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对“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和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承《内经》“补其中而升其阳”、“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创立的。其“甘温”是指补中益气汤,“热”指气虚发热,即用甘温的补中益气汤解除气虚发热证之意。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之用升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入清以来,不少医家对升麻究竟有无“升提中气”的作用,提出质疑。可是至今仍无决论。原因之一,是对东垣的“引胃气上腾”,与后人的“升提中气”未有明确的统一的认识。升提中气这一名词的出现,是在补中益气汤问世之后。东垣创制补中益气汤是以“补其中而升其阳”为立法的。后人把补中益气汤作为升提中气的代表方,是因它既能补其中,又能升其阳之故。近人秦伯未“升提中气必须以补脾胃为基础”之说,亦是此意。笔者根据中气下  相似文献   

3.
笔者对《济阴近编》一书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处方用药遵循了“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观,以补中益气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经、带、胎、产、杂病,对妇科临床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脾虚”大鼠经胃泌素刺激后胃酸分泌的敏感性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方法 :观察了正常、大黄“脾虚”模型、“脾虚”后经补中益气汤治疗三组动物在未经刺激及经胃泌素刺激后的胃液总酸度变化。结果 :未经刺激时三组动物的胃液总酸度无显著差异 ;“脾虚”大鼠经刺激后显著升高 ,补中益气汤对其有复健作用。结论 :补中益气汤能降低“脾虚”大鼠经胃泌素刺激后胃酸分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湖南怀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418000)金卫平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创立“甘温除热”的理论。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清阳不举诸证。其方补中有升举之功,益气不忘培血之源,调脾胃以固...  相似文献   

6.
孙晋超 《北京中医》2005,24(1):20-20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7.
连华敏 《河南中医》2003,23(8):16-17
傅山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妇产科疾病,每多效验。如治妊娠水肿,不用利水之法,而是用加减补中益气汤“补脾之血与肺之气”,使气升水散,肿消胎安;治产后腹胀,主张“大补气血,以补中虚”;治恶露不绝,“必用补中益气汤送三消丸,则元气不损,恶露可消”;治胞衣不下,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8.
陈皮即橘皮,陶弘景谓“橘皮以陈久者良,故又叫陈皮。性味辛、苦、温。”主归脾、肺。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名方补中益气汤中即含有陈皮。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劳者温之”、“损者温……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出自元代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中,是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旨意而订出的以甘温为主的补剂。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等功效,临床应用甚为广泛。如妇科病中的“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等脾阳不振、脾虚下陷而致者,均属补中益气汤的应用范围。五倍子一药,原载开宝本章,其味酸平,入肺、肾、大肠三经。有止血、涩肠,固脱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整理金元时期以前具有“补中益气”功效的药物,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对比,发现“补中益气”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由广义的补虚变为补益脾胃之气,此变化的节点正是补中益气汤的创立。进一步研究李东垣创立补中益气汤的本意及现代方证研究,发现古今对补中益气汤的应用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亦是基于对于“补中益气”的不同理解。以上现象正是中医理论存在“不可通约性”的证据,提示应结合不同语境诠释概念,而非望文生义,以正确理解并应用中医理论及方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整合药理学思路和方法,对经典名方补中益气汤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利用中药整合药理学计算平台(TCMIP,www.tcmip.cn)预测补中益气汤治疗甲减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筛选关键靶标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补中益气汤“中药材-核心成分-关键靶标-主要通路”多维网络,探索其治疗甲减的可能机制。结果:共预测得到517个活性成分。其作用机制涉及1466个关键药靶及线粒体氧化应激、嘌呤代谢、内分泌系统、雌激素信号通路等相关生物过程和代谢通路。“关键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分析显示36个化学成分与63个靶点可能参与了补中益气汤治疗甲减。结论:补中益气汤是以多成分交互作用于多靶点,通过多通路对甲减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汤对气虚邪侵发热动物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丽萍 《中医杂志》1998,39(4):236-238
在探讨甘温除热理论源流的基础上,以甘温所除之“热”为“气虚夹邪”所致为研究思路,初步建立了家兔“气虚邪侵”发热动物模型,以模型动物的体温、症、征动态变化为观测指标,观察了甘温除热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及其拆方的退热效应。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全方对“气虚邪侵”发热动物的降温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笔者在临床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中医“异病同治”辨证论治基本原则扩大经方“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范围。方法:选取临床崩漏、淋证、癃闭三则验案,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结论:临床上治疗不同的病证,其主病,主症及病位虽各不相同,但出现了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证候,则都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法。补中益气汤的应用,符合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5.
傅菊初 《中成药》2000,22(7):517-518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是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由气虚摄纳无力所致诸证的有效名方。后世以补中益气汤名方者约有20余首,分别出自金元至明清的众多医著,如《丹溪心法》、《万病回春》、《外科正宗》、《幼科金针》、《傅青主女科》、《幼幼集成》、《喉科种福》等。上述医籍所载之补中益气汤,方名虽同,实则有所差异,其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者,当推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创立的补中益气汤。余者不仅晚于东垣方,而且就组成而言,大多数由东垣方加减变化而成,故景岳赞曰:“补中益气汤乃东垣独得之心法。”[1]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由黄…  相似文献   

16.
蒋耀曦 《光明中医》1996,11(5):25-27
补中益气汤治疑难重症蒋耀曦四川省永兴茶场卫生所(644505)补中益气汤方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中,拟订甘温为主的药方。李氏在该书中云:“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形者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气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而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邪侵正不虚”的正常致热家兔和“气虚邪侵”的脾虚致热家兔发热的作用及发热高峰期血浆、脑脊液中PGE2含量的影响,探讨其甘温除热机理。方法:将正常家兔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正常致热组、补中益气汤组、脾虚模型组、脾虚致热组、脾虚补中益气汤组。各组一半动物,每30min测肛温1次,共测8h;另一半动物在发热高峰期处死,采血2~3ml、脑脊液0.3ml,按PGE2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说明处理样品,用计数器测定血浆、脑脊液中PGE2含量。结果:补中益气汤能降低正常致热家兔及脾虚致热家兔体温(P<0.05、P<0.01),也可降低二者血浆及脑脊液中PGE2含量,尤以脾虚致热组脑脊液中PGE2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对“邪侵正不虚”与“气虚邪侵”等不同免疫水平下的发热均有作用,对后者的作用更为明显,其除热机制可能与其影响中枢PGE2含量及调节机体低水平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8.
自李东垣创立补中益气汤以来,后世医家多重视其补益脾胃、升阳举陷、甘温除热的功效,忽视了补中益气汤中具有补益肝气、疏肝解郁的作用。针对"肝无虚证"一说,以"从肝论治"为立足点,分别从补中益气汤的成方背景、中医理论以及用药组成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列举案例,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方式验证了补中益气汤不仅有着补肝气以健脾气的作用,还有着疏肝郁以升脾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补中益气汤源自《脾胃论》,是李东垣为治疗饮食劳倦导致内伤发热而创立。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名医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中甘温除热、升阳益脾学说的代表方剂。通过对补中益气汤的组成及配伍的解析,了解其遣方用药的内涵和经验,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用以扩大补中益气汤的临床效用,推广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弘扬祖国传统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