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类本草》向上推溯,源于《嘉祐本草》,《嘉祐本草》源于《开宝本草》,《开宝本草》源于《唐本草》,《唐本草》源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追本求源,来源于《本草经集注》中墨字别录药。要研究《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的来源,首先要了解陶弘景怎么撰写《本草经集注》的。陶弘景撰写《本草经集注》,可从陶隐居序文起了解。陶隐居序云:“本经所出邵县乃后病时制,拟仲  相似文献   

2.
诸病通用药渊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本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下简称《集注》)序例残卷中,以列表的形式列举了80余种疾病的所主药,日本学者渡边幸三就此曾作专文讨论,他称此栏目为“诸病通用药”,这一名称亦为国内本草学者所采用。渡边幸三鉴于《大观本草》序例中“通用药”条下,《嘉祐本草》引列了北齐徐之才《雷公药对》的内容,因此认为“诸病通用药”并非只陶弘景一人独创,徐之才亦有类似说法。辽宁梁茂新先生不同意渡边氏的观点,认为陶、徐二人在“诸病通用药”上的“巧合”,反证二人都不是“诸病通用药”的创始者,梁氏依据《证类本草》所载“诸病通用药”中的《集注》内容,以其中有黑底白字的《本经》文字,而断言“诸病通用药”为《本经》首创。“诸病通用药”是本草著作中很有特色的栏目,为历代本草学家所重视,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发展为“百病主治药”,  相似文献   

3.
宋《证类本草》记载7种宣州产药材,经考证,空青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昌蒲为天南星科石菖蒲、术为菊科白术、黄连为毛茛科短萼黄连、牡丹为毛茛科牡丹、栗为壳斗科栗、木瓜为蔷薇科贴梗海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统计与分析《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中可鲜用中药及应用特点,为鲜药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对《证类本草》收录的中药进行筛选,并将纳入的鲜药相关信息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类本草》中发现鲜药种类总计296种,其中鲜植物药234种(79.05%),鲜动物药62种(20.95%);鲜药药性以寒凉为主,植物药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动物药药味以甘、咸、苦为主,无毒鲜药最多,有191种(82.33%);在用法中,外用最多337次(53.32%);在主治疾病上,记载最多的是外科疾病201次(30.04%)。结论:《证类本草》中明确记载了多种动植物药的临床鲜用方法,但目前鲜药的应用十分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鲜药资源开发与相关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5.
<证类本草>是宋代名医唐慎微在<嘉祜本草>、<本草图经>的基础上,广泛辑取了经史百家药物资料编著而成.该书在我国本草文献学史上占重要地位.本文认为该书广泛引录了经史百家文献是受到宋代儒医的思想影响.唐慎微增广医方、重视约物炮制、食疗和药材道地性是其作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必然结果.但唐氏缺乏实践活动,对药物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个人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6.
<证类本草>是宋代名医唐慎微在<嘉祜本草>、<本草图经>的基础上,广泛辑取了经史百家药物资料编著而成.该书在我国本草文献学史上占重要地位.本文认为该书广泛引录了经史百家文献是受到宋代儒医的思想影响.唐慎微增广医方、重视约物炮制、食疗和药材道地性是其作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必然结果.但唐氏缺乏实践活动,对药物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个人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7.
<证类本草>是宋代名医唐慎微在<嘉祜本草>、<本草图经>的基础上,广泛辑取了经史百家药物资料编著而成.该书在我国本草文献学史上占重要地位.本文认为该书广泛引录了经史百家文献是受到宋代儒医的思想影响.唐慎微增广医方、重视约物炮制、食疗和药材道地性是其作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必然结果.但唐氏缺乏实践活动,对药物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个人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8.
《证类本草》成书于北宋中期,是我国本草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后世著作对其内容的转引不胜枚举。唐慎微在编写的过程中多以"原文照录"的方式加入大量引文,并保留引文出处,这使得它还具有重要的文献补遗和参校价值。然而《证类本草》中尚存在大量待考证的地方,如引文与引书"张冠李戴"、引文来源不明、后世本草文献转引有出入提示的疑点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证类本草》中治疗健忘的药物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分析,为提高健忘中药治疗效果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证类本草》中治疗健忘的药物进行筛选、整理和归纳,系统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分析其功效特点,挖掘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药物。结果:挖掘出《证类本草》中31味治疗健忘的常用药物,性多温、平,味甘,多归肾、肝、心经,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居多。结论:《证类本草》中治疗健忘的用药特点为补虚为主,温寒并用;五脏论治,痰瘀为要;攻补兼顾,谨遵理法。玄明粉、赤石脂、龙胆、苍耳子、荆芥5味药物在治疗健忘方面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证类本草》引“雷公曰”药物出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证类本草》所引“雷公曰”的资料,即是《雷公炮炙论》的资料。《雷公炮炙论》,大家公认是刘宋时书,但其中有后人增添的药名。 《证类本草》卷三渭石条引苏颂云:“又按雷(学攵)《炮炙方》……雷(学攵)虽名隋人,乃有言唐以后药名,或是后人增损之欤!”按苏颂所云,《雷公炮炙论》有后人增删修饰的内容,笔者认为苏颂所言可信,这可从《雷公炮炙论》药物出处分析证实之。  相似文献   

11.
刘守金 《中药材》2008,31(2):308-309
《证类本草》记载的7种舒州药物经考证,舒州术为菊科白术、舒州萎蕤为百合科玉竹、白薇为萝藦科白薇、舒州白前为萝藦科白前、舒州鬼臼为小檗科八角莲、舒州骨碎补为槲蕨科槲蕨、舒州金樱子为蔷薇科金樱子。  相似文献   

12.
王瑾  梁茂新 《中医杂志》2012,53(8):635-638
《黄帝内经》所论之“五入”、“五走”较早建立了药食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被普遍认为是归经理论的源头.然而《黄帝内经》确立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并非专属,借助《素问》病机十九条明确疾病的五脏病位,对归经学说的建立可发挥一定作用,却难以直接确定众多药物的归经.发现早期本草学“诸病通用药”以疾病为纲,对主要治疗药物进行系统归类,这一编撰体例无形中在《素问》病机十九条和《黄帝内经》相关论述与具体药物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形成了由“药物→干预疾病→脏腑定位→药物归经”的逻辑链条,进而为金元时期建立归经学说及后世医家分析判断药物归经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藏经》“疗诸病药方六十道”进行初考,认为该书乃是华佗所撰辑、后世有所增附之书。探索性地从方药的主治、剂型、药味几方面对“六十药方”重订分类。  相似文献   

14.
在敦煌出土的《集注》序录残卷中,有各科常见病所主药的专拦记载,日本学者渡边幸三称之为“诸病通用药”,本文为叙述方便起见,仍以“诸病通用药”称谓。关于“诸病通用药”,从《证类本草》序例下可找到相应的拦目。所不同的是,《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所载病种由《集注》序录的83种,增加到92种,后增的9种病附于“臣禹锡等谨按序例所载外,药对主疗如后”句下,依次为:出汗、止汗、惊悸心气、肺痿、下气、蚀脓、女人血闭腹痛、女人血气历腰痛、女人腹坠胀;而属《集注》原有的83种病,除去转筋、宿食、鲠、鼻靴、火灼、发秃落、脱肛、囊湿八病外,  相似文献   

15.
合病、并病是《伤寒论》六经病传变的特殊形式,也是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外感病发生与传变中证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了人体脏腑经络的整体性。合病并病有区别也有联系,具有不典型性和广泛性。正确认识合病、并病,有助于对《伤寒论》条文的深入研究,更好的把握辨证论治的精神,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圣济总录·诸风门》头痛病机及用药规律。方法:以诸风门记载医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头痛的病因病机;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中的方剂分析模块,总结头痛用药规律。结果:诸风门头痛病机涉及风伤卫表,卫气郁滞;风中经脉,脉络绌急;风中经脉,清阳不升,脑髓失养三个方面。内服方剂中,高频药物前十位为川芎、石膏、炙甘草、防风、菊花、细辛、荆芥穗、羌活、白附子、天南星、天麻;常用药对组合有:川芎配防风、川芎配羌活、石膏配菊花、川芎配细辛、川芎配石膏菊花,核心药物网络显示为:川芎、防风、细辛、菊花、石膏、炙甘草。结论:川芎乃治疗外感风邪头痛之首选药物,因风邪兼夹他邪不同,分别配伍防风、羌活、石膏菊花等,亦常配伍开窍药通窍开闭,配伍安神药安神止痛,配伍理气药调气止痛。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写作效法《论语》,本文提出并试图论证这个看法。先从体裁入手,提出先秦两汉罗列条文以成书者并不多见,而两本书恰在这一点上极其相似。接着从思想史及作者的社会地位去探讨,否定相似的偶然性,阐明尊孔崇儒是《伤寒杂病论》的写作效法《论语》的主要原因。最后,更以仲景之书一反时尚刻意仿古的文风及后世奉仲景之书如奉孔子之书的事实,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8.
《圣济总录》卷五至卷十八为“诸风门”,由1篇“诸风统论”总括其病源,85篇“个论”详述各病证,通过与相关医籍的条文对比发现,在这86篇论中,征引文献十分丰富,除明确提到《周易》1处和《内经》18处外,还有以下文献。1、源出《内经》者,共计9篇,如中风、肉苛、漏风、风厥等。2、源出《诸病源候论》者,共计34篇,如风癔、风口噤、风气、风冷等。3、源出《太平圣惠方》者,共计14篇,如急风、破伤风、摊缓等。4、综合《素问》、《诸病源候论》并有所发挥者,共计4条,如肝中风,中风身体不随、  相似文献   

19.
卞嵩京教授以《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所载之药性理论诠释《伤寒论》《金匮要略》,以经解经.临床辨证,必以《汤液经》法辨证论治为准则;处方选药,亦以《本经》药性主治功能为依据.《本经》诸多药性,为今世所不知,临床亦不运用.卞师将其用于临证,细微辨证,选药精准,故效如桴鼓.附验案6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关于“痛”的病机,《内经》作了诸多精辟论述,笔者不揣浅陋。纳之如下,以见教于同道,并利于学者之清淅耳。一、脉络缩(足卷)致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寒主收引,可使脉络缩(足卷)绌急,血运受阳,肌肉拘挛,牵引络脉,而发生疼痛。这种痛往往来势急,性较强烈,得热则易缓解,重感于寒则痛增,即“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