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索应激和肾上腺切除在药物成瘾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肾上腺切除组、糖皮质激素Ⅰ组(肾上腺切除+氢化考的松20mg/kg)、糖皮质激素Ⅱ组(肾上腺切除+氢化考的松40mg/kg)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各10只,观察肾上腺切除及给予糖皮质激素对强迫游泳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的影响。结果:①肾上腺切除组动物在药物搭配侧箱体中停留的时间与在对侧箱体中停留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组胺H3受体拮抗剂在吗啡成瘾大鼠复吸行为中的影响。方法将将大鼠分成4组,组胺H3受体拮抗剂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以吗啡剂量递增法、自然戒断和药物点燃等方法复制以上各组大鼠模型,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法判断复制模型成功与否。结果组胺H3受体拮抗剂低剂量组在注射拮抗剂(5mg/kg)后经吗啡点燃,表现出明显偏爱于白箱(P〈0.01,与黑箱比较);组胺H3受体拮抗剂中剂量组在注射拮抗剂(10mg/kg)后经吗啡点燃,表现出明显偏爱于白箱(P〈0.01,与黑箱比较);组胺H3受体拮抗剂高剂量组在注射拮抗剂(20mg/kg)后经吗啡点燃后,无明显偏爱表现(P〉0.05,与黑箱比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在注射生理盐水后经吗啡点燃后,表现出明显偏爱于白箱(P〈0.01与黑箱比较)。结论低剂量和中剂量组胺H3受体拮抗剂在吗啡成瘾大鼠复吸中无明显作用。高剂量组胺H3受体拮抗剂在吗啡成瘾大鼠复吸中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丰富环境对吗啡所致大鼠成瘾及其对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丰富环境成瘾组(n=30)与普通环境成瘾组(n=30)及对照组(n=30),1月后进行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实验,大鼠成瘾后撤掉成瘾性物质使其自然戒断,观察不同组戒断反应。利用免疫组化法对不同环境对照组及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后第0、1、3、7天多巴胺转运体动态表达实验。结果①丰富环境组与普通环境组CPP基线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丰富环境组CPP测试值显著高于普通环境组(P〈0.05);②丰富环境大鼠戒断后摇体次数显著低于普通环境组;③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被盖区DAT蛋白灰度值在戒断第0、1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3天普通环境组仍高于对照组,丰富环境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第7天三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丰富环境对吗啡诱导的CPP可能有易化作用;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被盖区DAT出现下调,戒断后会逐渐恢复,而丰富环境可加速其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舒必利对吗啡奖赏特性及其与中枢cAMP水平的效应,采用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及放射免疫测定观察小鼠对吗啡所致奖赏的行为及中枢cAMP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吗啡组小鼠在吗啡搭配箱体中停留时间及其中枢cAMP水平较盐水组及舒必利加吗啡组显著增加(P〈0.05),而盐水组与舒必利加咖啡组之间无差异(P〉0.05),说明舒必利对吗啡的奖赏特性有对抗作用,该作用是通过舒必利抑制中枢cAM  相似文献   

5.
电针抑制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刺激能否抑制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 (conditionedplacepreference ,CPP)的表达。方法 :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三室迷宫CPP系统 ,第 1天测试天然偏爱 ;第 2至 5天进行条件训练 (吗啡 4mg·kg-1,i.p ,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 ;第 6天在无药状态下观察大鼠在伴药盒的停留时间。于CPP检测后2 4h ,分别给予大鼠 2Hz或 10 0Hz的电针刺激 ,每天 1次 ,连续 3天 ,最后一次电针结束后 2 4h测定大鼠在伴药盒停留时间。结果 :实验组大鼠在伴药盒的偏爱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2Hz及 10 0Hz电针均能明显降低CPP大鼠在原伴药盒的偏爱分数。结论 :多次 2Hz及 10 0Hz电针均能抑制大鼠吗啡CPP表达 ,两种频率的抑制效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黄芪总苷(astragalosides,AST)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的影响及其与中枢NO水平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吗啡CPP模型,观察AST对CPP的影响,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小鼠脑组织NO水平。结果吗啡(6mg/kg,sc)可诱导小鼠对伴药箱产生显著的CPP,小鼠脑组织NO水平亦显著升高(P<0.01);训练阶段于每次给予吗啡前30min给予AST(40~160mg/kg)可拮抗小鼠对吗啡的CPP效应(P<0.05、0.01、0.001),且AST(80~160mg/kg)能降低脑内NO水平(P<0.01);仅在测试前30min一次给予AST(160mg/kg)可抑制小鼠已形成的CPP(P<0.01),并降低脑内NO水平(P<0.01)。结论AST可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CPP效应的形成和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中枢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东莨菪碱对SD大鼠吗啡位置偏爱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通过观测东莨菪碱对雄性SD大鼠吗啡位置偏爱(相当于渴求)形成过程的影响,以期揭示胆碱能M型受体参与吗啡精神依赖的形成。方法:将24只无自然地点偏爱的雄性SD大鼠采用同窝异体配对设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在建立吗啡依赖模型的过程中(10天)及戒断后(共14天)进行8次吗啡位置偏爱实验,比较两组大鼠在吗啡侧的停留时间,其中实验组于注射吗啡时加注东莨菪碱。结果:在吗啡依赖形成及戒断过程中,实验组(吗啡+东莨菪碱组)和对照组(吗啡+生理盐水组)在吗啡侧的停留时间均长于生理盐水侧,产生了对吗啡的位置偏爱,但两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在吗啡侧的停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东莨菪碱明显抑制了大鼠吗啡位置偏好的形成,揭示了乙酰胆碱M型受体参与了吗啡的精神依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陈汤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影响。方法:连续给予小鼠吗啡(9 mg/kg,sc,7 d),使小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吗啡组、二陈汤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五组,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吗啡组注射吗啡,二陈汤组注射吗啡,同时给予三种不同剂量的二陈汤灌胃,并且检测对小鼠的奖赏效应或厌恶效应。结果:吗啡组小鼠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明显延长,二陈汤可抑制吗啡引起的小鼠位置偏爱的形成。结论:二陈汤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  相似文献   

9.
李永红  陈敏  杨波  杨天华 《西部医学》2010,22(9):1594-1595
目的探讨癫痫对吗啡成瘾小鼠位置偏好的影响。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癫痫小鼠模型后再行吗啡成瘾造模,通过对比观察其在成瘾、戒断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变化。结果癫痫小鼠与正常小鼠成瘾程度在造模期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吗啡戒断时癫痫小鼠成瘾戒断症状严重,而正常小鼠成瘾现象逐渐消退,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能够影响对小鼠吗啡成瘾后的戒断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侧毁损伏隔核对吗啡给药大鼠觅药行为及大鼠探索行为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药物依赖提供依据.方法在脑立体仪的引导下,用微量加样器将6-羟多巴胺缓慢注射入所有毁损组大鼠双侧伏隔核,而未毁损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以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为评价指标,评价双侧毁损伏隔核对吗啡给药大鼠觅药行为的影响;以场地探索实验为评价指标,评价双侧毁损伏隔核对大鼠探索行为的影响.结果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中,单纯给药组实验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在白盒里停留时间的对数平均值分别为 5.54±1.30、5.46±1.62、5.64±1.31、5.49±1.32,与毁损给药组、单纯毁损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其他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场地探索实验中毁损组A室直立数,直立时间前2天低于对照组,其运动方格数却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而毁损组大鼠进入B室潜伏期却高于对照组( P <0.05或P <0.01),并且毁损组大鼠对新物的探索时间高于对照组(P <0.05).而第9天撤除新物后毁损组大鼠对新物的探索时间却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伏隔核中的多巴胺系统在精神依赖(大鼠表现为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化学毁损伏隔核中的多巴胺系统能够影响吗啡给药大鼠的觅药行为,对大鼠运动探索能力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电针对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电针是否能够消除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 ,探讨电针控制戒断后焦虑症状的神经生物机制是否与苯甲二氮卓结合抑制因子 (DBI) m RNA表达有关。方法  2 4只 SD大鼠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后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和电针干预组 ,予以电针干预 ,干预后第 5 d和第 10 d,检测条件性位置偏爱 ,并处死大鼠 ,提取脑内 RNA,进行 RT- PCR。结果 第 5 d和第 10 d检测结果显示电针干预组偏爱时间明显减少 ,与吗啡依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 .0 5 ) ,电针干预组 DBI m RNA表达明显少于吗啡依赖组 (P<0 .0 5 ) ,而正常对照组与电针干预组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电针能消除吗啡依赖大鼠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 ,其控制戒断后焦虑症状的神经生物机制可能与电针影响 DBI m RNA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中脑边缘多巴胺能系统在小剂量吗啡点燃诱导吗啡觅药行为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将小剂量儿茶酚胺能神经毒素6-羟多巴胺微量注射到双侧伏核(1 g*L-1)或腹侧背盖区(5 g*L-1),观察其对已消退的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之点燃重建的作用.结果:6-羟多巴胺微量注射到腹侧背盖区选择性地损毁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胞体,或注射到伏核以损毁多巴胺能纤维的末梢,均可完全消除小剂量吗啡(0.25 mg*kg-1, s.c.)的点燃效应.结论:中脑边缘多巴胺能系统功能的完整性是药物点燃导致条件位置偏爱重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脱氧核酶在细胞水平调节Period1基因表达的作用及注射脱氧核酶对小鼠吗啡精神依赖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Period1 mRNA的10-23型脱氧核酶(DRz164),将pcDNA3-Per1和DRz164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NIH3T3细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转染细胞内Period1基因表达水平。脑室注射DRz164。建立小鼠条件位置偏爱模型,观察对吗啡精神依赖的影响。结果 转染DRz164后,RT—PCR半定量检测Period1mRNA与对照组相比减少42.4%。细胞内PER1蛋白表达减少57.2%。给予DRz164后小鼠未能形成对吗啡的位置偏爱。结论 脱氧核酶DRz164在胞内能够切割Period1mRNA,抑制Period1基因表达,小鼠脑室注射DRz164可拮抗吗啡所引起的奖赏效应,缓解其对吗啡的精神依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吗啡(morphine,mor)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建立和消退阶段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揭示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与CPP建立和消退过程的关系.方法恒量法(10 mg/kg)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吗啡8 d建立吗啡依赖大鼠CPP模型;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 d,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应用透射电镜动态观测吗啡CPP建立和消退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10 mg/kg吗啡8 d诱导CPP建立,生理盐水训练10 d可以成功消退CPP;CPP建立阶段海马CA1区超微结构以变性和坏死为主,主要表现为胞浆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溶解,细胞固缩等;消退阶段超微结构以坏死和凋亡为主,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固缩、胞浆肿胀、电子致密度增高,细胞器、细胞膜溶解,内质网池形成,细胞核常染色质浓聚、边集,核周隙增大等.结论海马CA1区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此变化可能与吗啡精神依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高、低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变化,为吗啡依赖易感性差异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3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30只).实验组按剂量递增法腹腔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模型.分别对2组大鼠进行CPP训练和测评,根据测评值将实验组大鼠再次分为高、中、低偏爱组,中偏爱组淘汰.于末次吗啡注射后3h、戒断后3d和14d将高、低偏爱组和对照组各选取8只大鼠处死,取海马CAI区按照标准程序制成电镜样本,电镜观察摄像,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测量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结果 ①预测试时3组大鼠CPP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F=0.78,P=0.47);处理因素终止后3h、3d、14d 3组大鼠CPP值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两比较显示高偏爱组CPP值高于低偏爱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②在3h和3d时,3组大鼠PSD厚度(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突触间隙宽度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0.03),并且高偏爱组的PSD厚度[(15.20±3.65)nm]小于低偏爱组[(17.63±6.61)nm],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高偏爱组间隙宽度[(5.77±2.08)nm]大于低偏爱组[(4.92±1.65)nm],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14d时,3组大鼠PSD厚度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并且高偏爱组的PSD厚度[(16.22±4.93)nm]小于低偏爱组[(18.42±3.78)nm],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高偏爱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间隙宽度的测量值大于低偏爱组,PSD厚度的测量值小于低偏爱组,上述变化可能是吗啡依赖易感性差异的突触界面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舒必利对吗啡奖赏特性及其与中枢cAMP水平的效应,采用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及放射免疫测定观察小鼠对吗啡所致奖赏的行为及中枢cAMP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吗啡组小鼠在吗啡搭配箱体中停留时间及其中枢cAMP水平较盐水组及舒必利加吗啡组显著增加(P<0.05),而盐水组与舒必利加吗啡组之间无差异(P>0.05),说明舒必利对吗啡的奖赏特性有对抗作用,该作用是通过舒必利抑制中枢cAMP水平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地西泮结合抑制因子(DBI)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研究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研究组再分为依赖组及戒断3d组、戒断6d组、戒断10d组。在处死前各个时点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测评,处死后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DBImRNA在海马CA1区(HIPCA1)的表达,进行组间比较,并用相关分析检测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吗啡成瘾组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OD值为0.28±0.0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4±0.018(P<0.05),并在戒断的第3天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调。2.在戒断第1、3、6、10天,研究组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1.DBImRNA在慢性吗啡处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上调,说明DBI参与了慢性吗啡依赖生物学过程。2.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和CPP有密切关系,推测DBI可能在精神依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