

7.
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Ⅷ)是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之一。FⅧ的血浆水平降低或升高会导致临床出血或血栓形成。本文报道FⅧ基质血浆的制备及肝病患者测定FⅦ促凝活性(FⅦcoagulant activity,FⅧ: CA)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FⅦ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和1985年,Meade等[1]研究证实血浆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增高是缺血性心脏病(IHD)的两个危险因素。1991年,Green等[2]报道因子Ⅶ(FⅦ)基因限制性内切酶MspⅠ酶切多态性能够影响血浆FⅦ凝...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decoy策略调控核因子κB(NF-κB)调节组织因子(TF)表达及相应的因子Ⅶ(FⅦ)活化,探讨冠心病新的防治方法。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F-κB deco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转染效率,用凝胶迁移率改变竞争实验证实NF-κB decoy的作用机制,用RT-PCR检测组织因子(TF)mRNA,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表面TF抗原,重组组织因子一期凝历法检测与HUVEC共孵育的血浆中活化因子Ⅶ(FⅦa)活性。结果 decoy能成功地转梁入HUVEC内,能与TF启动子的κB位点顺式作用元件竞争性结合转录因子,NF-κB,明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HUVEC TF mRNATF抗原表达及相应的FⅦa活性。结论 NF-κB decoy能通过抑制TF表达而抑制FⅦ的激活,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家系基因与表型的特点。方法:一个遗传性FⅦ缺乏家系19名成员的FⅦ及其他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检测和用PCR及DNA序列检测FⅦ基因缺陷,初步探讨遗传性FⅦ缺乏的血液凝固变化。结果:在这一家系中,FⅦ缺乏伴FⅫ∶C下降或FX∶C增高的,在临床上无明显出血现象;FⅦ缺乏症与其基因10827核苷酸C→T突变有关。结论:遗传性FⅦ缺乏发生临床出血除与FⅦ∶C水平有关外,还可能与FⅫ∶C和FⅩ∶C变化引起的凝血和纤溶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coagulation factorsⅡ, FⅡ)、FⅦ、FⅨ、FⅩ]及抗凝系统中蛋白C(protein C, PC)及蛋白S(protein S, PS)活性的下调作用,以及对抗凝促凝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肺栓塞患者和深静脉血栓患者,检测其FⅡ、FⅦ、FⅨ、FⅩ、PC及PS活性,分析其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d ratio, INR)间的相关性;并参照INR进行四分位法分组,比较各组间凝血及抗凝因子活性水平的差异。结果:除PS活性外,不同INR四分位组间所对应的各因子活性水平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Ⅱ、FⅦ、FⅩ,P<0.000 1;PC,P<0.001;FⅨ,P<0.05)。患者的INR (1.32~5.85)与FⅡ、FⅦ、FⅨ、FⅩ及PC活性呈负相关(r分别为-0.678 7、-0.692 6、-0.376 7、-0.595 4及-0.466 6...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部分凝血因子活性水平,探讨其在AC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测定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6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急性期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活性(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并与1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因子活性水平与AMI和UAP急性期的关系。结果AMI和UAP患者急性期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急性期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升高,存在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克隆人组织因子(TF),研究组织因子-活化凝血因子Ⅶ复合物(TF-FⅦa)对人卵巢癌细胞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该复合物在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人TF真核表达载体pcDNA3-TFcDNA;以脂质体介导转染人卵巢癌细胞系A2780,筛选稳定表达的转染细胞A2780-TF.以FⅦa分别刺激A2780细胞和A2780-TF细胞,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内u-PA及u-PAR mRNA水平变化.结果①构建产物经基因测序证实为pcDNA3-TFcDNA重组体;②转染细胞A2780-TF内TF-mRNA水平显著增高转染细胞为3.91±0.28,未转染细胞为0.97±0.23(P<0.01);转染细胞表面TF表达显著增高转染细胞为(48.56±9.53)%,未转染细胞为(2.73±1.15)%(P<0.01);③FⅦa刺激对A2780细胞内u-PA、u-PAR mRNA水平均无显著影响;④FⅦa呈浓度依赖性诱导A2780-TF细胞内u-PAR mRMA水平增高,而不影响u-PA mRNA水平;FⅦa刺激A2780-TF细胞内u-PAR mRNA水平增高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时相性;⑤抗TF单抗可阻断FⅦa诱导A2780-TF细胞内u-PAR mRNA转录的作用.结论 TF通过与FⅦa形成复合物而上调人卵巢癌细胞内u-PAR mRNA的表达,可能藉此增强肿瘤侵袭及转移作用.  相似文献   

14.
检测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并建立广州地区成人的参考值.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因子Ⅶ抗原(FⅦ:Ag),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测定活化凝血因子Ⅶ (FⅦa),用一阶段凝固法测定因子Ⅶ活性(FⅦ:C).结果,广州地区献血员血浆中FⅦa为1 .8±0.6 μg/L,FⅦ:C为71±13%,FⅦ:A g为68±16%.广州地区老年人FⅦa为2.2±0.7 μg/L,FⅦ:C为86±22%,FⅦ:Ag为8 4±1 9%.老年人组高于献血员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老年人FⅦ功能亢进, 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5.
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FactorⅦ、FⅦ)是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之一,血浆FⅦ水平降低或升高会导致临床出血或血栓形成。本文报道FⅦ基质血浆的制备及在肝病患者测定FⅦ促凝活性(FⅦCoagulantActivity,FⅦ:CA)的意义。1材料与方法1.1基质血浆的制各[1,2]①取新鲜牛全血与0.106mol/L,构檬酸钠按9:1混合抗凝,立即分高血浆。②用二甲亚枫将本甲基磷酸氛(PMSF)配成10%溶液,在不断搅拌下逐滴加入新鲜牛血浆中,使PMSF的终浓度为15mmol/L。室温下搅拌2~3,J‘时。③分离上述血浆,即为缺乏FW的基质血浆。分装,-20OC保存…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心脏病凝血与纤溶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心脏病(IHD)是人群死亡与病残的主要原因。IHD(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发病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相关。随着对凝血因子Ⅶ(FⅦ)和组织因子(TF)在凝血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人们对IHD的发生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1]。有报道血浆FⅦ促凝活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脑梗死病人血浆FⅦ水平及FⅦ基因多态性。方法:测定62例脑梗死病人和149名正常对照的血浆活化因子Ⅶ(FⅦa),因子Ⅶ活性(FⅦc)及因子Ⅶ抗原(FⅦ Ag)。应用聚合酶链-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鉴定FⅦ基因中5个可能与血栓有关的多态位点。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的FⅦa,FⅦc和FⅦ Ag水平平均显增高,P值分别<0.05、<0.01和<0.05;两组间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性。结论:血浆中FⅦc水平升高,尤其是FⅦa和FⅦc水平升高可能促进血栓形成而导致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缺凝血因子Ⅶ血浆(FⅦDP)并初步评价该FⅦDP的性能。方法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抗人凝血因子Ⅶ单克隆抗体(FⅦMcAb)杂交瘤细胞株,采用小鼠体内诱生腹水法和亲和层析法制备高亲和力的FⅦMcAb,并将其偶联至CNBr-Activated Sepharose 4B上,制成FⅦMcAb免疫亲和层析柱,制备FⅦDP;采用凝血一期法检测自制FⅦDP中各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并考察自制FⅦDP的精密度,对比自制FⅦDP和同类进口FⅦDP制品的测定线性范围、比较二者检测不同FⅦ水平样品的效果。结果所制备的FⅦMcAb亚类均被鉴定为IgG1型,利用该FⅦMcAb制备的FⅦDP中FⅦ促凝活性(FⅦ∶C)<1%,而FⅡ∶C、FⅤ∶C、FⅧ∶C、FⅨ∶C及FⅩ∶C都>70%,均满足正常凝血所需水平;该FⅦDP线性范围在1.625%—200%,3批次自制FⅦDP批内精密度(Sr)分别为3.30、3.36和3.30,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4.12%,4.11%,3.98%;批间精密度(Srr)4.20,批间变异系数4.99%,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0.996和-0.996与同类进口制品(r=-0.998)基本一致;经相关分析,该FⅦDP对于不同FⅦ水平的样品的检测效果与同类进口产品一致,r分别为0.97、0.96和0.97。结论初步评价显示FⅦMcAb免疫亲和层析柱研制出FⅦDP性能良好,可作为FⅦ检测试剂使用。  相似文献   

19.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家系的临床出血机制。方法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FⅦ及组织因子(TF)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突变基因。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用RT—PCR及筑巢式PCR扩增先证者FⅦ cDNA,检测FⅦ基因大的缺失和(或)插入突变。对其家系成员作突变基因检测。结果在先证者FⅦ基因启动子区检测到-55C→T杂合突变。该突变来自先证者的母亲。其姐姐也带有同样的杂合突变。其他家系成员的FⅦ基因未见突型。在先证者及所有家系成员的TF基因中均发现了9363C—T(Arg131Trp)杂合多态性,9363T基因杂合频率为2.63%。结论首次报道先证者的临床出血与FⅦ杂合突变及TF的杂合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检测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并建立广州地区成人的参考值。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因子Ⅶ抗原 (FⅦ :Ag) ,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测定活化凝血因子Ⅶ (FⅦa) ,用一阶段凝固法测定因子Ⅶ活性 (FⅦ :C)。结果 ,广州地区献血员血浆中FⅦa为 1 8± 0 6 μg/L,FⅦ :C为 71± 1 3% ,FⅦ :Ag为 6 8± 1 6 %。广州地区老年人FⅦa为 2 2± 0 7μg/L,FⅦ :C为 86± 2 2 % ,FⅦ :Ag为 84± 1 9%。老年人组高于献血员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 ,结果显示 ,老年人FⅦ功能亢进 ,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