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蕾蕾 《北京中医药》2008,27(11):858-86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黄帝内经>首载呕吐之名;之后,张仲景提出"干呕""胃反"之名;孙思邈提出"漏气""走哺"之名;陈无择提出"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等病名:成无己称"呕"为"畹";张景岳分"实呕"与"虚呕",并对呕、吐、哕、干呕病名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2.
刘云霞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18-92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本病名之源,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土郁发之……甚则心痛胁膜,呕吐霍乱。”《金匮要略方论》阐述了各种呕吐,并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这些方剂组方严谨,用药贴切,对后世治疗消化系统等疾病仍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呕吐与呃逆:自《金匱要略》提出呕、吐、干呕、哕之名,后世争议颇多。金·《伤寒明理论》以呕吐分轻重。认为,“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惋;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干呕则日食谷欲呕,及吐则食曰入口即吐……呕吐有轻重可知矣。”《东垣十书》则以气血分呕吐,所谓:“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朱丹溪亦从其说。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认为,“夫呕者,东垣所谓声  相似文献   

4.
浅探《伤寒论》对呕吐的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对呕吐的辨证论述颇详 ,就症状而言 ,六经中无论表里寒热虚实诸证 ,皆可见到呕吐。就记载有呕吐的条文而言 ,计 76条之多 ,约占全部条文的 2 0 % ,其中单言“吐”者 38条 ,单言“呕”者 2 9条 ,言“干呕”者 9条。由于“呕”、“吐”和“干呕”在症状上有区别 ,故论中多将三者分而言之。但因“呕”与“吐”俱为“有物”,故有时亦“呕吐”并提 ,如“呕吐而利”、“呕吐而下利”、“欲呕吐”等 ,而“干呕”因其为无物 ,则殊少与“呕吐”并提。前人指出“呕”为少阳主症 ,“吐”为太阴主症 ,但实则六经皆有呕吐。现结合各经主症 ,…  相似文献   

5.
马莎  王舒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1-1771
呕吐既是一个病名,又是一个症状,在《伤寒论》中则多指一种症状而言,其表现有微呕、干呕、喜呕、呕逆、呕不止、呕渴、吐利等。对于呕吐一症,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记载有数十条经文,并且针对不同病因辅以相应的方药,足见该症在临床治疗上的普遍性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易桂生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52-1752
吴荣荧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阳明病篇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组成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药同用,共奏温中,暖肝温胃,消阴和阳,降逆止呕之功。  相似文献   

7.
呕吐哕第十六(附呕逆)呕吐哕,皆属胃。“原註”:呕者从呕,呕者水也,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咂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秽味也。又谓之干呕,口中有秽味未有不干呕也。呕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其病皆属于胃。“浅说”:关于呕吐认识,中医书中各家认识大致相同,成无已明理论谓“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啘,吐者吐出其物也。”陶华六书谓:“呕者,声物俱出也。吐者,无声而但出物者也。”又谓:“干呕者,空呕而无物出  相似文献   

8.
董莉 《江西中医药》2002,33(2):52-52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涎自胃中上逆而出的病症 ,在张仲景所撰的《伤寒论》中 ,不仅对呕吐的病因、病机有全面的论述 ,而且对呕吐的辨证论治更卓有特色。笔者不揣浅陋 ,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1 呕为六经 ,分经论治《伤寒论》以六经为纲 ,对于呕吐一证同样要综合分析 ,辨为某经病证 ,分经论治。如《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中风之“干呕”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风邪 ;治疗阳明腑实之“腹胀满而呕” ,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 ,软坚润燥 ;治阳明中寒之“食谷欲呕” ,予吴茱萸汤温中和胃 ,降逆止呕 ;治疗少阳病之“心烦喜呕” ,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  相似文献   

9.
“呕吐”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证,外感、內伤皆可出现,缘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朝食暮吐谓之“胃反”,泛恶欲呕谓之“恶心”,凡此皆属呕吐之类。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对呕吐辨证之论述颇详,就证状而言,六经中无论表里寒热虚实诸证,皆可见到呕吐,就载有呕吐的条文而言,计76条之多,约占全部条文的20%。其中单言“吐”者38条,单言“呕”者29条,言“干呕”者9  相似文献   

11.
呕哕小议     
<正> 呕与哕是两种迥然有别的疾患,临证亦不难区分。可是,在高等医药院校五版《中医诊断学》(1984年11月第1版,上海科技版)“闻诊”一节中,却对“呕吐”释云:“呕吐有呕,干呕、吐三种不同情况。……干呕指有声无物,又称‘哕’。”在下条呃逆中亦云:“呃逆,唐以前称‘哕’,因其呃呃连声,后世称之呃逆。”在此以一哕而兼命两病,使后学者扑朔迷离,惑而不解。鉴此,笔者不揣愚陋,根据先哲之见与临证所悟,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对呕吐一症论述颇详,六经中无论表里寒热虚实证诸条文俱可见到,计76条,约占全部条文的20%。其中单言“吐”者38条,单言“呕”者29条,言“干呕”者9条。有关呕吐的治则约为十四则之多。故呕吐一症在《伤寒论》中据重要位置。纵观论治部分,其理法方药堪称严谨中的,煎服法亦独具匠心,确有深研的价值。因“呕”、“吐”和“干呕”总的病机均为胃气上逆,治疗原则皆不离和胃降逆,其各具体治法亦大致雷同,故而本文对三者的施治放在一起分析,将其酌拟为以下诸法:一、辛温解表法为治太阳病呕吐之主法,适用于风寒袭表、内干于胃者。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主方,  相似文献   

13.
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呕吐哕证的论述精湛,治法丰富,组方严谨,选药切当,目前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认真研讨。兹就两书所载有关内容,试论述如下。关于呕吐哕证的治则仲景所说的呕吐包括作呕、作吐和干呕。哕是指有声无物,古称呃逆。对呕吐哕证的治疗原则,仲景论之甚为具体。如《金匮要略》295条:“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因为呕吐而有脓者,乃内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在《伤寒论》中,论本方证治有3条,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篇用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2条,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候,虽表现不同,但病机相同,都……  相似文献   

15.
在《伤寒论》中共有六十三条条文涉及到呕吐。有关呕吐的证候虽有主证、兼证、或然证之别,在证型分型上又有寒热虚实之异,但其病机均是胃气上逆所致。现将《伤寒论》中之呕吐的辨治及有关认识浅谈如下。一、呕吐的辨治(一)寒呕1.太阳表证之呕。太阳中风证,因肺气不利、胃气不降、营卫不和故见发热恶风,鼻呜干呕,脉浮缓等症,宜用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使表解而呕止。若“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而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治呕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耘 《四川中医》1993,11(12):3-5
《伤寒论》六经皆有呕,但其表现形式不一。太阳中风“鼻鸣干呕”;阳明“温温欲吐”;少阳“心烦喜呕”;太阴“腹满而吐”;少阴“既吐且利”;厥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论中呕吐一证,或为主证,或为兼证。其治法亦不越八法范畴,兹述于下。  相似文献   

17.
中风之古与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古至今,研究中风虽多,但尚未统一,为促其认识之统一与发展,对其病名、病因病机、病位、辩证论治进行了历史考察,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认为中风病名近十余年虽统一,但需进行中风病二级病名之研究;现虽统一病机之虚、火、风、痰、气、血六端,辽需进一步分辨基本病机和主导病机;现今中医理论可统一中风病位在脑与脏腑经络之认识;倡导辨证层次是:中风总病名→子病名→病期→证类→证名。依其辨证层次以辨病分期、分类辨证论治为佳。通过对中风的古今研究,指出应吸取历代医家对中风一些重大问题被遗忘的教训。  相似文献   

18.
陈蕾蕾 《中医研究》2008,21(1):59-61
本文分析了宋代著名医家陈无择对呕吐病证治疗的学术经验。陈氏强调病因,注重辨证,将呕吐病证分为“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等,并分别阐述了其病因证状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辨证运用吴茱萸汤临床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玲 《中医研究》2002,15(1):62-63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 ,在《伤寒论》中 ,论本方证治有 3条 ,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 ,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 ,手足厥冷 ,烦躁欲死” ,厥阴篇用治“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 2条 ,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  相似文献   

20.
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四方药的组成皆以姜夏为主,均具有和胃化饮、降逆止呕之效,治疗痰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之呕吐,后世称之为《金匮要略》治呕四小方。但由于四方所发夏分量不同,生姜、干姜有别,故其所存证侯的病因病机,功效主治实有差异,小半夏汛重在于“降”;小半夏加茯苓汤重在于“利”,半夏干姜散重在于“温”;生姜半夏汤重在于“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